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理论上证明计算小班平均集材距离的两种计算方法,即小班内中间集材道(或支道)长折半法和小班内诸集材道(或支道)平均集材距离的算术平均法的计算公式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上是一个公式;所以计算值相等。  相似文献   

2.
当前计算拖拉机平均集材距离有中问集材道折半法、集材道长度算术平均法、出材量加权平均法.面积加权法四种.由于第三种使用起来工作繁重,而且与第四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因而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值作标准来衡量第一、第二种方法计算精度。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不同形状和地形情况的小班分别计算其平均集材距离,便能反映不同计算方法的计算精度和确定其应用条件,应用条件为:平形四边形的小班采用哪种方法都可以;对于三角形及可划为三角形形状的则根据角度、边缘距离、平均集材道距离大小范围不同而采用那种方法;如果蛇形或不规则形采用集材道长度算术平均法.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上证明计算小班平均集材距离的两种计算方法,即小班内中间集材道(或支道)长折半法和小班半法和小班内诸集材道(或支道)平均集材距离的算术平均法的计算公式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上是一个公式,所以计算值相等。  相似文献   

4.
计算拖拉机平均集材距离,是伐区工程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对确定拖拉机集材效率、配备油锯及拖拉机数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行采集作业的经济管理、计算单位集材成本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几年来,伐区地形越来越复杂,平面图形状不一,但基本上可以近似看作由三种类型组成的,长方形、三角形和扇形。下面就这三种比较规则集材小号图形的平均集材距离的计算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南方集体林区集材生产优化选择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马秋思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综合分析木材生产中较为普遍采用的 3种典型集运材方式的成本K与集材距离L的关系 ,并给出集材生产优化选择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6.
在架设集材索道的工程中,人们常用复式滑车的增力原理张紧承载索,使之达到设计的要求。由于目前没有一个确定复式滑车间距的好办法,在安装时对复式滑车间距要求比较准确的索道时(特别是卸材点到下力点距离较近的半悬空集材索道),往往因目测估计误差太大,需返工,浪费时间和劳力。1974年国内曾有资料介绍确定复式滑车间距的计算方法,公式如下:ΔL=(Ls-L) C (1)式中:ΔL—两个复式滑车间距(米)Ls—铺放在起终点间的钢索自  相似文献   

7.
在伐区设计中,规定适宜的伐区面积,集材道的测设都要考虑平均集材距离问题。在对现有的三种计算法方的实用可靠程度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探讨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方法——“道长加权平均法”。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在森林采运作业中,作业区面积的大小,集材距离的远近,修多少岔线道路,设多少装车场,才能使采运成本最低?几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是许多采运学者研究的课题。最早研究的是美国的马秋思(Mattews),他在1942年发表的《采运工业中的成本控制》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使单位木材成本达到最低的道路(岔线)最佳间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就是中国采运界比较熟悉的马秋思理论。继他之后,许多学者陆续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这一理论和计算不断充实和完善。例如Saddarth和Herrick(1964)、Donnelly(1978)以及Perkins和Lynn(1979)改进了平均集材距离的计算方法。Peters(1977)在马秋思理论  相似文献   

9.
人工林伐区常用采集运作业模式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盛梅 《森林工程》2005,21(1):57-59
通过对我国南方人工林伐区常用8种采集运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作业模式Ⅱ(油锯采伐手扶拖拉机集材船运木材)为最优作业模式,作业模式Ⅲ(油锯采伐索道集材农用车运材)为次优作业模式。建议林业生产决策部门在选择人工林伐区采集运作业模式时,采伐方式宜选油锯皆伐。在有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应优先选择船运或排运木材。在无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应提倡选用架空索道集材;集体林区当集材距离小于1 km时,应选用手板车集材,否则选手扶拖拉机集材。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林区地势平缓,坡度不大(15度以下的约占林地总面积的78%)为采用拖拉机集材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本林区单位木材蓄积量不高(全林区成过熟林平均每公顷蓄积为106立米),平均单株材积较小(为0.55立米),又给充分发挥拖拉机的效率带来不利因素。为此研究适合本林区木材生产的集材拖拉机,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来讲,尚属必要。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得出粗浅结论,仅供参考。大家知道,集材拖拉机的台班产量可由下列公式确定:  相似文献   

11.
空中集材     
在木材生产中,把伐区内大量分散在采伐迹地上的木材集中在一起,叫做集材。集材有多种方式,如机械集材(拖拉机集材、绞盘机集材)和手工集材(牛、马套子集材和人力集材)等。当今所谓空中集材,主要是指飞机和气球集材。现分别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国外缩短伐区集材距离方法国外伐区集材距离,一般为300米至400米,最远不超过500米。其缩短伐区集材距离方法较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1、提高纵断坡度展线法国外林区运材公路,线路纵断面设计坡度较大,重车下坡一般在10%左右,最大可达15%。线路平面设计,一般采取偏倚,傍山、绕谷、盘山等方法,展线延伸至伐区腹部,使集材距离缩短。2、缩短公路间距法缩短运材公路间距,实质是增加林道貌岸然网密度主要基于集材与修建功立业成本合计为最小的林道间距。  相似文献   

13.
森林工业以木材采运为基础。在采运生产的采、运、贮三大工序中,伐区生产占去60%以上的劳力和50%以上的成本,集材成本又占整个伐区生产成本的60~80%。因此,降低集材成本提高集材劳动生产率就成为伐区生产以至整个木材采运工业的关键.降低集材成本最有效的办法是缩短集材距离.要缩短集材距离,就必须增加运材道路。可是,运材道路的投资.在采运生产总投资中,又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处理好集材和运材道路之间的矛盾,就成为采运工业的关键性问题。林道网密度理论,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科学方法。国外林道网密度研究发展已久,已形成了一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集材机行走系统的研究,设计了一台三角履带式集材机。介绍了集材机整机结构、三角履带结构,并分析计算了牵引力、功率。利用MATLAB对车辆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降低质心高度、减小质心偏移距离、增加轨距可提高车辆稳定性。计算得出其空载纵向上、下坡最大行驶坡度分别为38.4°、33.2°,满载时分别为37.6°、38.1°,横向匀速直线和匀速转弯最大行驶角度为26.4°、22.8°。利用Adams对坡度为25°时车辆上、下坡及横向直线行驶运动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车辆有良好的爬坡能力和行驶稳定性。该研究对集材机的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前,许多国家山地林区进行木材采伐作业多采用索道集材。罗马尼亚应用集材距离达一千米的自动跑车索道,也应用集材距离达四百米的简易索道(缆索起重机式)。简易索道起重量三吨,它由自行式驱动装置、跑车和钢索索具组成。它能逆坡集材,也能顺坡集材;能全悬式集材,也能半悬式集材。线路坡度达四十五度。这种索道也可以用来装车和小集中。索道的驱动装置(三卷筒绞盘机)和钢架杆装配在轮式底盘上。架杆高六米,装有穿过承载索、牵引索和超重索的滑车。当坡  相似文献   

16.
法国罗兰、维克斯尔阿德 (Roland Vexl-ard) 承包采运公司最近采用凯特皮拉518型轮式集材机,将山毛榉和栎树原条材从林内集至路边,集材距离平均为250米。集材机的绞盘机为德制的沃纳 (Werner) 型双筒绞盘机,由压缩空气驱动,采用无线电控制。绞盘机的主索直径为14毫米,长120-130米。捆木索直径为13毫米,轮胎尺寸为18.4×34。该集材机后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采运林道网问题研究的深化,继马秋思平均集材距离公式之后,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公式,其中以彼特斯的任意三角形平均集材距离公式比较著名。应用彼特斯任意三角形平均集材距离公式比马秋思公式更为方便,同时也避免了马秋思公式的缺点,因而引起了采运学界的普遍重视,并编入了高校教材。但原文过于简单,没有推导过程,致使许多人不知从何导出。本文对这一公式的建立与推导进行了研究,以供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正射影象地图在室内用“方格法”量算伐区平均集材距离,与现地实测对照,具有精度高,方法简单的优点,可以大量减少外业工作量.经现地实测验证,误差均不超过1%.  相似文献   

19.
林区公路网密度,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林业企业在木材生产期间,进行采伐的每公顷过熟林区面积上,应达到合理道路数量。建立公式的方法是把自然条件下不规则的林地模拟成任意长宽比的矩形或方形,假定林区道路(以下简称道路)从模图中心穿过,并垂直于道路方向集材,沿线装车,基于这种假设来建立路网密度与集材距离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吉林柳树河林场的集材主道、叉道的植被天然更新的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1)集材主道的更新树种以喜光树种香杨、柳和白桦为主,其中香杨是更新最早的树种;叉道以核桃楸和水曲柳为主。2)从更新株数、主要更新树种平均高、平均年龄及植被平均盖度上看,集材叉道西坡更新状况最好,集材主道次之,集材叉道东坡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