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水利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调水、旅游等综合效益。目前,三峡地区日益加剧的各类环境灾害严重制约着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给三峡地区经济腾飞创造一个安全有利的良好生态环境,针对环境灾害给三峡地区工农业发展带来的损失,以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为依据,对环境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环境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环境灾害减免之措施。  相似文献   

2.
1三峡地区基本概况2三峡地区环境灾害类型3生态环境灾害形成的原因4抗御环境灾害的强化措施41强化环境管理,提高减灾能力411加强研究,综合防治环境灾害研究应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减轻环境灾害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需要,加强环境灾害...  相似文献   

3.
农业环境灾害是人类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它可分为农业环境污染 ,土壤生态失调和农业生物群落生态失调三大类 ,本文在分别论述了三类农业环境灾害的成因与发生发展过程后 ,对农业环境灾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农业环境灾害是人类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可分为农业环境污染,土壤生态失调和农业生物群落生态失调三大类,本文在分别论述了三类农业环境灾害的成因与发生发展过程后,对农业环境灾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一系列不合理活动最终将导致农业环境灾害,其通过污染的农业环境而作用于植物、动物直至危害于人类。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环境灾害进行科学性的技术评价,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这是预测、防治农业环境灾害的基础,也为制定防灾、抗灾、救灾、减灾及灾后重建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正确开展农业环境灾害评价的关键在于确定科学的评价技术程序,建立适宜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农村宅基地整治潜力的空间显式测算与模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邹琳  赵翔  江平  孔雪松 《农业工程学报》2020,36(24):247-256
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大,为了深入分析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土地利用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该研究基于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精细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评估结果,细致地测度ESV时空演变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地敏感性。结果表明:1)三峡工程建设前,库区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而建设后则表现为林地、草地和耕地三者间的相互转换以及建设用地扩张。2)1980-2018年,三峡库区整体生态系统功能改善,ESV净增加18.49亿元,这主要由于三峡工程建设后大量耕地转为林地。但重庆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区ESV持续减损。3)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分别为0.73和1.46,敏感性增加。在空间分布上,库区东部夷陵、秭归,中部石柱、丰都以及重庆主城区生态系统服务和9种子服务功能的敏感性较高。总体来看,三峡工程的实施对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利大于弊。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认识,且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土壤侵蚀已成为全球性环境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与人类生存环境。准确反映土壤侵蚀程度的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研究之一。随着电子、计算机和通讯等自动化仪器的快速发展和对水土流失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研制了土壤侵蚀实时监测仪,对其设计原理、组成以及工作流程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8.
咸水入侵作为研究区内的一种环境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对研究区影响咸水入侵的因素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方面对咸水入侵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变化可以作为咸水入侵的指示标志。监测网系统的建立为咸水入侵区的灾害治理提供基本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的核心是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SARS传疾是一种环境灾害。鉴于它凸显的当代中国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一些自然和社会问题上存在的种种困惑和局限,文章就环境认知、环境灾害防治、城市化本质、规划设计理念、科学与人文精神和制度创新等问题,从地学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创新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的建设给区域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研究其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推进库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三峡库区湖北段为研究对象,根据三峡工程建设时间节点,选取多期土地利用数据,用InVEST模型评估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分布指数、地形位指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其地形梯度效应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湖北段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主要为建设用地和水域大幅扩张,耕地面积小幅增加,林草地面积小幅减少;2)三峡工程一期移民结束后,部分地区生境质量有所提高;一期移民后至三峡工程全面竣工阶段,库区部分城镇周边和三峡大坝附近生境质量退化较明显;三峡工程全面运营后,库区生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3)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位于低地形位的连片城镇化地区与工程建设区生境质量退化程度较大;中地形位零星分布的耕地开垦区域生境质量略有退化;林草覆盖度高的高地形位地区生境质量较为稳定;4)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显示,生境质量变化对不同地类变化的响应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在兴山县南部、夷陵区北部、秭归县南部与巴东县交界处,生境质量对林地变化响应较为显著;在巴东县南部的野三关镇等乡镇生境质量对耕地的变化响应较为显著;在兴山县北部、巴东县城周边、三峡大坝附近生境质量对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变化响应较为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三峡库区湖北段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过程,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及土地利用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的现有环境已成失衡态势,三峡工程上马后对库区环境影响较大的是随淹没而来的移民和搬迁。改善库区环境状况、解决移民安置的根本出路为搞好水土保持,扩大环境容量,抓好预防监督保护和以坡改梯及经济林果、林草建设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当前应紧紧抓住三峡工程开工这个机遇,在已有的“长治”工程基础上加优、扩大开发性防治,再辅之以其它政策性措施,库区环境和移民安置可以得到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2.
黔山区公路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山区地形险峻,沟壑纵横,要修建山区公路必然是"高填深挖、逢沟架桥、遇山钻洞"。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扰动地面或不合理堆置固体废弃物,在外营力的作用下,造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破坏及损失,改变了山区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同时,山区公路建设必然会破坏山区原有的植被和地形,从而不同程度的引发水土流失。如不进行正确处理,可能引发环境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根据贵州山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分析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与跨世纪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叙述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特点、现状、分布与潜在危险,指出建国后水土流失有发展趋势,存在着比黄土高原更大的潜在危险性;阐述了水土流失对流域内资源、环境及农、林、水利工程建设的危害性;着重分析卫水土保持对保护三峡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发展流域经济,减少泥沙淤积,防治洪涝灾害,保障航运畅通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最后提出保障长江流域跨世纪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三峡工程与水利部长办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长江的开发治理应该先干流还是先支流,二是三峡工程应该快上还是缓上。应当说,长江千流与支流的开发建设都是重要的,问题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两者实际上又不可能同时上马,齐头并进。决定三峡工程是快上还是缓上,除了一些具体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外,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的财政承受能力问题。如果硬要上马,势必催化通货膨胀,加剧经济动荡,影响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战略决策的实现,还会对人民群众形成心理上的冲击,以至于影响深化改革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基于这些考虑,三峡工程快上不如缓上。等将来翻两番的任务实现了,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那时再来考虑三峡工程的修建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含量及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库区农业经济处于半封闭、落后的状态,过度垦殖、单一经营,已导致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在三峡工程兴建和移民过程中,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重建淹没的柑橘带,建立多种经营的生态农业体系和高经济价值的特色产品将是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及投入使用,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和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转变方向及其驱动力方面对三峡库区LUCC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发现三峡库区LUCC的主要特征是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主导方向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相互转化及向建设用地转化,主要驱动力是三峡工程建设、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政策。已有研究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演变及其空间变异性认识不足,今后还需加强三峡水库成库不同阶段整个库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演变过程研究,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过程研究,以及库区未来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与变化的模拟研究,以实现对库区土地利用/覆被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调控。  相似文献   

17.
茶园-土壤系统的某些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效举  陈鸿昭 《土壤》1993,25(4):196-200
本文根据成土母质的不同,在三峡地区选择了6个茶园,对茶园-土壤系统中元素丰度特征、元素循环特点和元素收支状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环境灾害风险的脆弱性、暴露性与恢复能力3个方面,构建了江苏省南通市环境灾害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Topsis方法,应用AHP方法赋权,对南通环境灾害风险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通市7个不同区域的环境灾害风险差异较大,海安风险最小,而如皋风险最大,风险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海安<海门<通州区<南通市区<如东<启东<如皋.环境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影响下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及环保投入的力度等.因此,南通市应减少人为环境影响,增加环保投入,以降低环境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9.
陈斌飞  陈鸿昭  曹锦铎 《土壤》1992,24(3):146-150
本文以长江三峡地区土地资源面积量测工作为例,介绍一种量测速度快、精度高的计算机面积量测系统及其应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生态果园建设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峡库区自然条件优越,果树资源丰富,是我国多种水果栽培的生态适宜区,特别是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库区小气候将得到明显改善,更适宜脐橙等果树的生长发育。据此,文章提出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生物、农艺、工程等措施建设生态果园,以期既可以保护和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发展库区经济和解决移民安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