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州地区近540年旱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云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5):1-5
采用1470~2000年旱涝史料,选取兰州、榆中和永登气象资料,将旱涝等级资料延续到2009年建立兰州地区近540年旱涝等级序列,对旱涝灾害发生的规律性、周期性、阶段性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0年兰州地区共发生旱灾145次,涝灾90次;根据旱涝灾害发生频次可将近540年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是旱涝灾害低频期,后期是高频期;近540年兰州地区旱涝趋势以旱和偏旱为主,且出现三个以旱为主的上升阶段和四个以涝为主的下降阶段阶段性特点,旱涝存在3~4a周期、25~26a周期和81~82a周期,其中81~82a周期对应太阳活动的80~120a周期;文中初步将公元1581~1588年、公元1634~1641年和公元1926~1930年发生的旱灾确定为干旱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2.
清代山西地区疫灾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6):1-7
疫灾是人类的顶级灾害,历史疫灾研究能为未来疫病防控提供借鉴。文中运用疫灾计量指标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清代(1644-1911)山西地区的疫灾地理规律。结果表明:1)清代山西地区的疫灾频度为34.33%,疫灾相当频繁;夏秋季节是疫灾多发季节,说明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疫病的流行;朝代鼎革的清初期和清末期疫灾相对频繁,社会稳定的清中期疫灾相对稀少,说明社会动乱也有利于疫灾的发生。2)清代山西地区的疫灾分布具有明显的"洼地效应":府级尺度上具有高低相间的南北分异特征,盆地地区为疫灾强度高值区,山岭地区为疫灾强度低值区;区域尺度上具有由南向北的梯度递减特征,晋南高于晋中,晋中高于晋北,晋北高于口外。3)清代山西地区的疫灾格局受地理格局和人口格局的双重制约;人口密度是疫灾的奠基石,人口流动是疫灾的扩散力,自然灾害是疫灾的诱发器;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疫灾分布变迁更能反映区域开发时序,更能体现人地关系演进。 相似文献
3.
4.
大豆疫霉菌是我国的一类检疫性病菌,由于常规的检测方法速度慢,效率低,所以选择酶联免疫技术进行快速检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6.
黄河兰州上游地区降水、气温变化及趋势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黄河上游38个站点近50年的资料,分析了降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回归法和非参数Mann-Kendall方法,检验了兰州上游各子区间降水和典型站点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世纪90年代以来,兰州以上各区间降水量均少于多年均值,呈现出减少趋势,其中洮河流域最显著,其平均递减率为19.9mm/10a;2)各代表站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升幅在0.09~0.374℃/10a之间;3)就季节而言,冬季升温最明显,其次为秋季,其平均递升率分别为0.199~0.763℃/10a和0.067~0.338℃/10a。 相似文献
7.
8.
研究了新疆半干旱地区辣椒疫霉病的发生流行与种植密度、灌水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和高秆作物套种可明显控制病害的发生程度,随着密度不断增加,病害初始发生时间呈现逐渐向后推移的趋势;与高秆作物套种可明显抑制辣椒疫霉病的发生,约可推迟疫霉病初发期10d,发病率下降70%以上。高频率的灌水可控制病害的发生,而低频率的灌水有利于促进病害的传播和发生。该地区辣椒疫霉病的防治应采取:育苗前对苗床进行药剂处理,合理密植或者套种高秆作物,配以合理的灌水可有效的控制其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已经制备的大豆疫霉菌的抗血清,对大豆疫霉菌的纯培养和大豆病组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间接法(I-ELISA)和夹心法(DAS-ELSIA)能较好地检测纯培养的大豆疫霉菌,但在检测病组织时,夹心EISA的特异性较强,能够可靠地检测到大豆病组织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大豆疫霉病菌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大豆疫霉病是我国的重要对外检疫对象之一,而我国东北又是大豆的原产地,按照植物病理学中寄主与病原菌在原产地长期共存共同进化的基本理论,在我国东北极有可能有大豆疫霉菌的存在,只是因为分离技术及生态等方面的原因,较长时期内一直未能分离到这一病菌。 相似文献
13.
梨树黑星病的发病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梨树黑星病是我国北方梨树最主要的病害。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与华东各梨产区;在东北地区自辽宁省至黑龙江省都有发生,但重点发生地区則有辽宁省的綏中、兴城、錦西、北鎮、义县和吉林省的延边自治区等。 相似文献
14.
海南湛江柑桔疫霉种的鉴定及交配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1988~1990年,从海南和湛江地区发生柑桔脚腐病的11个柑桔园采集了大量的病组织和病株基部的土壤样品,经分离共获得48个疫霉分离菌,根据孢子囊形态、脱落性、卵孢子产生、最高生长温度和淀粉利用能力等将其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R.E.&E.H.Smith)和辣椒疫霉(P.capsici Leonian)。这三种疫霉均是柑桔树的致病菌,其中寄生疫霉和柑桔褐腐疫霉的出菌率高,认为是这两个地区柑桔脚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而辣椒疫霉在中国柑桔园是首次发现。交配型测定结果以寄生疫霉的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5.
16.
草莓线虫病研究Ⅰ.江苏草莓上发生的夏矮线虫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6年至1987年,多次对从江苏南京和句客不同地块内采集的草莓矮缩病株地上部(大鸡冠300株,宝交早生200株和美国6号30株)进行分离,都获得同一种滑刃属线虫。经研究,这种线虫与Christie (1942)原始报道的Apbelenchoides besseyi以及从水稻干尖线虫病病种上分到的A.besseyi在形态特征上完全相同或相似,因此将其鉴定为Apbelcnchoides besseyi Cbristie,1942。
对分自江苏草莓和稻种的A.bessezi进行人工培养,然后交互接种草莓和水稻,在两种线虫处理中都出现了典型的草莓矮缩和水稻干尖症状,并从有关病株内分离到与接种相同的线虫,由此证实江苏草莓夏矮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对分自江苏草莓和稻种的A.bessezi进行人工培养,然后交互接种草莓和水稻,在两种线虫处理中都出现了典型的草莓矮缩和水稻干尖症状,并从有关病株内分离到与接种相同的线虫,由此证实江苏草莓夏矮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沈阳,从表现丛枝症的草莓、春香和宝交早生品种上,分离到新发生的类菌原体(MLO)。用小叶嫁接法测定指示植物草莓EMC和UC-10均能表现出典型的丛枝症(witchetbroom),病叶变小,颜色变浅。将病叶经固定和包埋后,制成超薄切片,于电镜下观察,可见到在韧皮部组织内有大量球形、椭圆形及哑铃形,并具有单位膜结构的类菌原体。用四环素处理病株可减轻症状。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应用形态分类学、模糊数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对中国环总科线虫的主要属种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南瓜疫霉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几年,黑龙江省大部分县市南瓜种植田从每年的7月份开始出现大面积烂秧烂瓜,仅桦南一个县每年就有大约50%的面积因该病而毫无收成,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严重威胁南瓜生产,影响白瓜籽公司的效益。经调查研究,南瓜的死秧烂瓜是由疫霉菌侵染引起的,而且该菌还可以侵染辣椒。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