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解读《活着》的悲剧意义,对于理解这部小说的深层含义具有重大的作用。余华正是借助这部小说才真切地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理解。这部悲剧小说使得这部其能够在文学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曾经风靡一时的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不断地进行着创作上的探寻,他总能在时代的文化语境中游刃有余,《兄弟》的出版更是余华在先锋精神的坠落中获得一定的成功,本文试图探寻余华创作转变背后的深层背景,找寻其审美追求的内在变化。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活着》展示了一份活着的执著与精神重量;从一个对立的角度,发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与自我的脱落。《活着》是对人的生命过程的一种艺术阐释,也是一种帮 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活着》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先生的代表之作,余华借助简单却强烈的笔触描写出具有感情且包含理智关于生活及意志的寓言故事,借助富贵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中国社会中五十年的沧桑历史。本文主要论述了《活着》苦难书写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原因及主要特点,《活着》的苦难书写的艺术特征的相关论述将从三个方面完成,即叙述角度、创作风格及语言特点,皆深刻分析《活着》的苦难书写的内涵及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及分析,继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余华的小说创作中,更加深刻的社会价值及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之作,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活着》表现了余华对生命的复杂情绪,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来讲,只有真正能够把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在作品之中真正的展现出来,才能够使得其作品,能够广为人传颂。也更加能够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活着》之中余华充分的展现了人们生命的可贵,也更加的揭示了在社会变迁之中,人对生命的渴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余华对生命进行描述和写作的过程之中,余华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更加栩栩如生,余华所展示的生命的意义也更加深厚。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思想闸门的打开,“文化热”也便阵阵兴起。一时间,诸如“茶文化”、“酒文化”、“瓷文化”、“药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审美文化”、“宗教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文化小说”等等冠以“文化”的概念、命题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于是,“文化”不仅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个视角,而且是人们评判某一事物、某一现象达到高雅层次的一种标志。这众多“文化”领域的开拓,既活跃了学术研究,也为小说的审美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宋清海是一位有影响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青年作家,以其较雄厚的农村生活积累和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活着>虽创造性地承继了西方现代文学对生存的言说,但作为中华大地的本土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仍有斩不断的"血肉"联系.主人公徐福贵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既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折射着儒家文化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人物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没有爱,有的只是因利益而联系在一起的男男女女,他们生活在一个荒凉的世界,体验的是苍凉的人生,摆脱不了的是悲剧的命运。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情感缺失,可以真实再现她笔下的都市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9.
《苔丝》是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的青睐,被视为一件光彩夺目的艺术佳品。本文分析了它在结构与情节上的两点特色。笔者认为,小说的结构呈现出一种场次式特点,非常简洁、明快。并分析了哈代选用红色意象,布下了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初,以《在细雨中呼喊》为开端标志,中经《活着》,再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创作立场从此前的先锋漫游终于走向民间回归。作为体现真正民间回归精神之作的《许三观卖血记》,其回归的彻底性体现在民间叙事话语、民间记忆中的历史形态以及民间平等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不能虚构的,不能虚构的历史是无情的,无情的历史演化了多少人间悲剧和剧中亦真亦幻的人物。而历史终归为历史。小说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包含虚构的成分。人们需要真实的世界,也不能丢弃虚构的世界,这是一种合理却又矛盾的要求。历史中的人物一旦在小说中复活,谁也无法干涉他们,只能按照他们运行的轨道前进。霍达正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上演了一场高洁纯净的人生悲剧。对于人来说,生下来,总要活下去,直到死;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兴起来,也一样地延续下去,直到衰亡。生生死死,兴兴衰衰,《…  相似文献   

12.
正读严歌苓的小说需要预先做一些设防。因为她的文字绝不像她的形象那般单纯。30多年来,她以笔为刀,从各个角度拆解着人类世界,直至人性深处那一点点美好或晦暗全部呈现在纸页之上。她是个称职的小说家,她有本事让读者打开自己的小说,就能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次《床畔》切中的是一个关于"信仰"的主题,力图通过一个年轻护士对英雄伤员势单力薄的保护,展现时代的无情和坚守的崇高。这并不是一次容易的写作,一个青年女子,要让她放  相似文献   

13.
融合共性与个性的思想观念与独特的物化形象的完美结合,是郭沫若小说诗意观念的体现;建立于作家主体的心灵意象与形体化、物态化的形象客体之间的对应构成了郭沫若小说的深层结构。从诗意观念和深层结构入手探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为我们从一个侧面解读和把握其小说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4.
闫茂华 《农业考古》2021,(2):100-107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讽刺见长的经典小说,自问世以来,获得众多学人推许。从茶文化学角度分析小说,以茶讽刺,情伪毕露:以茶充饥、以茶量人、以茶谑人、打茶官司、人走茶凉、挑粪工饮茶夕照、清凉山奇人论水等等,宜壶锡瓶,雨水煨茶,茶香氤氲于江南烟雨中,揭示出一个隐秘的茶世界。爬梳吴敬梓遗作《文木山房集》中的茶诗词,寻找小说的茶文化源流,从茶文化角度观照《儒林外史》无疑提供研究小说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正"惊喜"跟"悬疑"不是一样吗?上次为夫君介绍了培训、讲座开场时迅速吸引学员和经销商注意力的"勾魂术"——"悬疑"。今天说说另一个有效的办法——"惊喜"。说到世界上最有名的的精短惊悚小说,想必大家都知道——"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屋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这个地球末日的场景设置是一种未来的真实,地球总有一天要寂灭,或者人类或许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色彩自然有着一种独特的敏感。在其小说中她用不同的色彩构筑出一幅独特的审美世界,以色写意,意蕴色中,运用绚丽缤纷的色彩描写,在色彩和意象的对比统一中渲染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画卷。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精妙的色彩运用,凸显作家特有的审美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艺。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作品《活着》和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两部产生在不同时空下的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人类的生存问题。它们以对生命力量的尊崇作为人类探索生存价值的灵魂线索,描写了一系列的生存考验,展现出了生命的坚韧。通过比较分析两部作品在生存主题上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探寻其中潜藏的生存内涵,在当代人遭遇生存困境时给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教室里的黑板上也写着这八个字,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其实做了后一种准备,我们都落榜了。——余华(《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张爱玲凭着自己的作品展现出了过人才华。而在张爱玲小说中,她擅长在各个方面用比喻来剖析人物微妙的心理,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用比喻来渲染气氛,适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张爱玲的比喻与众不同,这些比喻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画面。在她笔下构筑起一个鲜活灵动的“动感世界“,从而反映文章的深刻主旨并形成她小说独特、巧妙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一生写作了很多小说,与俄国的契科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小说在语言上有很明显的风格,在阅读其作品的时候,就应该对此形成了解。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莫泊桑小说的语言风格,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