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曲周县立足本县农业生产实际,多措并举,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六抓六提升”,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以快速、持续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促进现代农业大发展的专业合作社“曲周模式”,成为农民群众抱团发展,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载体,被群众亲切称为百姓致富的“乐园”。  相似文献   

2.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粮食生产标准化程度提高有利于粮食产品质量提升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以产粮大县河南省唐河县作为典型案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以其为代表的产粮大县玉米生产标准化的现状。结果发现: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生产相比,社会效益显著,投入成本和产值增加,土地成本是制约标准化生产经济效益及种植农户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产粮大县玉米生产存在着经济利润下降,地区专供玉米品种缺乏,部分农民标准化生产意愿较低,流转土地和贷款难且获得补贴较少,政府农业投入能力有限等问题。提出增强全产业链标准化、灾害预警能力、种业研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对农业大县的转移支付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粮食价格不断下降,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效益不断下降[1],对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农村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出现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问题。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所在的曲周县农村,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如何让农村宝贵的土地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国家商品粮的种植生产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吉林中部因为地形平坦是商品粮的主要种植区,中部农村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省总体经济的发展,但突出问题是中部的农业经济一直沿用传统的思维和种植模式,严重影响了整体产量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固有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和缺乏先进的耕种技术。因此,只有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模式,引入先进的农业耕种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阻碍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文化素质偏低,高成本收入低的传统种植占据主导地位农村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只能以传统的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植一些玉米、高粱等普通粮食作物。而稍有文化的农民和农民子弟宁可远走他乡去外面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乡过耕种的生活。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种子、化肥、灌溉用水、耕种等基本生产费用不断增长,导致农民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尽管国家每年都有少许  相似文献   

6.
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由于长期使用传统耕种方式使犁底层变硬、蓄水保水能力较差、透气性也不高,导致农作物的根系生长不发达,增加了农业种植的风险,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保护性耕作能改善上述不良因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此大力推广保护性耕种技术势在必行。为了让广大农民朋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此项技术,本文就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耕种模式投入高、产出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同时,由于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影响,丰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土地流转有力的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经营,对完善农村经济体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艳 《甘肃农业》2012,(1):40-41
针对目前成县小麦种植生产中出现的农民耕种粗放、投入成本偏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种植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和种植水平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多措并举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城镇一体化战略的推进给中国粮食种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粮食安全战略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对世界其他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的做法进行了分析和借鉴,对粮食安全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风险体现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大粮食种植设施投入、完善金融支持、鼓励科技创新策略以及加快职业农民培育等策略,实现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经营创新。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一体化技术研究,旨在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种植比较效益。利用干湿轮作交替,大棚草莓病虫害为害几率显著下降,防治成本降低,同时改善了草莓的商业品质和消费品质。对实用技术合理组装并有效应用,开展规模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切入机制,对提高农业、农民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加快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以山西省文水县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考察、调查数据、文献查阅等方法,分析了当前文水县农民收入现状,并针对该县以农业为特色的特点,结合当前全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工作部署,指出农民收入呈现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增长不均衡等特点,分析原因主要是村级组织、土地流转、农产品流通、科技服务等方面发展缓慢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文水县农民增收步伐的几点建议:科学布局产业发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收益,统筹农业资金。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东北地区家庭农场的经营行为,基于辽宁省朝阳市H县2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面板调查数据,重点从玉米种植行为的变化情况、玉米销售行为的变化情况、质量和风险意识的变化情况3个方面分析了2016年以来家庭农场经营行为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受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和土地集中连片申报要求的制约,家庭...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的县域休耕适用性,以曲周县为例,对比基于种植强度、农业投入产出、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时序性的4种耕地利用强度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时序性和基于投入产出的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对曲周休耕的适用性较好,可从宏观层面辅助区域休耕决策;2)基于种植强度和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耕地利用强度评价结果与曲周县耕地利用特征较为不符,不宜应用于曲周县休耕。4种评价方法均是对区域耕地利用强度的宏观评价,若从微观层面评价耕地利用强度,制定具体休耕措施需引入地块尺度的区分不同耕作方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三权分置"是土地产权制度的重要创新,是构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实现粮食安全和粮农增收的"双赢"目标。文章以湘阴县为例,对粮农及粮食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从组织化产业化水平、生产经营模式、生产投入成本、粮农综合素质等方面廓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究制度变迁与粮农生产行为的联结效应,指出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产业化程度低、短期化现象严重、兼业化行为突出以及粮农素质偏低等诸多问题。并从外部环境优化和内部机制创新两方面探讨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甘薯产能,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本文通过甘薯高产示范种植,科学选种、培育壮苗、深耕起垄、适时栽种、平衡施肥和合理密植等技术措施。结果表明优良的种植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是甘薯优质、高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何种因素对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意愿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4省926个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在OLS模型基础上采用优势分析法,比较成本收益和政策环境2个维度变量对小农户及种粮大户土地流转意愿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种稻顷均收入对小农户和种粮大户转入土地意愿均有积极促进作用,而顷均成本仅对种粮大户土地流转意愿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此外,政策环境类变量中,仅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满意度对小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政府对粮食种植的支持力度、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满意度及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满意度均对种粮大户转入土地有促进作用;对于小农户,其土地经营权流转意愿主要受家庭人力资本禀赋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及家庭农业收入占比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对于种粮大户,其土地经营权流转意愿主要受其感知的农业政策环境的影响,其中,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作用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托管因素等外部特征及经营特征等内部特征对粮农生产托管决策的影响,运用Logit模型及解释性结构模型,基于11省44县市2 060份粮农生产经营数据,对粮农选择农业生产托管的影响因素及不同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及层级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耕作面积、种植收入占比、服务价格及示范作用等11个因素均显著影响粮农托管决策,其中,服务认知、示范作用对托管选择有显著正向作用,服务价格则与托管选择负相关,不同经营特征、家庭特征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影响农业生产托管选择;2)分层结果表明,表层因素有4个,包括种植收入占比、服务价格、兼业情况和服务认知,中间间接因素有2个,包括土地耕作便利性和示范作用,深层根源因素有5个,包括耕作面积、经营主体类型、土地细碎化程度、家庭人口数和经济发达程度;3)各因素通过3条路径发生作用,其中,示范作用在提升粮农认知、促进托管决策中至关重要,且以土地特征为主的经营特征作为主要根源和间接驱动因素,可以通过改变要素配置、家庭收益结构及托管成本,优化粮农生产决策。因此,应通过强化标杆示范引领、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与政府双调节机制等,提高农户托管认知,规范服务价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部丘陵山区包括有19个省市区总面积约310万km2,耕地约0.34亿hm2,人口4亿多。这里资源丰富,但灾害频繁,生产潜力大。存在问题主要是科技投入少,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农民文化素质差,直接为丘陵山区服务的科研成果不多。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目标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化化为中心,在确保粮食增产和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多种多样的、效益好、品质优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带,保证农牧民增产增收,并不断向品牌化、标准化、精品化和持续化方向发展。今后,首先要坚持把弘扬“科学文化”作为“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主旋律,科学技术首先是一种文化,它将促进农牧民从科学世界观高度认识生产。因此,它是丘陵山区发展的先导。其次,要坚持拓展和丰富该地区物质性与社会性并重的农村基础工程建设。此外,还应对该地区的农田保护与“三农”关系,以及立体农业、庭院经济等问题拓展思路,丰富其内涵。  相似文献   

19.
对山东省龙口市后店村种植业结构改革过程的调研和访谈发现,土地制度变革和农民主体性因素是影响后店村种植业结构发展过程中农民心态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农村人口增多以及种植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后店村农民受具体土地政策的影响和"生存理性"的驱动,对于农业生产大致经历了从犹豫不决与彷徨不前到积极参加与安于现状并存再到瞻前顾后与力不从心的发展路径。面对当前农民的消极悲观心态,应科学利用农村的耕地资源,通过建设新型农村合作社,转变农民心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洪名勇  钱龙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0):205-210
从公共财政支出视角来看,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落后的基础教育,制约了农民智力素质的提升;(2)落后的交通环境和市场交易环境袁使农村发展面临较高的成本;(3)水利设施严重不足,降低了民族地区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从理论上来看,公共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通过两大途径发挥作用的:(1)通过社会支出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农民获得更多收入的机会和能力,而且社会支出还通过再分配途径为那些收入特别低下的农民提升社会保障;(2)通过投资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利用我国1978-2009年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财政支出对农业增收有较大影响。因此,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异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