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玉米细胞质不育系cms-合344为供体亲本、辐63018为轮回亲本,构建BC_1和BC_2群体,研究利用SSR标记进行遗传背景选择加速回交转育不育系的效果。选用两亲本间多态性好的并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60个SSR标记进行轮回亲本的遗传背景分析。结果表明,对两群体遗传背景回复率分析,86株BC_1群体背景回复率平均值为74.41%,63株BC_2群体背景回复率平均值为87.36%,BC_1群体表型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似度均较高的株系有9株,BC_2有8株。对两群体进行不同标记数目分析,两群体中使用40个标记与总数60个标记所计算的背景回复率基本相同,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6和0.95以上。  相似文献   

2.
回交在转育小麦两用不育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小麦为不育基因受体,用重庆温光型两用雄性不育系C49-87为轮回亲本回交,通过调查B1F2,B2F2,B3F2的不育朱系和回交后代F2F5中株系的育性表现,发现回交两次是转育小麦雄性不育两用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常规小麦为不育基因受体,用重庆温光型两用雄不育系C49-87为轮回亲本回交,通过调查B1F2、B2F2、B3F2的不育株率和回交后代B2F5中株系的育性表现,发现回交两次是转育小麦雄性不衣两用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常规小麦为不育基 因受体,用重庆温光型两用雄性不育系 C49- 87 为轮回亲本回交 ,通过调查 B1 F2 、 B2 F2 、 B3 F2 的不育株系和回交后代 B2 F5 中株系的育性表现,发现回交两 次是转育小麦雄 性不育两用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德芳  谭石林 《中国麻作》1999,21(1):20-21,29
利用红麻种子特殊颜色低产材料SCS1与高产抗病新品种KB2,KB11回交两次,从后代中选育出种子特殊颜色SCS11-06-1,SCS11-09等六个品系用74-3和KB2作双重对照,其中SCS11-06-1,SCS11-9表现突出。三三重复产量对比试验中,比74-3分别增产35.4%和37.5%,达到或超过KB2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红麻种子特殊颜色低产材料SCS1与高产抗病新品种(系)KB2、KB11回交两次、从后代中选育出种子特殊颜色SCS11-06-1、SCS11-09等六个品系用74-3和KB2作双重对照,其中SCS11-06-1、SCS11-9表现突出,在三重复产量对比试验中,比74-3分别增产35.4%和37.5%,达到或超过了KB2的产量水平。且在人工接炭疽病菌条件下,SCS11-06-1、SCS11-09均表现为高抗水平,高产抗病不早花特殊颜色种子标记品系的成功转育,将来对规范我国红麻种子市场,减少或消除假冒伪劣种子的流通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育成的陆异1号经济性状、农艺性状较差,为此,对其进行了多因子的转育和累加,经7年10代连续回交与加代繁殖,培育出“湘CH95—3”系列柱头外露系新品系。新品系性状稳定,呈隐性,具有多抗、衣分高等特点,纤维品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2005年在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发现1个陆地棉芽黄突变体。经研究证明:芽黄性状遗传稳定,属单基因隐性遗传;经卡那霉素检测,此芽黄突变体携有Bt基因。Bt基因与芽黄基因是否在一条染色体上以及控制此芽黄性状的基因与国内外诸多芽黄材料的基因是否是等位的,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陆地棉转Bt基因抗虫性状近等基因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棉花植株形态性状,产量性状,棉铃外观性状,棉铃经济性状,纤维品质性状和抗虫性状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效应。这些效应具体表现为,使结铃性,纤维比强度和抗虫性提高;使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棉铃长度,棉铃体积,棉铃经济系数,铃重,衣分和纤维长度下降,Bt基因导入引起的结铃性增强效应与铃重,衣分减弱效应相平衡,使转Bt基因棉GK-12与受体品种泗棉3号的皮棉产量持平,同时棉铃外形由圆锥形突变为卵圆形,铃柄长度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9来源于小麦-小伞山羊草(Aegilops umbellulata)T6BS · 6BL-6U# 1L染色体易住,对我国叶锈菌优势生理小种THT和PHT表现高度抵抗.为了给小麦抗叶锈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从美国引进的含有Lr9基因的叶锈抗源Arthur 71与高感叶锈病普通小麦品系薛早杂交产生的F2群体及F2:3家系,研究了Lr9基因的遗传特性,通过集群分离分析方法筛选到与Lr9基因连锁的6个SSR标记(Xwmc179 、Xbarc1 46 、Xbarc198 、Xcfa2110 、Xbarc24和Xbarc178),1个EST-STS标记(BE443156)和1个ESTSSR标记(XMAG799),其中Xwmc179、Xbarc146、XMAG799和BE443156为显性的分子标记,Xbarc198、Xca2110 、Xbarc24和Xbarc178为共显性的分子标记,Lr9基因位于6BL染色体末端,与EST-STS标记BE443156共分离,与SSR标记Xbarc178的遗传距离为3.4 cM.证实STS标记J13/1+2和SCAR标记SCS5550与Lr9基因共分离,可作为Lr9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重要工具,而本研究鉴定出的SSR标记可以作为重要的遗传背景选择标记.利用“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对Lr9基因抗源材料进行了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检测,获得了含有Lr9基因且生育期、千粒重等性状显著改善的抗叶锈病新品系.  相似文献   

11.
回交转育是选育雄性不育系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本试验选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综合性状优良的纤维用亚麻品种做轮回亲本,对油用雄性核不育系材料进行回交转育,经过三次回交和两次不育株与可育株杂交,成功培育出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纤维用亚麻雄性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2.
回交转育是选育雄性不育系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本试验选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综合性状优良的纤维用亚麻品种做轮回亲本,对油用雄性核不育系材料进行回交转育,经过三次回交和两次不育株与可育株杂交,成功培育出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纤雏用亚麻雄性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3.
籼稻标记性状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选用涉及水稻全部12染色体的,表现简单遗传且易于通过且易于通过目测识别鉴定的形态标记材料27份,以早籼品种浙辐802为轮回亲本,通过3-4次回交,转育成了一套籼型标记性状近等基因系,该套材料除所标记性状外,生育期,株高,分蘖力和穗子大小等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4.
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及标记基因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观察比较了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的单倍体诱导频率、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表现,以及几个标记性状的主要特点。结果表明:WS14和Stock6两个诱导系均能诱导产生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频率分别为3.06%和1.61%,分别比对照系提高35倍和18倍。但两个诱导系均存在植株矮小、生育期较短、生产能力较低,尤其是难以散粉等缺点,作为诱导系直接应用于玉米育种尚有较大困难。在观察的几个标记性状中,以显性基因Rnj和Pu联合应用效果最好,可有效地识别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单独应用则存在一定限制。隐性基因gl1识别可靠性较好,但需转育到育种材料中才能利用,而隐性基因lg1则由于可给育成自交系带来明显缺点性状而难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具有遗传标记的棉花种质,有某些育种潜力,是可贵的遗传资源。但因一些农艺性状差,在生产、研究上很少利用。经过杂交、选择、改良、纯合后的标记基因系,除提高了某些农艺性状外,又转育进了新的标记基因,这样拓宽了标记基因的利用范围,在科研、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pol CMS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pol CMS不育系1141A及其恢复系花叶恢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并进一步构建可育和不育分离群体集团。利用RAPD、SSR、AFLP等技术进行标记筛选,获得与Rfp基因连锁的2个分子标记,这2个标记分布于Rfp的两侧,其中,AFLP标记E7P16230与Rfp遗传图距最近,为4.3cM;另一侧的RAPD标记S1-500与Rfp遗传图距为10.8cM。  相似文献   

17.
在武汉气候条件下,对陕2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稳定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用陕2B保持的陕ZA不育系的不育性受环境条件——温度的影响。用国内外单、双低品种(系)广泛测交,筛选到3份较好的单、双低保持材料,2份较好的单、双低恢复材料。1989年实现双低三系配套,选育出双低杂交组合7208。  相似文献   

18.
通过X—Gluc染色分析表明,转育后代C7的转育效果最理想,且在叶脉中表达最多;转入的高产优质基因对转育后代的铃重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提高衣分。  相似文献   

19.
转溶菌酶基因水稻回交转育籼型杂交稻亲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抗稻瘟病的粳稻中花9号转溶菌酶基因材料D2 1 2与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的恢复系9311及不育系培矮64S、汕优63的恢复系明恢63分别杂交和多代回交,进行外源溶菌酶基因的转育。对获得的转育回交后代B39311、B3MH63、B2PA64S和回交自交后代B2F29311、B2F2MH63、B1F2PA64S进行了PCR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回交后代中呈1∶1分离,而在回交的自交后代中呈3∶1分离,证明外源溶菌酶基因是以单拷贝稳定传递给后代的。2003年和2004年对转育后代和测交组合进行了稻瘟病抗性调查,结果表明,转育后代抗性与轮回亲本相比、测交组合抗性与对应杂交稻组合相比都有了较大提高。随着转育回交世代的增加,抗性增强得越明显。研究表明通过回交转育方法将外源溶菌酶基因导入杂交稻亲本是选育抗稻瘟病杂交稻新组合的一条简便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创制优良的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恢复系,以携有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的恢复系亲本5253、5383为供体,以西农Mp1、西农Mp2(化杀杂交小麦新品种西杂1号、西杂5号的父本)为受体,采用定向回交转育方法,结合根尖细胞学镜检、复合引物多重PCR等技术,进行了恢复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与检测,育成既携有Rfv1恢复基因,又具有西农Mp1、西农Mp2核基因背景的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恢复系.本研究表明:(1)根尖体细胞随体鉴定和复合引物PCR分析,不仅能准确地鉴定出1BL/1RS纯合易位系,而且可以鉴定1BL/1RS·1BL/1BS R~(fv1)易位杂合体.其中复合引物PCR更适合于回交后代中大量目标种子的筛选;(2)恢复基因转育后代定株与不育系测交,依据测交恢复度可准确确定恢复基因在回交后代的延续,恢复基因定株定向转育与性状选择结合可大大提高转育后代的实际应用效果;(3)本研究提出的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定向转育体系,可有效地实现小麦由化控强优势组合向三系强优势组合的定向转化,即生理型不育途径向遗传型不育途径的定向转化,进而建拓一套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多途径利用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