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麦秸秆犁翻旋耕机可以实现一次作业完成土地犁翻、稻麦秸秆旋耕粉碎、覆土还田等多道工序,能代替目前先采用秸秆粉碎、再犁耕或旋耕覆土还田二次作业模式的还田机械。目前由于机具调整、机手操作水平等原因造成机具使用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总结提炼了该机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内常用的稻麦秸秆还田机具功能单一,作业质量不能满足农艺要求的现状,提出了一次作业完成稻麦秸秆(包括收获后撒布在田中的茎秆和收割后的根茬)粉碎、覆土还田和土壤旋耕的联合作业的设想,研究开发出了“1GJQN―165型秸秆粉碎—旋耕组合多用机”,并且对该机具的设计要点进行阐述。通过对该机具进行的稻麦秸秆、棉花秸秆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机具的作业质量完全满足农艺要求,粉碎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于2006年开始研制稻麦秸秆切碎还田旋耕复式作业机,现已通过大面积试验及小批量生产鉴定。该机可一次完成秸秆粉碎、抛撒还田、旋耕碎土、覆盖秸秆及整地等多道工序的复式作业,可用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秸秆粉碎还田旋耕覆盖作业,可提高秸秆还田作  相似文献   

4.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阐述了粉碎刀辊正转、旋耕刀辊反转的双辊秸秆还田机结构特点和作业机理.基于土槽试验台设计了室内旋耕耕作部件试验装置.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双辊作业模式具有良好的植被性能和相对较低功耗,其应用于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是可行的.研制了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并进行了玉米秸秆还田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可一次完成直立玉米秸秆还田、旋耕碎土等联合作业,秸秆粉碎合格率、根茬破碎率、植被覆盖率、碎土率等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秸秆粉碎旋耕播种复式作业机具存在传动方案布置不合理,传动效率低、作业效果不理想等实际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秸秆还田播种机,阐述该机具的总体结构和传动系统工作原理,并采用UG软件对传动系统进行虚拟设计和运动仿真.通过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具传动系统结构紧凑,传动比分配符合要求,各机构传动平稳,能实现秸秆粉碎、旋耕整地、播种、覆土、镇压一次性复式作业.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自行研制开发的1JHG-180型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是一种将秸秆粉碎还田和旋耕作业结合在一起的双轴复合作业机械。该机具采用新型圆弧切刀,一次作业可完成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秸秆的粉碎、旋耕、覆盖、整地等多道工序,具有整机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经济性好、作业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潍坊市农机部门从9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能进行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和旋耕破根茬联合作业机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FG—150型秸秆还田旋耕机就是一种与铁牛—55配套,能进行粉碎还田和旋耕灭茬联合作业的新机型,亦可进行秸秆粉碎或旋耕灭茬的单独作业,既减少了  相似文献   

8.
玉米苗带秸秆还田旋耕施肥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麦茬地小麦收获后留茬高、秸秆覆盖量大而导致的土地板结、整地质量差、出苗不整齐和全幅灭茬、整地动力消耗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苗带秸秆还田旋耕施肥玉米播种联合作业机,可一次完成苗带秸秆还田、苗带旋耕、施肥、播种和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田间性能试验表明:该机结构合理,通过性良好,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cm的达到90%以上,播种深度、施肥深度变异系数分别为21.5%、19.8%,粒距变异系数为27.7%,播种机作业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自行研制开发的1JHG-180型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是一种将秸秆粉碎还田和旋耕作业结合在一起的双轴复合作业机械.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秸秆粉碎还田作业中工艺繁琐和作业成本高等问题,利用1JHG-180型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同时完成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碎土以及秸秆覆盖作业.试验结果表明,根茬粉碎合格率、秸秆粉碎合格率、覆盖合格率、碎土率和秸秆切碎长度均符合国家标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按每年工作15d、每天工作8h计算,最低纯收益可达到1.56万元/台*年.  相似文献   

11.
封面新闻     
正河南农有王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8年攻关研发成功秸秆还田洁区播种机。秸秆还田洁区播种机将旋耕、播种、秸秆还田等功能齐聚一身,作业过程中,能将秸秆从土壤里筛选出来粉碎抛洒,在播种完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小麦机收遗留高茬、秸秆与夏季复播、伏耕的突出矛盾,根据运城地区实验,提出小麦高茬秸秆还田2种模式、6种方法的作业工艺。一、复播还田模式的2种作业方法1.旋耕复播还田技术采用旋耕播种机一次完成旋耕、灭茬、施肥、播种、镇压等作业工序。作业后一部分秸秆埋入耕作层,一部  相似文献   

13.
秸秆捡拾粉碎掩埋复式还田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淮海地区存在玉米秸秆量大、后续播种难度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秸秆捡拾粉碎掩埋复式还田机,能一次完成秸秆捡拾、粉碎、输送和开沟掩埋等作业。应用典型弹齿滚筒式捡拾装置工作原理,通过弹齿捡拾秸秆过程的分析,确定了弹齿滚筒式捡拾装置的导轨中心线轨迹和捡拾相位,并对弹齿进行了基于实际作业情况的运动学分析,其运动轨迹与速度变化规律能够满足捡拾秸秆的需求。采用动定刀支撑切割方式粉碎秸秆,并利用粉碎腔体内的高速气流和置于腔体后侧的挡草板,实现秸秆掩埋还田比例调节和部分秸秆抛撒还田。开沟装置、秸秆输送导向装置出草口和圆盘覆土装置从前向后依次布置,顺序完成开沟、秸秆入沟和覆土掩埋工序。田间试验表明,当作业速度为3 km/h时,秸秆捡拾率为93.5%,粉碎长度合格率为92.6%,开沟深度稳定性系数为95.0%,秸秆入沟率与预先设定的掩埋比例基本一致,各项技术指标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秸秆粉碎旋耕播种复式作业机具,存在技术集成度不够、配套性差、作业效果不理想等实际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秸秆还田施肥播种机;同时,阐述了该机的总体结构、设计原则以及技术参数,确定了播种施肥装置的结构与参数。通过应用实践表明,该机具有结构合理、紧凑等特点,适应范围广,能实现秸秆粉碎、旋耕整地、播种施肥、镇压一次性复式作业。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目前稻麦秸秆还田作业机具作业效果不理想、秸秆埋覆深度浅及保墒蓄水能力差等问题,将秸秆犁翻旋耕技术与保护性耕作要求相结合,设计了一种能够发挥犁翻旋耕等多种耕作方式优势的可调深复式耕整作业机,可一次性地完成犁翻、旋耕及深松等多项作业。为此,重点介绍整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确定了机具关键部件的结构形式和主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具在工作时性能稳定、秸秆埋覆粉碎效果好、作业效率高、通用性强,能够满足多种条件下的稻麦秸秆还田复式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运城市坚持不懈地推广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小麦休闲期旋耕覆盖还田技术和玉米秸秆粉碎旋耕覆盖还田技术,全市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实施面积逐年增长,2011年全市小麦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已达27.2万  相似文献   

17.
1.集粉碎、抛撒、破茬、掩埋于一体的新型玉米秸秆还田机 该机与36.8千瓦拖拉机配套,可一次完成玉米秆秸粉碎、抛撒、破茬、掩埋复式作业。采用潜土逆转旋耕方式 实行秆秸掩埋覆盖 效果良好 具有结构紧凑、用料省、成本低的优点。经测试,玉米秆秸切碎率达92.6%,覆盖率达97.9%,根茬破碎率达87.3% 生产率为0.22公顷/小时。 2.新型秸秆还田机械—水田旋耕埋草  相似文献   

18.
水稻秸秆深埋整秆还田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我国水稻秸秆还田机械普遍存在的耕作深度浅、秸秆还田深度不满足农艺要求、旋耕部件缠草严重等问题,运用旋耕理论和数值计算分析方法设计了水稻秸秆深埋整秆还田装置。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壤颗粒进行假设,运用离散元法建立土壤颗粒力学模型,应用EDEM软件进行整秆还田仿真虚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耕深在20 cm时,土壤表层覆盖率为93.87%。通过土槽台架试验得到:在作业速度为1.25 km/h、刀辊转速为237 r/min时,耕深可达到22 cm,地表以下15~20 cm翻埋的秸秆占秸秆总量的80%,秸秆还田率为91.63%,同时刀辊轴不缠草。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深度达到水整地环节的要求,秸秆还田率较高。通过虚拟仿真和台架试验相互验证,证明新型整秆还田装置一次作业可实现切土、碎土、埋草、压草及覆土的功能,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7月14日,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在长沙县黄花镇举办了"湖南省农业机械化秸秆还田现场推广演示"活动,全省14个市州农机推广站及试点地区负责人到现场观摩学习,目的是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在全省的普及应用。此次现场推广演示的装备与技术有:秸秆捡拾打捆机械及作业;水稻联合收获秸秆粉碎机械及还田作业;旋耕机械及秸秆还田旋耕作业;水稻秸秆粉碎机械及制肥作业等。带秸秆切碎装置的半喂入和全喂入水稻联合收  相似文献   

20.
一种集旋耕、灭茬、秸秆还田于一体的新型耕作机械——1GQD-180型多功能旋耕机在江西问世,通过了省级鉴定,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新型耕作机通过更换不同的工作部件,可以完成不同的作业。其旋耕部分主要完成碎土作业;专门设计的灭茬机主要用于打碎浅土层的留茬根部;秸秆还田机是对留在地里的秸秆(如小麦、棉花、高粱和玉米的秸秆)进行粉碎。该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