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的耐盐性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比较菊花近缘种属野生资源大岛野路菊(Dendranthema crassum)、萨摩野菊(D.ornatum)、菊花脑(D.nankingense)、矶菊(Ajania pacificum)和牡蒿(Artemisia japonica)的耐盐性,确定菊花耐盐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指标,为更大规模的菊花近缘种属耐盐筛选及抗盐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在Hogland营养液水培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NaCl对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进行处理,通过形态特征及叶绿素(Chl)含量、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光合气体参数测定,评价不同物种的耐盐性强弱。【结果】在盐胁迫下,所有物种的Chla、Chlb及Chl(a+b)含量下降;叶片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升高。单株受害叶面积与叶片Chla含量、净光合速率、丙二醛含量极显著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提炼出叶片伤害率、叶绿素a,总叶绿素,净光合速率,丙二醛含量5个关键筛选指标。【结论】菊花脑、萨摩野菊对盐胁迫敏感,大岛野路菊、牡蒿、矶菊对盐胁迫耐性强。与耐盐物种相比,盐敏感物种在胁迫下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大,脯氨酸积累量小,丙二醛含量增幅大,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丙二醛含量是菊花近缘种属耐盐性评价的3个最主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
五种菊花近缘植物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花野菊变种、纪伊潮菊、龙脑菊、那贺川野菊和矶菊5个菊花近缘种属植物无菌苗为试材,进行了茎段离体快繁体系和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茎段增殖培养基分别为:紫花野菊变种,MS+1.0 mg·L-1 6-BA+(0.05~0.10)mg·L-1 IBA;纪伊潮菊,MS+2.0 mg·L-1 KT+0.1 mg·L-1 NAA;龙脑菊,MS+0.5 mg·L-1 KT+0.1 mg·L-1 NAA;那贺川野菊,MS+1.0 mg·L-1 KT+0.1 mg·L-1 NAA;矶菊,MS+2.0 mg·L-1 6-BA+0.1 mg·L-1 NAA.紫花野菊变种、纪伊潮菊、龙脑菊、那贺川野菊试管苗适宜生根培养基是1/2MS;矶菊试管苗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1 NAA.5个材料试管苗离体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均较高,但不定芽的诱导率则因基因型而异,仅那贺川野菊和矶菊能诱导出不定芽.那贺川野菊在MS+0.5 mg·L-1 KT+0.1 mg·L-1 NAA培养基上不定芽的再生率和增殖系数均最高,分别为75.0%和3.4;而矶菊在MS+1.0 mg·L-1 6-BA+0.5 mg·L-1 NAA培养基上的不定芽再生率和增殖系数最高,分别达80.0%和5.8.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盐性的遗传规律,对栽培菊花与菊属-近缘属属间杂种杂交后代耐盐性进行了遗传分析。以栽培菊花''韩2’为母本,大岛野路菊×芙蓉菊属间杂种为父本进行杂交,以盐害指数作为指标,通过水培法对获得的F1群体进行耐盐性鉴定,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采用单个F2世代的分离分析方法对F1群体耐盐性进行混合遗传分析。结果发现:F1群体的耐盐性出现广泛分离,变异系数达53.63%,盐害指数的变异范围为3.33%-96.67%;中亲优势为2.47,未达到显著水平;将后代的耐盐性分为5个级别,其中高耐的占14.52%,耐盐的占38.70%,中耐的占30.65%,敏盐的占9.68%,高敏的占6.45%。F1群体的耐盐性符合B-2模型,由两个主效基因控制,加性效应均表现正向增效,分别为18.06和19.13,显性效应表现负向效应,分别为-17.99和-1.44,主基因遗传率为61.14%,属高度遗传力。综合分析表明: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盐性可通过杂交导入栽培菊花,实现栽培菊花耐盐性遗传改良;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盐害指数受两对主基因的控制,主基因在F1群体的遗传率属高度遗传力,耐盐性选育可在早期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麦近缘种属中的控制染色体配对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有关小麦与其近缘种属间染色体易位研究方面的进易位的分类方法,易位产生的方式、原因,以及易位的鉴定和利用等。  相似文献   

6.
32个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盐性筛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确定菊花耐盐种质的筛选方法,并以2个栽培菊花品种为对照,对30份菊花近缘种属野生资源进行耐盐性筛选,为耐盐菊花新品种选育提供耐盐种质。【方法】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条件下,分别设置5个浓度NaCl(0、40、80、120、160、200mmol·L-1)对4份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进行处理,根据单株受害叶面积比率的差异,确定适宜的筛选浓度;在此筛选浓度下对32份材料进行胁迫处理,通过建立受害程度与胁迫时间的数学回归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分别求出材料单株受害叶面积达50%所需用时间,以此进行耐盐性排序,并与其它叶片形态受害指标的筛选结果相比较,采用系统聚类法综合各项指标评价各材料耐性。【结果】耐盐筛选适宜浓度为120mmol·L-1,在此胁迫浓度下,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依据不同指标的耐盐筛选结果间相关性较高;建立了3类共32个回归方程,各方程的回归效果良好。【结论】以叶片形态症状为依据可以对菊花近缘属植物的耐盐性进行快速、有效筛选,根据聚类结果将32份耐盐性材料分为极强、强、中等、敏感4个级别,芙蓉菊、牡蒿、达磨菊耐盐性极强;菊蒿、大岛野路菊耐盐性强;滨菊、黄金艾等7份材料的耐盐性中等,栽培菊、紫花野菊、小红菊、毛华菊、甘菊等20份材料对盐胁迫敏感。  相似文献   

7.
8.
9.
以高抗蚜虫材料‘黄金艾蒿’和不抗材料菊花脑为材料,比较分析两者叶片解剖结构及蚜虫接种对防御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抗材料‘黄金艾蒿’栅栏组织厚度(77.3μm)、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0.9)大于不抗材料菊花脑(57.3μm、0.4),而海绵组织厚度(93.6μm)和层数(2.9层)小于菊花脑(139.8μm、6.2层)。接种蚜虫后,2种材料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3种抗虫相关酶的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所提高,且高抗材料的上升速度比不抗材料快、幅度大,并在接种后期保持较高水平;2种材料的酶活性变化均比相对应的基因表达量变化滞后。抗感材料叶片解剖结构和蚜虫接种前后防御反应与抗虫水平相关,可以作为其苗期蚜虫抗性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12.
菊花及其近缘种的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的基本关系就是在DNA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 ,以生物大分子的信息推断生物进化的历史 ,重建系统谱系关系。该文分析了几个在菊花及其近缘种起源与亲缘关系研究中有代表性的CHS基因、CDS基因和核糖体nrITS基因等的分子进化和以其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进化差异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 ,概述了前人基于RAPD、AFLP和SSR等分子标记的以基因组DNA扩增片段的多态性构建的菊花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进展。作者比较了基于分子特征和表征特征研究菊花及其近缘种及品种起源与亲缘关系的异同点 ,认为只有将分子进化的系统发育研究与传统的基于形态、细胞和生理学研究的表征特征结合起来 ,才能最终澄清物种间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15.
小麦近缘种属对赤霉病菌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麦野生近缘植物7个属———山羊草属(Aegilops)鹅观草属(Roegneri a)、大麦属(Hordeum)、赖草属(Leymus)、冰草属(Agropyron)、披碱草属(Elymus)、和偃麦草属(Elytrigia)共36个种的202份材料采用自然发病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进行了抗赤霉病穗腐的鉴定。结果是:鹅观草属中有9个种的61份材料具有高抗扩展特性,侵染仅限于小穗,不扩展至主穗轴,有部份材料同时还具有一定抗侵入能力;山羊草属有1份材料经接种鉴定具有一定抗侵入能力,该属的其余材料和其余5个属的材料均表现感病,既不抗侵入也不抗扩展。因此从鹅观草属的材料向小麦转移抗赤霉病基因是很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6.
人工湿地植物生理生态及其去污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植物生理生态及其去污机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人工湿地系统植物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菊花无土栽培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土栽培的菊花比土壤栽培的叶绿素含量高,干物质积累多,蒸腾强度低,生长发育快,现蕾和透色提前8~12天,可提早上市,提高售价和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耐旱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严重影响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着重阐述了干旱胁迫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植物耐旱机制,脱落酸(ABA)参与信号传导、气孔调控、促进脯氨酸的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植物耐旱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天胡荽及其近缘植物的槲皮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天胡荽及其近缘植物的槲皮素HPLC含量分析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天胡荽及其近缘植物的药效学奠定基础。[方法]以槲皮素为指标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HypersilODS(4.6mm×200mm,5μm)为色谱柱,甲醇-0.4%磷酸溶液(60:4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68nm,柱温为30℃,外标法进行测定。[结果]槲皮素进样量在0.0816~0.5712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45361x+42948,R2=0.9994(n=7);槲皮素加样回收率为100.48%,RSD为2.03%,含量为:天胡荽(0.0816%)〉破铜钱(0.0781%)〉柄花天胡荽(0.0732%)〉尼泊尔天胡荽(0.0632%)〉肾叶天胡荽(0.0453%)。[结论]建立的用HPLC法测定天胡荽及其近缘种中槲皮素含量的方法稳定、重复性好,为天胡荽及其近缘植物的化学组分与药效学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远兵强 《河南农业》2012,(10):18-19
植物与植物生理是农业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农林类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先导课程.由于多种原因,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宜的问题.分析了该课程教学现状及不足,并对其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