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培养强健性多丝量蚕品种。[方法]将抗逆性强的野桑蚕与多丝量家蚕品种远缘复合杂交,培育出的优质野桑蚕基础素材野A和野B,并将其与日系蚕品种进行杂交组配,筛选强健性多丝量蚕品种。[结果]经江苏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表明,具有食性优、抗逆性强、产量高、茧丝质优良、繁育性能优的特点,并定名为"野三元"。2008年通过江苏省家蚕品种审定,适宜长江流域春、秋季及北方蚕区全年饲养。[结论]该研究将有助于蚕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家蚕野三元是由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利用野桑蚕的抗性,与春用多丝量家蚕品种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新蚕品种。该品种蚕体强健,抗逆性强,食桑量少,容易饲养,上蔟齐,龄期经过短,茧形大,产茧量高,蛹体大,雄蛾活泼,交配性能好,雌蛾产卵快,产附好,繁育系数高。为了在生产上尽快应用此新蚕品种,特进行繁育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3.
通过家蚕新品种野三元与菁松×皓月农村饲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野三元的各项经济性状表现良好,可作为春秋兼用蚕品种在姚安县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家蚕春用种鲁17×92实验室品比鉴定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4-2007年春分别对家蚕新品种鲁17×92进行实验室品比试验和北方蚕区家蚕新品种联合鉴定,调查时间、内容和方法均按《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工作细则》规定进行。多次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主要经济性状稳定,杂种优势强,易饲养,是一对优质、高产、强健、综合性状优良的春用多丝量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2004-2007年春分别对家蚕新品种鲁17&#215;92进行实验室品比试验和北方蚕区家蚕新品种联合鉴定,调查时间、内容和方法均按《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工作细则》规定进行。多次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主要经济性状稳定,杂种优势强,易饲养,是一对优质、高产、强健、综合性状优良的春用多丝量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正强健性多丝量蚕品种"野三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利用长期繁衍于野外的野桑蚕与家蚕远缘杂交培育的高产、优质蚕品种。特点特性:该品种正交卵色灰绿色,卵壳淡黄色,克卵粒数1800粒;反交卵色灰紫色,卵壳乳白色、少量淡黄色,克卵粒数1700粒。孵化、眠起、老熟整齐,体色从二龄蚕开始表现为野蚕斑,有少量淡色斑;食性优,食桑旺盛,蚕体粗壮;茧形大而匀正,茧色洁白;全茧量1.8~2.0克,茧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丝量家蚕品种9601×92的选育及其性状表现。[方法]在家蚕中导入野桑蚕的基因,育成了一对春用品种"9601×92",对其主要经济性状和推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与对照种菁松×皓月相比,该品种万头收茧量提高7.49%;万头茧层量提高10.72%;万头产丝量提高8.50%;50 kg桑产茧增加4.18%;5龄蚕50 kg桑产丝量提高4.81%。经多点试养,该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稳定,丝质优良,尤其是净度好,生产试养中其张种比菁松×皓月增产4.8 kg,茧层率提高1个百分点,张种增值80多元。[结论]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体健、好养、易繁的特点,综合经济性状优良,适应性强,可在山东省及北方蚕区等适宜地区饲养,是一对春、秋兼用的优质高产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辽风×雪莹"是由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用中日两个基础品种杂交育成的春、秋兼用多丝量桑蚕新品种,具有体质健壮、抗病力强、茧层率和产茧量高,出丝量多,蚕丝优良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2016,(4):56
正最近,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科技大学和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历经8年合作育成的家蚕新品种"丝雨二号",通过了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据悉,"丝雨二号"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中丝量品种,具体表现为孵化整齐、各龄眠起齐一、体质强健、食桑旺盛、发育整齐、老熟齐涌、丝质较优、稳产和繁育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广西新选育的茧色限性家蚕品种在柳州蚕区的饲养特性,对黄白限、黄绿限等2对家蚕品种在柳州进行省级实验室鉴定试验,鉴定、评价其在柳州蚕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茧丝质及其它重要特征特性。饲养成绩、综合成绩及丝质成绩等结果表明,2对茧色限性家蚕品种总体上优于或与现行主推蚕品种两广二号相仿,初步表现出生命力强、产茧量高、丝质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柞蚕高效率新品种“99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高效率新品种"9906"是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从"青6号"保育材料中发现的特大型突变个体,以蚕体色与蚕茧色为表型标志进行系统培育,经过4年6代连续选择提高而育成.该品种具有产量高、龄期短、单蛾产卵量多、抗逆性强等特点,已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2007年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经多年试养示范与推广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2.
新品展台     
春秋兼用——鄂蚕4号鄂蚕4号是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并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家蚕春秋兼用多丝量品种。该品种具斑纹双限性特点,秋季饲养,具有产量高、丝质优、抗性强的特点,综合成绩显著超过全国品比秋用对照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丝量家蚕品种9601&#215;92的选育及其性状表现。[方法]在家蚕中导入野桑蚕的基因,育成了一对春用品种“9601&#215;92”,对其主要经济性状和推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与对照种菁松&#215;皓月相比,该品种万头收茧量提高7.49%;万头茧层量提高10.72%;万头产丝量提高8.50%;50kg桑产茧增加4.18%;5龄蚕50kg桑产丝量提高4.81%。经多点试养,该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稳定,丝质优良,尤其是净度好,生产试养中其张种比菁松&#215;皓月增产4.8kg,茧层率提高1个百分点,张种增值80多元。[结论]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体健、好养、易繁的特点,综合经济性状优良,适应性强,可在山东省及北方蚕区等适宜地区饲养,是一对春、秋兼用的优质高产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广西新选育的茧色限性家蚕品种在柳州蚕区的饲养特性,对黄白限和黄绿限这2对家蚕品种在柳州进行省级实验室鉴定试验,分析其在柳州蚕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茧丝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饲养成绩、综合成绩及丝质成绩等结果表明,2对茧色限性家蚕品种总体上优于两广二号或与其相仿,初步表现出生命力强、产茧量高、丝质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自然界绝大多数生物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数量大体保持着平衡,一般情况下家蚕的雌雄性比为1:1。但家蚕雌雄性别间的经济价值具有较大差异,每条雌蚕要产生300-800粒蚕卵,需将相当大的一部分营养用于制造蚕卵,因此雄蚕的蚕茧出丝率和担桑产丝量比雌蚕高15%-20%,且雄蚕体质强健、出丝量高、茧丝质量好,因而在丝茧育中人们希望专养雄蚕。另一方面,在蚕种繁育中又希望多养雌蚕,生产更多的蚕种。可见,生产目的不同,对蚕的性别要求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2005~2008年分别对选配的家蚕新品种"9405×92花"进行实验室品比试验和参加北方蚕区联合鉴定,调查项目、内容、时间和方法按《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工作细则》规定进行。多次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主要经济性状稳定,杂种优势强,易饲养,是一对优质、高产、强健、综合性状优良的春用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家蚕新品种“云蚕5×云蚕6”的鉴定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新品种“云蚕5×云蚕6”,是云南省“九五”攻关项目“家蚕优良品种选育及示范”完成的蚕品种之一。该对品种经实验室、西南片区、云南农村基点、蚕种场共同鉴定,结果表明:一代杂交种抗逆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为选育出适宜四川及长江中下游蚕区春季饲养的优质家蚕品种,采用杂交与定向选育等育种方法,结合选育的早期、中期、后期世代对个体、蛾区、系统三个水平上采用不同的选择技术进行生命力、茧丝质性状的选择,育成主要经济性状互补的家蚕新材料“君”“兰”“星”“月”,并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合力测试,筛选出家蚕强健多丝量杂交组合品种君?兰×星?月。经鉴定,该杂交组合健康好养,产量高,茧层厚,丝量多,茧丝质性状优良,综合经济性状超过对照品种(川蚕30号)。川蚕30号经同地域不同年份、同年份不同地域饲养,其主要经济性状稳定、高产稳产、健康好养、质量优,于2020年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四川蚕区及长江中下游蚕区春季饲养。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宜云南蚕区家蚕原种繁育的桑品种,以云南蚕区栽培的8个主要桑品种为材料,进行桑品种对家蚕原种繁育成绩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桑品种对家蚕原种繁育成绩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发育经过的差异较小,而生命力、茧质及卵质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桑品种对家蚕原种的繁育成绩影响的大小与繁育季节存在一定相关性。综合考虑生命力、茧质及卵质等主要性状,在云南省繁育家蚕原种,适宜选用的桑品种为农桑14号、云桑2号、云桑4号。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高产、优质、强健性春用家蚕新品种“鲁17×92”。多次试验鉴定和品种区试结果表明,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体质强健好养,茧型大且匀整,产量高;丝质优良,净度可达95分;综合性状优良,万头蚕产茧量、茧层量、产丝量分别比对照高6.17%、8.14%和4.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