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废弃牡蛎壳粉对水中的磷离子进行吸附,研究牡蛎壳粉添加量、温度、 pH值、磷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以及吸附时间,对牡蛎壳粉吸附水中磷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牡蛎壳添加量的增加,对磷的吸附量增加而吸附效率却在减小,其最佳添加量为0.5 g;牡蛎壳粉对磷的单位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牡蛎壳在酸性条件下对磷的吸附量好于碱性条件下,当pH值为5时达到最佳;牡蛎壳对磷的吸附量随着磷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牡蛎壳粉对磷的吸附量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 h后达到平衡状态;牡蛎壳对磷的动力学吸附过程最遵循Morris扩散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9901。  相似文献   

2.
采用废弃牡蛎壳粉对水中的磷离子进行吸附,研究牡蛎壳粉添加量、温度、p H值、磷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以及吸附时间,对牡蛎壳粉吸附水中磷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牡蛎壳添加量的增加,对磷的吸附量增加而吸附效率却在减小,其最佳添加量为0.5 g;牡蛎壳粉对磷的单位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牡蛎壳在酸性条件下对磷的吸附量好于碱性条件下,当p H值为5时达到最佳;牡蛎壳对磷的吸附量随着磷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牡蛎壳粉对磷的吸附量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 h后达到平衡状态;牡蛎壳对磷的动力学吸附过程最遵循Morris扩散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990 1。  相似文献   

3.
牡蛎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我国沿海地区牡蛎产量巨大,但是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对牡蛎的加工方式仍以粗加工为主,缺乏精深加工的技术创新。通过对国内外牡蛎加工行业的现状分析,阐述牡蛎生产精深加工的必要性,并对牡蛎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高品质的牡蛎干制品,探究牡蛎冷风干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以新鲜牡蛎为原料进行冷风干燥处理,研究不同干燥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牡蛎干燥特性,考查不同干燥条件对牡蛎复水率、色泽、TVB-N值、TBA值及菌落总数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水平范围内,提高干燥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均能明显加快干燥速率。经分析验证,在干燥温度20℃,相对湿度55%条件下,牡蛎冷风干制品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地对牡蛎体内重金属进行净化,在室内水泥池中将葡萄牙牡蛎(也称福建牡蛎)与大型海藻(龙须菜)、大型海藻加壳聚糖、大型海藻加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用砂滤海水暂养14天,并以砂滤海水为对照组,通过测定比较不同净化组牡蛎体内的Cu2+、Cd+、Pb2+含量,来评估大型海藻对养殖牡蛎体内重金属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大型海藻能够显著降低牡蛎体内的重金属含量(P0.05),但就3种净化方法相比,大型海藻加壳聚糖的净化效果最佳,14天后,牡蛎体内的Cu2+、Cd+、Pb2+含量(mg/kg,湿重)分别为1.93、0.58、0.33,皆低于GB 2762—2012中制定的标准。因此,在室内采用大型海藻与壳聚糖结合方法来净化养殖牡蛎重金属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牡蛎又名蚝、蛎黄、海蛎子,不仅味道鲜美,还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被我国列为首批药食同源的保健疗效食品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牡蛎有滋阴潜阳、镇静敛汗、固精止带的疗效。牡蛎富含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完善且含量高,  相似文献   

7.
牡蛎在广东俗称蚝,福建称蚵,浙江称蛎黄,山东以北地区都管它叫海蛎子,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产贝类,也是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牡蛎,俗称真牡蛎,是牡蛎类中个体较大的一种贝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45%~57%、脂肪7%~11%、肝糖19%~38%,碘的含量高于牛奶和鸡蛋,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有海洋牛奶之美称。  相似文献   

9.
当你带着探索的目光去观察自己所做的生意,把每一个环节都研究透时,生意也就变成了立体的,处处都能赚钱。就像阎荣金的牡蛎生意一样,换个角度看,放对了位置,废物就能变成宝物。  相似文献   

10.
<正> 牡蛎,俗称"蛎黄"、"蚝",其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鲜美无比,素有"海洋牛奶"之称。宁海县强蛟镇优秀渔业示范户尤孝浓,自2001年起承包滩涂发展牡蛎养殖业,实践中精心钻研、大胆革新,积极推广立式养蛎,使产量逐年提高。现将其养蛎经验介绍如下,供参考。一、选好采苗海区牡蛎是一种营固着生活的海产贝类,各地养殖用的蛎苗都是海洋中的自然苗。采集蛎苗宜选择风浪小、流速  相似文献   

11.
牡蛎(oyster)属海产经济贝类,肉质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被称为海洋牛奶,富含糖原和氨基酸,特别是其中的牛黄酸具有降低胆固醇,消除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预防酒精对肝损伤等功效。黄豆是植物蛋白质的佼佼者,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分解胆固醇,防止人体血管硬化的亚油酸占总量的50%以上。目前关于牡蛎罐头产品报道较少,本研究是在牡蛎中添加黄豆制得软罐头,其口感和风味上乘,产品营养更全面,外观和品质更理想。1材料与设备新鲜牡蛎来源于福建省惠安县,黄豆、辣椒粉、砂糖、食盐、植物油、冰醋酸购自市售。设备有电炒锅、电子天平、真空包装机、杀…  相似文献   

12.
研究在三个不同冻藏温度(-10±1℃、-15±1℃、-20±1℃)下,牡蛎Ca2+-ATPase活性和盐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蛋白质变性动力学模型,将蛋白质品质变化速率与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相关联,建立牡蛎在冻藏期间蛋白质品质变化规律的方程。结果表明:在冻藏期间牡蛎Ca2+-ATPase活性和盐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蛋白质变性与冻藏的温度和时间有关,Ca2+-ATPase活性和盐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一致,都随冻藏温度和冻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温度越低蛋白质变性越缓慢;蛋白质品质变化方程在试验范围内可有效描述冻藏牡蛎蛋白质品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牡蛎的基本组成和氨基酸分析,采用蛋白酶水解其蛋白制备牡蛎多肽,以水解度和氮素回收率为指标,并以DPPH·清除率为优化指标,确定中性蛋白酶为最佳用酶。研究了温度、pH值、酶解时间、料液比和加酶量对DPPH·清除率的影响。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进行响应面最佳条件优化,确定最适酶解条件为50℃,pH值7.0,酶解时间4 h,料液比1∶10,加酶量1 400 U/g,优化后DPPH·清除率达到74.43%,为牡蛎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牡蛎性腺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牡蛎调味品加工过程中酶解、脱腥及调配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复合蛋白酶配比为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1∶1,酶用量1 200 U/g,pH值7.5,酶解温度55℃为酶解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活性炭联合活性干酵母的脱腥工艺为最佳,先用2.0%活性干酵母于40℃下脱腥40 min,再用4.0%活性炭于45℃下脱腥50 min;原辅料最佳添加量为4%酶解液,15%食盐,8%食醋,6%白砂糖,6%麦芽糖,15%酱油,0.30%味精,0.15%肌苷酸钠,0.30%CMC-Na。试验结果有利于提高牡蛎经济社会效益,减少浪费和污染,增加牡蛎加工的综合附加值。  相似文献   

15.
亚硒酸钠和牡蛎多糖合成硒化牡蛎多糖(SeOPS),纤维素DE-52分离纯化,红外光谱结构表征。DPPH·,ABTS+和·OH清除作用及铁还原力测定SeOPS抗氧化活性。MTT法检测SeOPS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eOPS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SeOPS具有清除DPPH·和ABTS+作用,IC50值分别为7.102 mg/m L和2.243 mg/m L。·OH及铁还原力清除效果与牡蛎多糖(OPS)无显著差别。SeOPS阻滞人宫颈癌(Hela)细胞G0/G1期及肝癌(HepG2) S期的发育,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以黔湄419多抗材料为研究对象,从形态、生理、酶活性等方面对其抗性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黔湄419对牡蛎盾蚧、椭圆蚧、侧多食跗线蟥、茶饼病、白星病有高抗作用,对小绿叶蝉等病早害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研究揭示其多抗性机理,为茶树多抗性鉴定提供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对抗流感,除了积极锻炼和及时治疗之外,健康饮食也至关重要。近日营养饮食专家总结出了"对抗流感的超级食物"。(1)深海肥鱼三文鱼、金枪鱼和鲭鱼等深海肥鱼富含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的ω-3脂肪酸。该脂肪酸可减少人体慢性炎症,降低多种疾病危险,同时也有助于防御感冒和流感病毒。(2)牡蛎在各种海鲜中,牡蛎的锌含量最丰富。锌有助于提高人体对流感免疫力。一项研究发现,服用锌补充剂可以缩短成人感冒期。  相似文献   

18.
缢蛏,俗称蛏子,是海产经济贝类,也是我国传统的4大养殖贝类(其他3类为牡蛎、泥蚶、蛤仔)之一,在我国海水养  相似文献   

19.
<正>有许多甲壳类、节肢类动物,特别是虾、蟹、牡蛎、小鱼、蝗虫、蝉、蚕蛹等的体壳含有很多的胡萝卜素。这些胡萝卜素具有植物胡萝卜素的生理作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另有特点。来自动"  相似文献   

20.
旨在通过对太平洋牡蛎海洋酸化条件下转录组的分析,探讨其响应海洋酸化的分子机制。利用NCBI中太平洋牡蛎海洋酸化胁迫下的RNA-seq数据(包括4个组:pH 7.8、7.4、7.0、6.6),通过Fastp、Hisat2、Samtools以及R语言分析,对其进行了差异基因、GO和KEGG等分析。结果显示:pH 7.4 vs pH 7.8组、pH 7.0 vs pH 7.8组及pH 6.6 vs p H 7.8组分别有61个、93个和943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pH 6.6 vs p H 7.8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这些基因显著富集于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人类疾病等分子功能上,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在糖代谢、脂类代谢、免疫机能上。表达分析表明,随着pH的下降,与能量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如糖代谢中的糖原磷酸化酶的表达量从41.5几乎下降到0;氨基酸代谢中的精氨酸激酶1的表达量从1438几乎下降到0,精氨酸激酶2的表达量从27下降到3;脂肪代谢中的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量从28下降到2.5。这些基因的表达显著抑制可能使牡蛎机体能量代谢发生紊乱;此外,与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