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青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采用自制的配合饲料,在日投喂量相同的情况下,分别以每天1、2、3、4、5次的投喂频率饲养5组青鱼幼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0.61 g)45 d。试验结果:随着投喂频率由每天1次增至3次,青鱼幼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及蛋白质贮积率均显著提高(P0.05)。但当投喂频率由每天3次增至5次,这些指标在不同投喂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全鱼营养成分的分析表明,水分含量在不同投喂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在不同投喂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灰分含量则呈上升趋势。试验结果表明,青鱼幼鱼适宜的日投喂频率为3次。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鱼类生长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吉富罗非鱼(Oreachromis niloticus)幼鱼(3.78 g±0.01 g)为研究对象,采用4×2双因子实验设计,设置了4个投喂率(8%、10%、12%和表观饱食投喂)和2个投喂频率(2次/d、3次/d),共8个处理,在24个循环水养殖桶(有效容积100 L)中养殖30 d。结果显示:在8%~12%的投喂率下,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但发现表观饱食投喂3次/d的实验鱼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最佳,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投喂率10%和12%实验组,而饲料成本则显著低于投喂率12%实验组。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肥满度、脏体比以及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随投喂率的增加,实验鱼的成活率提高,其肝脏和去内脏全鱼的粗脂肪含量逐渐增加,但肌肉和内脏的粗脂肪无显著变化。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及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投喂率为10%的实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的血糖水平随投喂率的增加而升高。实验鱼肝细胞的核面积比例不受投喂率和投喂频率的影响,而空泡面积比例以表观饱食投喂的最大。依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吉富罗非鱼幼鱼选择表观饱食投喂3次/d效果较好,但会产生体脂肪积累过多,肝细胞空泡增大等影响;若综合考虑生长和养殖成本,以10%的投喂率,投喂2次/d为宜。  相似文献   

3.
研究探讨了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以及不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水温为(14±0.2)℃,饲喂鲆鲽类商品饲料。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试验:Ⅰ.分段式投喂方法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段,每天每个试验缸连续投喂8次,大菱鲆幼鱼表现为18 h出现一次摄食高峰;Ⅱ.一次饱食投喂法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段,每个时段作为1个处理,每天每个试验缸投喂1次,大菱鲆幼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5:00、21:00、0:00和3:00,投喂时间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日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15:00、18:00和3:00投喂的大菱鲆幼鱼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6:00、9:00、12:00、21:00和0:00投喂的各组试验鱼(P0.05)。结合生产实际,每天15:00—18:00时间段投喂大菱鲆幼鱼可显著提高其生长和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4.
投喂频率对黄鳝幼鱼摄食、生长及饵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体重分化、鱼体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2、3、4、12次/d和24次/d),每组3个重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4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有不同程度增高,4次/d组达到最高(P<0.05);饲料利用效率4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与其它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各试验组组内个体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黄鳝的规格趋于整齐。试验各组黄鳝的鱼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在4次/d时达到最高(P<0.05)。试验表明:黄鳝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4次是黄鳝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不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幼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将平均体质量1. 15 g的长吻鮠饲养在水泥池(2 m×1 m×1 m)中,投喂频率分别为2次/d和3次/d,各投喂频率下投喂水平分别为鱼体质量的2%、4%、6%、8%和10%,每个处理组放鱼60尾,饲养为期42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为2次/d和3次/d时,试验鱼的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投喂水平之间存在二次相关性,两条曲线几乎重合,表明投喂频率、投喂水平对试验鱼的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是一致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在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4%和6%时较低;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在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4%和6%时较高;血清溶菌酶(LYS)含量在投喂水平为6%、投喂频率2次/d和3次/d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 05)。综合生长和免疫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6%的投喂模式更利于长吻鮠幼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ienoti)苗种培育的适宜投喂策略,实验采用5×2双因子设计,通过8周的养殖投喂,研究投喂水平(1%、2%、3%、4%和5%)和投喂频率(2和3次/d)对圆口铜鱼幼鱼[初体重(4.91±0.11) g]生长、体成分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圆口铜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饲料效率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而递增,但在投喂水平达到3%后趋于平稳。鱼体肥满度和脏体比随投喂频率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当投喂水平不超过3%时,3次/d投喂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2次/d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全鱼的水分则显著下降。投喂水平对肝脏胰蛋白酶和脂肪酶具有显著影响,当投喂水平超过3%时,投喂水平升高显著降低了肝脏胰蛋白酶的活性,而在3次/d投喂组,肝脂肪酶随投喂水平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投喂水平、投喂频率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圆口铜鱼前肠消化酶均无显著影响。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圆口铜鱼肝脏脂肪蓄积逐渐增多,并诱发脂肪肝,且在同一投喂水平下,3次/d组的脂肪肝症状较2次/d组的症状轻...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30℃条件下,摄食水平对幼鳖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有显著影响(P<0.01);投喂频率对鲜鱼饲料组幼鳖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其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显著.在投喂配合饲料条件下,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在中间摄食水平(此时干物质的摄食率为0.97%)时达到最大,分别为76.26%和81.22%;在饱食状态下,其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2.36%和78.05%,日投喂2次鲜鱼组的幼鳖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92.05%和96.84%;投喂1次鲜鱼组的分别为92.17%和95.27%.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绝对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肥满度的影响.试验共设4组不同的投喂频率:1、2、3和4次/d,每次投喂体重的6%,每隔20天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为80天,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绝对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肥满度有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饲料转化率和肥满度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根据试验结果,建议最佳投喂频率应该是3次/d.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饲料料型及投喂频率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以饲料料型(膨化饲料,EF;颗粒饲料,PF)和投喂频率(2次/日,F2;3次/日,F3)为影响因素,共4个组,分别命名为EFF2、PFF2、EFF3和PFF3,每组3个平行,投喂8周,每天定时投喂两次(7:30和16:30)或3次(7:30, 12:00, 16:30)。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的末重和增重率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F2组显著高于F3组(P0.05);而饲料料型则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颗粒饲料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和内聚性、回复性显著低于膨化饲料组(P0.05),而硬度显著高于膨化饲料组(P0.05)。F3组的肌肉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则显著高于F2组(P0.05)。颗粒饲料组生肌调节因子5 (myogenic factor 5, Myf5)和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膨化饲料组(P0.05)。F3组肌肉中MSTN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F2组,而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则呈现相反趋势。综上,投喂同种配方的膨化饲料和颗粒饲料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效果相似,但是投喂颗粒饲料的斑点叉尾鮰硬度更大,而投喂膨化饲料则肌肉脂肪含量更高;斑点叉尾鮰的最佳投喂频率是每天2次。  相似文献   

10.
颗粒饲料在制作过程中含有水份12%~14%,贮存时间长,易潮解、霉变,影响颗粒饲料使用价值,投喂这种饲料后,鱼易患病。因此最好边生产饲料,边投喂。一、增加投喂次数鱼无胃,饲料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利用率不高。因此在总投饵量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增加投饵次数,减少每次投饵量,使鱼始终处于半饥饿状态,能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二、要有一定投饵面积和时间在多品种混养池中,鲫鱼、草鱼抢食快,摄食量大,而鲂鱼吃食“斯文”,相应摄食量少,往往影响其生长。因此在使用颗粒饲料前要进行短时间驯化,使鱼形成固定食场、固定时间的摄食习性,每次…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福瑞鲤(FFRC strain common carp)幼鱼摄食与生长的影响,试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当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时,福瑞鲤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体重增长率、体长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在4次/d时达到最高;饲料转化率逐步升高,1次/d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试验组福瑞鲤幼鱼的个体体重/体长差异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先升后降,最终幼鱼的规格趋于一致。综合本试验结果,投喂频率对福瑞鲤幼鱼的摄食与生长存在显著影响,在4次/d的投喂频率下其摄食水平、生长性能、饲料转化效率及大小分化差异系数等均表现出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12.
斜带石斑鱼仔鱼的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张海发 《水产学报》2004,28(6):669-674
鱼类的日摄食节律分为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和无明显节律四种类型。为了解斜带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日摄食量及昼夜摄食规律,对孵化15天的仔鱼(全长4.86±0.38mm)在不同昼夜节律下的日摄食量和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实验包括自然昼夜组(对照组)、持续光照组和持续黑暗组,各组对轮虫的日摄食量分别为142个/尾、156个/尾和47个/尾;白天摄食量比例分别为总摄食量的91.3%,80.5%和71.7%。对照组在正午(14:00)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持续光照组在下午(16:00~18:00)出现明显的摄食小高峰;黑暗组则未出现明显的摄食峰。持续光照组在夜间的群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黑暗组在白天的群摄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持续光照组摄食强度小幅度增加,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109.9%;而黑暗组摄食强度则明显下降,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33.1%。综上所述,斜带石斑仔鱼摄食节律明显,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仔鱼的摄食与光照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延迟投饵对瓦氏黄颡鱼仔鱼存活、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马旭洲  王武  甘炼  袁琰  张文博 《水产学报》2006,30(3):323-328
以瓦氏黄颡鱼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5个处理组,每组200尾(各设3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3、4、5、6、7.8、9、10、11、12、13、14、15和16d开始投喂大型涵,第15组为饥饿组,从不投饵。水温24.5~25.5℃,实验周期为30d。结果表明:(1)孵化后3d的瓦氏黄颡鱼仔鱼初次摄食,15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进入PNR期,卵黄囊已耗尽。混合营养期持续4.12h。(2)瓦氏黄颡鱼仔鱼在不同饥饿阶段初次摄食率的变化为:开始较低,此后迅速上升,在4~10日龄达到高峰,最高初次摄食率为100%,此后逐步下降。(3)延迟5天投饵对瓦氏黄颡鱼仔鱼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延迟6d投饵瓦氏黄颡鱼仔鱼的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延迟6d投饵,瓦氏黄颡鱼仔鱼的体长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鱼类通过摄食维持自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对鱼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索饵场分布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鱼类在不同海域间的生长差异。本研究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胃含物分析研究皮氏叫姑鱼(Johniusbelangerii)的摄食习性,依据胃含物分析结果选择主要饵料生物,结合皮氏叫姑鱼和主要饵料生物的空间分布,研究皮氏叫姑鱼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并判别其索饵场。结果表明:皮氏叫姑鱼摄食的饵料生物共有20余种,其中虾类(IRI%=55.54%)和端足类(IRI%=35.94%)为优势饵料类群。基于胃含物分析和底拖网调查,选择海蜇虾(Latreutesanoplonyx)、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tenella)、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和中华安乐虾(Eualus sinensis) 8种饵料生物研究皮氏叫姑鱼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索饵场。摄食选择性的研究表明,海州湾春季的皮氏叫姑鱼喜食海蜇虾。本研究发现,皮氏叫姑鱼及其主要饵料生物资源丰度重心均位于海州湾中部10~20m深海域;海州湾中南部10~20m海域的饵料生物资源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海域(P0.05),而且该海域皮氏叫姑鱼的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快,摄食强度较高,是其主要的索饵场。  相似文献   

15.
聂国兴  邓大鹏  闫潇 《水产学报》2020,44(11):1926-1934
鱼类通过摄食活动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而食欲是影响鱼类摄食的重要因素之一。食欲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大脑整合机体能量和摄食信号,通过食欲调节因子(包括促进食欲因子和抑制食欲因子)调控鱼类摄食行为。Apelin作为一种新型内分泌因子,在体内发挥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其中,Apelin在摄食调节方面的作用正在引起学者的关注。本文以哺乳动物为参照,综述了Apelin的组织分布、饥饿和营养物质对Apelin表达的影响、Apelin处理对鱼类摄食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和信号通路,旨在为促进鱼类摄食和水产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Chemoattraction and feeding stimulation in crustacea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甘健锋  俞晓磊  罗勇  黄林韬  刘骋跃  江雷  黄晖 《水产学报》2021,45(11):1854-1862
能量与营养物质的正常获取是维系造礁石珊瑚生命活动的基础,这主要与其两种营养方式—光合自养和异养营养有关。当前,国内外学者对造礁石珊瑚的研究以光合自养为主,而对其异养营养的认识则相对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以鹿回头礁区(海南三亚)的3种代表性造礁石珊瑚—丛生盔形珊瑚、鹿角杯形珊瑚和美丽鹿角珊瑚为对象,通过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水族用桡足类、酵母浸出粉溶液及水族珊瑚粮这4种食物,探讨了3种造礁石珊瑚的食性、摄食方式。结果显示,丛生盔形珊瑚对上述4种食物均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行为;相反,美丽鹿角珊瑚对4种食物均不表现摄食行为;鹿角杯形珊瑚只摄食尺寸较小的丰年虫无节幼体和水族珊瑚粮,并首次发现其在摄食丰年虫无节幼体时水螅体间相互协作以及通过释放肠系膜摄食水族珊瑚粮的现象。进一步研究丛生盔形珊瑚对丰年虫无节幼体的摄食速率和消化情况,发现其摄食速率与丰年虫无节幼体密度符合米氏方程,且其消化周期约为3 h。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造礁石珊瑚摄食取向及其摄食过程,可为造礁石珊瑚人工养殖过程中的饵料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 对马氏刺蛇尾(Ophiothrix marenzelleri Koehler)的饵料选择性、摄食率和摄食行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马氏刺蛇尾仅能摄食悬浮的有机颗粒, 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 但对悬浮颗粒的粒径具有选择性。观测结果显示, 其摄食的食物粒径范围为10~1 000 µm, 食物种类包括动植物碎屑、细胞较大的海洋微藻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等。因此, 马氏刺蛇尾的食性属杂食性, 是蛇尾中食微类群的成员。马氏刺蛇尾不摄食时, 常处于静止状态或腕末端翘起; 摄食时数条腕翘起在水中摇动, 通过腕部的管足摆动将水体中的适宜食物颗粒聚集成球状颗粒运送到口中。小规格马氏刺蛇尾的摄食率显著高于较大规格蛇尾(P<<0.05), 马氏刺蛇尾在一昼夜中的摄食高峰出现在8 :00~14 :00, 但是全天均有蛇尾摄食, 其昼夜摄食节律属于无明显节律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