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陕西棉铃虫大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系统地分析综述了陕西省棉铃虫大发生的历史和原因,初次将陕西省棉铃虫的发生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指出棉铃虫的大发生是由于农业拼作栽培制度、人为防治技术、害虫自身、棉田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再次强调了“狠治2代,严控3代,挑治4代”这一适合于陕西实际的棉铃虫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朝阳县棉田棉铃虫1年发生2代,主害代为二、三代。通过对近年来棉铃虫发生情况调查分析,提出种植方式改变、外区域棉铃虫发生重、天敌种群数量减少、偏重药剂防治、轻视诱杀防治是棉铃虫加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棉铃虫综合防治中强调运用应急防治和长期控制相结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棉花面积的逐年扩大,棉铃虫在我县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县棉花生产的重大致灾害虫。 一、棉铃虫在库车县的发生规律 棉铃虫在库车县一年发生四代,其中第四代为不完整代,以幼虫为害大田作物,以蛹在地表5~……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襄樊棉区近年来棉铃虫发生规律和发生特点,详细介绍了综合防治棉铃虫的方法,作者认为防治棉铃虫,必须将农业防治、诱杀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一生的许多生活习性,多数对棉铃虫自身的繁衍和生长发育有利,而对农业生产不利。只有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开展综合防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棉铃虫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才能达到控制棉铃虫危害的目的。一、幼虫阶段1.初孵幼虫具有取食自身卵壳的习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诱测、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泰安地区棉铃虫一年发生四代,第一代发生在麦田,第二至四代发生在花生田,主要为害叶片.二、三代棉铃虫发生轻重与虫源基数和温湿度有密切关系.通过微电脑程序对其发生因子的筛选,组建了二、三代棉铃虫发生预测式.中产花生田棉铃虫为聚集分布,可采用"Z"字型9点取样法调查.二、三代防治指标分别为百墩花生三龄前幼虫40~50头和30~40头.菊酯类和有机磷农药防效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在全国各棉区均有发生,是豫东棉区的重要害虫。在介绍棉铃虫生物学习性、发生规律、棉田发生动态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为豫东棉区棉铃虫有效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淮北棉区棉铃虫田间落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棉铃虫在淮北棉区的田间产卵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田间的产卵规律是该虫自身习性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寄主,栽培管理方式和光源距离不同,田间落卵量也随之变化,产卵部位及其分布同棉铃虫的趋性相一致。田间寄主的生育状况导致了棉铃虫产卵在寄主间分布的差异。年度和代次间落卵量的差异,主要受制于棉铃虫的扩散迁飞,气候因子和作物布局的变化,田间产卵的时间变化则表现出更为稳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一、滴灌棉田棉铃虫、棉蚜、棉叶螨的发生1.滴灌棉田棉铃虫的产卵和危害由核心型分布向分散型分布变化。以往的常规灌棉田,棉铃虫喜欢在棉花长势偏旺、水肥充足、靠近杨树林带的棉田产卵和危害,棉田局部危害严重。而滴灌棉田由于随时满足了水肥的供给,一直处于生长旺盛状态,棉田到处都是棉铃虫产卵和危害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慈溪市年发生5代,第1代在棉田外发生;第2代在旱田发棉田上开始再现;第3代以早、中发棉田为主开始危害;第4代在棉田达发生危害盛期;第5代以危害迟发嫩绿棉田为主,发生量趋于回落。干旱高温和棉田种植结构复杂是东南沿海棉田棉铃虫持续在发生的主导因子。对东南沿海棉田棉铃虫的防治应在综合的方针下,突出抓好8月份第4代棉铃虫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1983~1988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济南地区菜田一年发生四代,二、三代幼虫主要为害番茄、甜椒.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二、三代幼虫为害盛期.二代卵在田间呈负二项分布,宜采用"Z"字形或平行线取样法.二代卵峰日与4、5月份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5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黑光灯诱测成虫量可作为预报二代棉铃虫发生量的依据.亩产2500~3000公斤的番茄田,二代棉铃虫2~3龄幼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有虫3~4头.  相似文献   

12.
南阳棉区属长江流域棉区的南襄亚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既不同于黄淮棉区,又不完全同于长江流域棉区。1992~1993年黄淮棉区棉铃虫大发生,南阳棉区却轻发生;1994年黄淮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大发生的势头得到控制,而南阳棉区却大暴发,且超常地发生了完全五代,主害代也由二代、三代演变到四代、五代,对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棉铃虫胚胎发育期经历的寄主植物化学刺激对孵化后个体嗅觉趋向行为的影响,进而为棉铃虫的生态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使棉铃虫雌蛾在涂布不同寄主植物(棉花、烟草、辣椒、番茄)刺激物的纱布上产卵,收集孵化后的幼虫,测试其寄主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卵发育期间经历4种寄主植物化学刺激的个体,寄主选择行为和无经历对照组的个体有显著的差异。卵期在烟草上的发育经历会造成初孵幼虫对烟草的嗅觉偏好性增强,辣椒和番茄也有类似的诱导性经历效应,祖先寄主棉花的诱导作用最差。另外,室内长期用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会逐渐发育出对番茄挥发物的回避行为,嗅觉敏感化可能是主要机制。总之,卵期经历的寄主植物化学刺激会显著影响孵化后幼虫的嗅觉偏好性。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由于种植制度、施肥水平、气候因素等影响,大田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棉铃虫有不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对淮北地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棉铃虫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从棉铃虫的习性、迁飞、滞育和取食行为活动规律、发生消长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等主要方面,概述了我国棉铃虫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上冈县地处里下河农业区和沿海农业区的交接地带,种植业以稻麦棉轮作为主。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5 400~6 700hm2,且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农业区几个镇。棉铃虫是我县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对棉铃虫的防治措施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改进、完善和发展,直到与现代可持续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明确了棉铃虫卵虫量分布与棉区作物相的关系。集中产棉区棉田,棉铃虫发生受外来虫源干扰小,卵虫量变化比较平稳,发生期相对集中;种植棉花不足40%的零散棉区棉铃虫发生量大,发生期长,峰谷次数多。搞好棉区规划,提倡连片集种,同时开展棉田外棉铃虫的预测预报,是棉铃虫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阜阳市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该市防治棉铃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97~1998年我们在玛纳斯河(以下简称玛河)流域采取黑光灯诱蛾、田间调查和室内人工饲养等方法,对玛河流域棉铃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当前北疆棉铃虫的有效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4年的田间观察,结合室内饲养及性诱剂诱蛾,明确了棉铃虫在安庆1年发生5代,掌握了棉铃虫在番茄田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