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围绕植物病原真菌粘附寄主表面、侵染结构的形成、侵入寄主、在寄主内定殖与扩展四个侵入寄主的主要步骤,进行分子解析的阐明,有助于更好的评估病原真菌致病性的影响,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病原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的病原微生物。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病原真菌致病性分子机理研究的最析进展;评述了真菌致病基因研究的策略和方法;报道了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解析真菌对植物吸附,侵入,定殖和扩展过程的研究结果,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内 容涉及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鉴定、群体遗传、致病机理、发育调控及抗药性机制等方面,列举了代表性应用实例,并就植物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为杀虫真菌的基因工程改良、高毒力的生防工程菌株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动、植物真菌病害的致病机理研究和控制提供理论参考,从真菌侵染宿主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分子生物学行为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昆虫病原真菌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张萍 《宁夏农林科技》2007,(5):125-126,146
对植物病原真菌分类中运用的常规形态分类法、电镜技术分类法、数值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和分子生物学分类法逐一做了评述,对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及时有效地做好真菌病害的检测诊断工作是农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之一.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是观察孢子形态、病斑特征、发病症状等,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对于交叉感染、病原菌产孢困难、病斑病症相似的发病作物则较难检测,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PCR技术的诞生为快速、准确检测植物病原真菌提供了基础.根据目前常用诊断植物病原真菌方法的分类及其利弊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技术原理、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应用前景等,以期为今后植物病原真菌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植物病原真菌防除杂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利用植物病原真菌防除杂草研究的历史成就、成功事例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有关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提出对植物病原真菌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不但有助于对植物病害系统的宏观研究,而且对病害的长期预测和持续控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病原真菌在侵染植物过程中,往往分泌效应因子增加致病性或被寄主抗病基因识别激发寄主强烈抗性,因此效应因子在植物-病原物的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CFEM(Common in Fungal Extracellular Membrane)蛋白是真菌中特有的一类位于细胞外膜的蛋白,往往起效应因子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病原真菌CFEM蛋白家族的结构特点,在不同物种中的表达和定位,CFEM蛋白对真菌胞内铁吸收和生长发育方面的调控作用,抑制寄主免疫反应和促进真菌寄生的作用机制以及CFEM蛋白起源和进化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目前CFEM蛋白研究有待阐明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植物-病原真菌互作分子机理以及CFEM蛋白的致病机理,为培育作物抗病品种和制定植物真菌病害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几种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毒素的初步研究(I)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明确了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小麦根腐病、赤霉病病菌毒素的基本特性,病原菌培养滤液的致病作用,制备方法,影响毒素作用的因素,稳定性以主评定毒素测定的生物测定方法,为保证毒素作用的稳定性,制定出了一磁系统的规范估的毒素制备程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见中草药(大黄、丁香、黄连、连翘、生地、桔梗)、几种植物叶片(柳树叶、茴香、杨树叶、银杏叶)和葱属植物(大蒜、韭菜、葱、洋葱),以不同配比混合后制成的4种复方制剂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胶胞炭疽菌、交链孢菌和大丽轮枝菌)进行了体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供试4种植物复方制剂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ZY和FH对交链孢菌和大丽轮枝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可达100%,优于SY和CS;但4种复方制剂对立枯丝核菌和胶胞炭疽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弱,抑菌率均在40%以下。  相似文献   

12.
几种植物提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链格孢菌、芭蕉炭疽菌、尖孢镰刀菌、灰葡萄孢菌等4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对采自福建省福州地区1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0.0lg·mL-1下,有8种植物对至少1种病原真菌孢子的萌发抑制率达60%以上,大飞扬、杨梅、桃金娘3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这3种植物用极性从小至大的溶剂依次提取,提取物抑菌活性表明,活性物质多只分布在其中1至3种极性溶剂层中,不同极性提取物的抑菌能力与抑菌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大飞扬的丙酮提取物对芭蕉炭疽菌孢子可能具有毒害作用,乙酸乙酯提取物使芭蕉炭疽菌和链格孢菌的孢子芽管生长不正常.  相似文献   

13.
茶皂素对12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体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茶皂素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小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柑橘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黄瓜炭疽病菌Glomerella lagenaria、西瓜枯萎病菌Fusa rium oxysporum、芒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ugulata、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黄瓜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荔枝霜疫霉病菌Peronoph ythora litchi等12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以茶皂素质量浓度1 000 μg/mL处理后,对稻瘟病菌和柑橘青霉病菌的抑菌率均为100.00%,对黄瓜炭疽病菌、番茄小核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9.12%、87.27%和83.13%;茶皂素质量浓度降至100 μg/mL处理后,对稻瘟病菌的抑制率仍为100.00%,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茶皂素对稻瘟病菌和柑橘青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20.15 μg/mL和11.39 μg/mL,对香蕉枯萎病菌的EC50超过2 000 μg/mL;茶皂素对稻瘟病菌的活性明显优于硫·三环唑,对番茄小核病菌的抑菌活性与速克灵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新疆干旱区土壤放线菌拮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和阿克苏两地区土壤中的放线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性.结果表明:两地区3种类型的土壤中均有拮抗放线菌存在,占全部供试放线菌的20.4%;和田地区的拮抗放线菌出现的比例高于阿克苏地区;林地土壤中拮抗放线菌株数占相应来源放线菌总数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耕作土壤,荒漠土壤中拮抗放线菌比例最低.菌株GTW-03抗植物病原真菌范围较广,抑制效果好,具有开发天然农用杀菌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应用PDA培养基稀释法,对一乙醇胺抑制玉米大斑Exserohilum turcicum、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等5种植物病原性真菌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乙醇胺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上述5种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3%、0.3%、0.4%、0.6%和0.6%;并且其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呈较强的浓度依赖,当药物浓度达到最小抑菌浓度时,对所有的真菌均出现持久的抑制作用。因此,一乙醇胺作为一种强效、长效的植物病原性真菌抑菌、杀菌剂或前药,具有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RAPD分子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列举代表性应用事例论述了近年来RAPD分子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系统分类及生理分化诸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RAPD技术在应用当中的技术问题与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克隆了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油菜菌核病菌(Scherotinia sclerotiorum)、辣椒炭疽病菌(Cal-letotrichum gloeosporiodies)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4种病原菌的9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进而与典型模式菌粗糙麦孢霉(Neurospora crassa)进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4种病原真菌β-微管蛋白序列与粗糙表孢霉具高度同源性;油菜菌核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由Glu突变为Ala,是导致上述病原菌产生对多菌灵(MBC)抗药性的主要原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与其他抗多菌灵真菌一致,且与乙霉威(NPC)之间存在明显负交互抗性。但小麦赤霉病MBC^S和MBC^R菌株的β-微管蛋白序列完全一样,且与NPC之间不存在负交互抗性,有关小麦赤霉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一株分离自海洋虾壳,已鉴定为玫瑰黄链霉菌的菌株F-1013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F-1013菌株的虾壳粉发酵液对香蕉内生炭疽病菌、水稻纹枯病丝核菌、香蕉枯萎病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100%、96.3%、94.7%,抑菌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