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调查行向对不同穗型水稻群体光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直立穗型还是弯曲穗型,均是南北行向较东西行向多受光;无论南北行向还是东西行向,直立穗型群体内各高度处光照强度大于弯曲穗型群体;直立穗型品种和弯曲穗型品种均适于南北行向种植。  相似文献   

2.
不同行向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群体光能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于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不同行向对水稻群体光化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立穗型群体内各高度处向光行测光照强度均高于弯曲穗型群体。直立穗型行距对行内的光照强度影响大,弯曲穗型株距对行内的光照强度影响大。弯曲穗型比直立穗型更适于东西行向种植。  相似文献   

3.
后期氮肥比例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于1997年4~10月在日本筑波国际中心试验田进行,就后期氮肥对穗数型粳稻品种Nipponbare和穗重型粳稻品种Tsukinohikari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情况下,不论穗数型品种还是穗重型品种,后期追施氮肥的处理均较不追肥的要增产,并均以40%追肥比例的产量最高。穗数型品种Nipponbare的后期追肥比例高达60%,都能较不追肥的显著增产,但对穗重型品种Tsukinohikari来说,这个比例要低于60%才能起显著增产作用。还就后期氮肥对2种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叶片含氮量,植株总吸氮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有序群体可以使弯穗型群体穗角增大、穗长增加,有利于大穗形成。直立穗型品种比弯曲穗型品种更适合于无序栽培方式。分布方式对产量及生物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有序群体的产量显著高于无序群体。  相似文献   

5.
作物抗倒伏性的综合指标—倒伏指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国内外抗倒伏性鉴定存在的问题,在倒伏性分级标准化和倒伏面积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抗倒伏性的综合指标——倒伏指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结合具体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刘明久  许桂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42-3643
选用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直立穗型粳稻品种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行株距为23.1 cm×9.9 cm的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成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966 9,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次为分蘖数,相关系数为0.685 0,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遮光对北方不同穗型粳稻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以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沈农9741、半直立穗型粳稻品种盐丰47和弯穗型粳稻品种辽盐16为材料,研究了抽穗期遮光对不同穗型粳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均导致了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和Pn的降低,其中叶绿素含量的增加表现为沈农9741(10.55%)辽盐16(7.30%)盐丰47(7.01%),而Pn的降低表现为沈农9741降幅最大,盐丰47次之,辽盐16最小;遮光对北方粳稻叶片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影响不大,但显著降低了抽穗后4d内的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遮光后细胞内的叶绿体外形肿胀,与对照相比出现了较多的嗜锇颗粒,类囊体垛叠程度增高且紧密,淀粉粒数目有所减少。遮光后不同穗型粳稻品种都表现了一定的耐荫性,抽穗期遮光对直立穗型粳稻品种的影响大于对半直立穗型和弯穗型粳稻品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直立和弯曲两种穗型粳稻品种为试材,采取花后分期取样,制作受精子房半薄切片的方法,用光镜观察比较其在结实过程中胚乳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直立穗型水稻受精后游离核增殖较弯穗型水稻慢,但胚乳细胞分裂增殖较快;淀粉粒均最先出现于边缘胚乳细胞,当边缘游离核细胞膜逐渐形成时,核的周围出现小的淀粉粒;直立穗型水稻胚乳形态约在花后11d内基本定型,较弯穗型水稻早,同时,其胚乳细胞分裂时间短于弯穗型水稻;水稻的胚乳结构未见有明显的粒间差异,但各籽粒之间的形态进程仍有1~2d差距;花后20d内,直立穗型胚乳细胞内物质的累积优于弯穗水稻的同期水平。  相似文献   

9.
有序群体可以使下部叶片的叶角、上部叶片的叶长、群体的比叶重增大。分布方式对群体的叶重影响较大,有序群体的叶重在齐穗后显著大于无序群体的叶重。  相似文献   

10.
不同穗型水稻群体遮光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不同穗型、不同稻米品质的粳稻品种为试材进行田间试验,从齐穗期开始进行遮光处理,对比分析不同穗型群体遮光与品质的关系。在加工品质上,遮光使直穗优质米品种辽粳294的整精米率明显高于未遮光的处理,对其它类型品种则无显著影响。在外观品质上,遮光对稻谷粒形影响规律为:遮光使米质较差的辽开79-3和巴利拉的谷粒变得短小,而对米质较好的辽粳294和辽粳371则影响不大。遮光对稻米粒形的影响尚无规律可循。在垩白性状上,遮光使所有供试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均增加,并表现为弯穗品种较直穗品种增幅大,优质品种较劣质品种增幅高。在营养品质上,遮光使各类型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增加,且直穗品种增加的幅度较大,使直链淀粉的含量下降,且直穗品种降低得较明显。在食味值方面,遮光对直穗品种食味值影响较为显著,使其食味值降低,而对弯穗品种的影响则是有升有降。  相似文献   

11.
以寒地穗数型中晚熟高产品种松粳6号和穗重型晚熟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为试验材料,在统一施氮量不同施肥方式条件下,比较分析水稻根系形态和活力、茎秆抗倒性状等动态变化,以期为寒地水稻施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随氮肥量增加,根系体积、长度、干重和伤流液量也随之增加。在生育后期,随穗肥施氮量减少,根系体积、长度、干重和伤流液量均先增后减。因此,后期施用较多肥料不利保持根系形态和活力。随基蘖肥施氮量增加,穗肥施氮量减少,第一节间长度呈增加趋势,第二节间长度先升后降,第一节间和第二节间茎秆直径与抗折力均先升后降,产量上也表现相同趋势。因此,适宜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可显著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和茎秆抗折力,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水稻倒伏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水稻倒伏的因素主要有品种差异、栽培条件及水稻植株高度等,而秆壁厚度和茎粗与抗倒伏性密切相关,茎秆中贮藏物质含量的多少及组成成分决定其抗倒性能,此外,钾、硅等元素与水稻茎秆的抗倒伏性也密切相关。文章在阐述水稻倒伏的遗传学研究的同时提出了在育种上应选择倒伏指数低的品种(系)作为亲本,尤其应采用以亲本倒伏指数低×低的组配育种方式,并指出应从改善水稻栽培条件和加强抗倒伏品种培育等方面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氮钾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倒伏常发生于籽粒灌浆中后期,是高产、稳产、优质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试验选用寒地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研究不同氮钾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性状及茎秆抗倒特性的影响,为寒地水稻超高产抗倒栽培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氮量为90 kg·hm-2时,增加生育前期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单株粒重,但施氮量为135 kg·hm-2时,减少生育前期氮肥施用量,而提高生育后期氮肥施用量更有利于提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单株粒重;在同等施氮量条件下,增加生育前期氮肥施用量可极显著增加第1和第2节间长度,并降低茎秆抗折力,尤其是施氮量高时这种影响更大;增加氮肥施用量时,相应增加钾肥施用量和减少生育前期氮肥施用量将有利于提高茎秆抗倒特性;增加生育后期氮肥施用量明显提高茎秆全氮含量,而增加生育前期氮肥施用量有利于促进水稻植株钾的吸收和积累,提高茎秆钾含量;茎秆氮含量与节间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抗折力呈负相关;茎秆钾含量与节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1对近等基因系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直立穗型基因对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及茎秆的物理、机械组织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直立穗基因的水稻品种具有明显的抗倒优势基础,其第3、4节间倒伏指数明显小于不带直立穗基因品种.具有直立穗型基因的品种株高较低,并且基部节间的物理、机械组织性状明显改善,各节间的粗度、茎壁厚度、大小维管束的面积、木质部和韧皮部面积均较大,因而抗折力增加,倒伏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5.
以杂交籼稻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缓释复混肥运筹处理,研究缓释复混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杂交籼稻宜香优2115产量、茎秆生长特性及其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F5相比,4种缓释复混肥运筹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具体产量结果表现为F3>F1>F4>F2>F5;茎秆基部L1-L3节间长度以F1处理最高,L4-L6节间长度以F4处理最高,穗长表现为F3>F1>F4>F2>F5,株高表现为F4>F1>F2>F3>F5;F1和F2处理的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抗折力均高于F3和F4处理,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较F3和F4处理均有所降低。综合考虑产量与抗倒伏能力,缓释复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能保证宜香优2115产量达到9500kg/hm2以上,同时具有较高抗倒伏能力,实现了稳产、高抗倒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臭氧胁迫对不同敏感类型水稻成熟期茎秆抗倒性状的影响,利用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以23个水稻品种或株系为供试材料,设置室内对照(10 n L·L-1)和臭氧浓度增高(100 n L·L-1)处理,利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所有供试材料按地上部成熟期生物量对臭氧胁迫的响应从小到大依次分为A类(-19%)、B类(-39%)和C类(-52%)3个类别。臭氧胁迫环境下A、B和C类水稻倒3节间抗折力降幅差异不显著,均为19%~20%;但倒4节间抗折力分别下降28%、36%和44%,降幅因类型不同而异,与原位测定的植株田间抗折力的变化趋势一致。臭氧胁迫使水稻基部节间的长度、干重、单位长度干重、横截面积、长直径、短直径和茎壁厚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节间干重降幅最大(平均58%),长直径、短直径以及茎壁厚的降幅最小(平均13%~15%);不同节间比较结果显示,臭氧胁迫对这7个参数的影响多表现为第4节间第3节间,其中臭氧处理与节间互作对节间长度、单位长度干重、横截面积、长直径和短直径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从不同类型看,臭氧胁迫下上述指标的降幅多表现为C类B类A类水稻,其中臭氧处理与水稻类型的互作对节间横截面积、长直径和短直径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臭氧胁迫下基部两节间抗折力的响应与对应节间横截面积、长直径、短直径和节间单位长度干重的响应多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以上结果说明,100n L·L-1臭氧浓度使不同类型水稻茎秆质量明显变劣,臭氧胁迫导致的茎秆抗折力显著下降主要与节间变细相关,其次与节间单位长度干重下降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抗倒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倒伏是水稻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倒伏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同时也影响水稻品质。从20世纪50年代的矮化育种开始,水稻倒伏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者对水稻倒伏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文章从力学角度、抗倒能力的评价指标以及遗传角度讨论了水稻倒伏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目前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理论水平,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准确的抗倒能力评价指标,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大规模培育优良抗倒伏品种(系)的期望仍未实现。  相似文献   

18.
选用4个B803A系列(以下简称B优系列)水稻品种与重穗型品种冈优725以及中穗型品种Ⅱ优838进行抗倒伏比较研究。通过对抗折力、弯曲力矩、倒伏指数、节间长度和厚度的测定和分析,得出B优系列品种抗折力与冈优725相近,但弯曲力矩小于冈优725,故倒伏指数小于冈优725;栽培上可通过降低基部节间长度,提高茎秆干物质含量等技术措施来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玉米倒伏的影响因素及抗倒伏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玉米倒伏问题的研究现状,对1984—2019年国内外有关的文献报道进行分析及汇总,比较总结抗倒伏性鉴定指标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影响玉米倒伏的因素较多,从内在品种的遗传性到外界环境、再到栽培耕作措施等,分别不同程度地影响倒伏,因此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建立和抗倒优质种质创新变得尤为重要。不同抗倒伏鉴定及评价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准确性不相同,应充分了解各种方法的原理并选择合适的估计方法,目前倒伏模型的建立及智能遥感法在玉米倒伏预测及监测方面取得快速发展。建议未来应以良田、良种和良法为基础,建立数字化倒伏预报预警系统,综合地解决玉米倒伏问题。  相似文献   

20.
Direct seeding of rice has become a main planting method due to the low labor input and high economic benefit in South China. Dry direct seeding(DDS)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single-season rice planting establishment.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performance of early-season indica rice under mechanical dry direct seeding.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wo indica rice cultivars(i.e., Zhongjiazao 17 and Zhuliangyou 819) to study lod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formation under DDS, flooded direct seeding(FDS) and wet direct seeding(WDS) patter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grain yield in DDS was higher by 14.42–26.34% for cultivar ZLY819 and 6.64–24.58% for cultivar ZJZ17 than in WDS and FDS, respectively, and these increases wer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anicles. The DDS patter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eedling emergence rate of early indica rice cultivars, and increased total dry weight and crop growth rate. Meanwhile, shorter basal internodes, better stem diameter and stem wall thickness and lower lodging index were found in DDS in contrast to FDS and WDS. In particular, DDS improved the stem lodging resistance.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ppropriate direct seeding method wa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the grain yield and lodging resistance of early indica r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