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以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2008—2014年间赤峰市敖汉旗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建立建设用地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建设用地变化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与GDP、固定投资资产、人均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建设用地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高,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城镇用地内涵控潜,是我国城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该文以深泽县城区为典例,从其建设用地现状入手,对其用地潜力进行了待区、用地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剖析其城镇用地的潜力,并结合河北省部分城镇用地状况,分析、研究不同规模、级别城镇用地潜力的差别与用地潜力规律,提出了用地潜力挖潜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山东省1995~2014年建设用地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采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运用平稳性检验、回归分析、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对其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建设用地面积(LnC)与经济发展(LnGDP)两个时间序列数据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97,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建设用地向外扩张0.639 1±0.056 1个百分点。(2)山东省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发展是建设用地扩张的单向Granger原因。(3)山东省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相关关系具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共性。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程度远高于江苏省1989~2007阶段研究值,土地利用集约度低于江苏省。各级政府应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关系,摒弃通过建设用地扩张推动经济发展的想法,优化产业结构,探讨立体开发节地模式及中小城市人口分流等,以利于未来城市空间拓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灰色系统动态模型、关联分析,研究了咸宁市城镇用地时空演变及城镇用地扩展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在1998~2007年间咸宁市城镇用地处于不断扩展状态,但地区差异明显;咸宁市城镇用地时空演变受产业结构、固定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化率的驱动,其中产业结构驱动最为明显,因此应加大城镇土地管理力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在对区域城镇用地现状评述的基础上,采用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影响区域城镇用地统筹的经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河南省城镇规模普遍偏小、用地集约度较低、土地经济产出水平较低、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同时提出消费需求变化、社会投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是引起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萍乡市安源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4期土地利用现状图,选取面积类、形状类和分布类等7个破碎度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该区域工矿用地破碎度进行了评价,应用冗余分析法探讨了工矿用地破碎度变化与社会经济和区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7年,萍乡市安源区工矿用地破碎度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但各乡镇之间的破碎度变化情况不完全相同,工矿用地破碎区域分异明显;2003年的3个破碎度Ⅲ级区至2017年均转化为Ⅱ级区,且Ⅰ级区的数量近一半,工矿用地破碎度减小显著;煤炭采选业从业人数、煤炭采选业产值比重、煤炭采选业固投比重和距道路距离对工矿用地破碎度变化有正向影响,GDP、总人口和距城镇距离则呈现负向影响,破碎度的变化与研究区煤炭资源枯竭和经济转型有关。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工矿用地整治和集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萍乡市安源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4期土地利用现状图,选取面积类、形状类和分布类等7个破碎度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该区域工矿用地破碎度进行了评价,应用冗余分析法探讨了工矿用地破碎度变化与社会经济和区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7年,萍乡市安源区工矿用地破碎度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但各乡镇之间的破碎度变化情况不完全相同,工矿用地破碎区域分异明显;2003年的3个破碎度Ⅲ级区至2017年均转化为Ⅱ级区,且Ⅰ级区的数量近一半,工矿用地破碎度减小显著;煤炭采选业从业人数、煤炭采选业产值比重、煤炭采选业固投比重和距道路距离对工矿用地破碎度变化有正向影响,GDP、总人口和距城镇距离则呈现负向影响,破碎度的变化与研究区煤炭资源枯竭和经济转型有关。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工矿用地整治和集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集对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性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强同势"和强正相关关系。基于上述分析,对甘肃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受乌鲁木齐市地势地形和土地的稀缺性的影响,市域范围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的需求矛盾日益严重,在这个时期,对于乌鲁木齐市建设用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能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更好的理解建设用地利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耦合角度切入,提出建设用地利用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静  黄鹄  计坤 《宁夏农林科技》2013,(3):65-67,87
基于2000—2010年广西建设用地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和弹性系数法,对广西建设用地和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建设用地规模和社会固定投资的相关性最大,达0.911,依次是工业总产值、GDP、总人口,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总人口对建设用地规模拉动作用最大,然后为城镇化率、GDP,社会固定投资对建设用地拉动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以甘肃省1997~2004年的土地详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变化贡献率、年均变化强度指数、变化速度以及洛伦茨曲线对甘肃省1997~2004年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影响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林地变化最大.就各市(州)而言,耕地和牧草地除了金昌市略有增加外,其余市(州)都呈递减趋势,园地、林地和交通用地都有所增加.2)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异不明显,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水域、牧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甘肃省分布较为分散,耕地、园地和林地的分布不均衡.3)综合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影响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素有3个:社会经济、农业发展和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数量的净变化是土地双向变化的结果。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基础上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辅助方法:列表清单法和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双向模型,对福建省及备设区市耕地流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建省耕地的减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福建省耕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甘肃省14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没有土地集约利用级别的城市,嘉峪关土地集约综合评价值最高,达0.67,为一般集约的城市,适度利用的城市为兰州(0.58)和金昌(0.47),低度利用的城市为天水(0.25)、张掖(0.22)、酒泉(0.23)、庆阳(0.30),粗放利用的城市为平凉(0.19)、甘南(0.11)、陇南(0.14)、定西(0.10)、临夏(0.10)、武威(0.18)、白银(0.18);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平均水平为0.27,处于全国低下水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很大.自西向东,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变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总的来说,河东地区发展比较缓慢,综合评价值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甘肃省1996-2004年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乡镇企业发展相关性不显著,其中农村金融贷款规模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的支持力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Shannon信息熵理论,分析研究了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变化,并对影响信息熵值大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7~2004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较全国水平低,熵值呈现单调递增趋势,说明该区土地利用系统朝相对无序状态演变.在8个土地利用一级类型中,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的有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它们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正相关;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有耕地、牧草地和水域,它们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负相关.其中,林地和耕地的面积与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变化显著相关,是信息熵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依次为园地、交通用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和水域.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科学评价甘肃省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及其变化,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甘肃省1991~2010年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状况及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障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1~2010年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不断下降;1991~2010年甘肃省各市(州)的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并伴有集聚趋势;影响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的主要障碍因子为耕地废水、单位耕地农药用量、单位耕地化肥用量以及单位耕地的废渣堆放量.  相似文献   

17.
双流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系统综合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双流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研究,并提出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3年全县耕地急剧减少,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第二产业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是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7年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进行计算,运用万元GDP、生态足迹多样性及发展能力测算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时间序列(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对生态赤字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甘肃省1990—2007年万元GDP呈速度减缓的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多样性整体变化趋势平缓;甘肃省2007—2017年的生态赤字有扩大化增长趋势,人均生态赤字可能达到2.733hm2,表明必须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来增强生态承载力,建立甘肃省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订单农业是一种契约合同生产经营方式,在甘肃省发展较晚,高效规范运行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正在成为甘肃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户与市场链接的重要纽带.以发展"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市场)"模式为重点,加快发展甘肃订单农业,解决农民生产的盲目性、经营的风险性、销售收入的波动性是目前甘肃订单农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同经济发展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2)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湖北省经济发展同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单向因果关系。(3)耕地面积变化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经济发展的冲击对耕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达到19.28%;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面积变化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面积变化的冲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到0.69%。因此,要协调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矛盾,必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