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了解机直播水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及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机直播水稻田主要杂草种群发生的影响,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机直播水稻田中禾本科杂草出草时间早、出草快,整个出草过程呈单峰型,播后10~15 d为出草高峰期,播后20 d出草量逐渐减少;阔叶杂草推迟5 d萌发出草,有2个出草高峰期,分别在播后15~20 d和30~40 d;莎草科杂草整个出草过程呈单峰型,出草期持续较长,播后10~30 d持续萌发出草。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处理之间禾本科杂草总出草量无显著差异,在水稻播后8~10d,秸秆还田4 500 kg/hm~2和9 000 kg/hm~2处理均进入快速出草期,此时应及时进行化除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85%丙草胺EW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最佳使用剂量和对水稻秧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85%丙草胺EW对水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和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水稻秧苗移栽至经过水整理的稻田后5~7 d施用85%丙草胺水乳剂,施药量为有效成分535.5~612.0 g/hm2(制剂用量630~720 m L/hm2),按照300 kg/hm2用量拌成毒土(沙)后均匀撒施水稻田,田间保持3~5 cm水层5~7 d,防除效果较好,且对水稻秧苗安全。[结论]85%丙草胺EW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可在水稻移栽田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对稻麦田间杂草发生的影响及化除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秸秆还田后茬田间杂草的发生及影响,开展了麦、稻秸秆不同还田量对直播晚稻和小麦浅耕、免耕(覆盖)栽培田间杂草发生的影响及化除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麦秸秆还田种植水稻,其苗期田间杂草的发生种类以单子叶杂草[如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等]为主,双子叶杂草[如节节草(Commelina diffusa)]较少,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田间杂草有所减少,然而不同处理田间杂草发生无明显规律,说明麦秸秆不同还田量对水稻田间杂草发生无明显影响。麦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杂草化除效果比对照降低15%;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浅免耕栽培,化除效果比对照下降幅度更大。改进化学除草方法,可提高化学除草效果90%~95%。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31%丙草胺·丙炔噁草酮水乳剂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最佳使用剂量和对水稻秧苗的安全性,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31%丙草胺·丙炔噁草酮水乳剂1 350~2 400 mL/hm~2拌土(沙)300 kg/hm~2均匀撒施后田间保持3~5 cm水层5~7 d,7 d后移栽水稻,施药后45 d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杂草总草的株防效及鲜重防效分别为92.88%~95.20%、94.02%~96.50%,防除效果较好,且对水稻秧苗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小麦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及其与化学除草剂相互作用对水稻田杂草控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化学除草剂减量使用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全量浅旋还田、全量深埋还田、秸秆不还田4种方式下不同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0、207、414、621、828 g/hm2)对水稻田主要杂草控制效果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田千金子、稗草、鸭舌草、水苋菜、异型莎草等杂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全量覆盖还田和全量浅旋还田效果明显优于全量深埋还田效果。同时小麦秸秆还田显著促进了较低剂量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207 g/hm2)对鸭舌草、千金子控制效果,药后45 d全量覆盖还田、全量浅旋还田结合207 g/hm2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对杂草总体控制效果在95%以上,优于414 g/hm2单独使用效果,而与推荐剂量(621 g/hm2)单独使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可有效促进水稻生长和分蘖,增加水稻产量,秸秆还田与化学除草剂协同作用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更为明显。虽然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不同剂量除草剂对水稻有效分蘖数和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是1/3推荐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207 g/hm2)在抑制杂草危害、促进水稻产量方面与推荐剂量效果相当,水稻有效分蘖数较空白对照增加44.4%,株高增加12.9%,产量增加51.2%,均明显优于秸秆单独还田和除草剂单独使用效果。生产上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还田的物理作用和化感作用延缓杂草萌发和生长,减少水稻田杂草发生数量,同时配合50%推荐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来有效控制水稻田杂草危害和提高水稻产量,降低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使用量50%左右。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后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水稻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杂草的发生规律和硬草的防除技术,为水稻秸秆还田后麦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1m2,每10天调查一次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麦田杂草萌发情况,比较了6种麦田除草剂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水稻秸秆还田能抑制麦田杂草的发生,还田后杂草密度均有所降低。免耕覆盖还田后杂草无明显的萌发高峰期,且对杂草抑制率达80%左右。研究表明15%炔草酯对麦田硬草有较好的控制作用,15天、30天株防效分别达到87.24%和97.87%,30天鲜重防效为99.65%。【结论】水稻秸秆还田对麦田杂草的发生规律有较大影响,以覆盖还田对杂草的抑制效果最好;15%炔草酯对麦田硬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检测5%嘧啶肟草醚乳油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杂草的田间防效,特进行田间防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5%嘧啶肟草醚乳油以有效成分30.0~37.5 g/hm~2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较好,药后30 d,株防效、鲜重防效均在95%以上,且对水稻安全,生产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31%丙草胺.丙炔噁草酮EW以418.5-744g/hm2(90-160mL/0.067hm2)的施药量,拌成毒土(沙)20kg混匀后均匀撒施施于水稻移栽田,田间保持3-5cm水层5-7天后移栽秧苗。施药45d后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杂草总草的株防效及鲜重防效分别为95.2%、96.51%,防除效果较好,且对水稻秧苗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9.
焚烧田间作物秸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改善土质、保墒和调控田间温湿度、抑制杂草,促进农作物增产。处理麦秸秆的技术和机具相对成熟,麦秸秆还田与机插秧集成技术是水稻机械化种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玉米秸秆不同覆盖还田量对水稻田杂草的控制作用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对化学除草剂减量使用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覆盖还田结合化学除草剂(80%苄嘧·苯噻酰草胺WP)对水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水稻田杂草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随着秸秆覆盖还田量的增加,杂草控制效果明显上升,5 400~7 200 kg/hm2秸秆覆盖还田45 d内对水稻田稗草、千金子、莎草、水苋菜、鸭舌草的控制效果达80%以上。而且化学除草剂使用与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措施对水稻田杂草具有协同控草作用,施药后45 d 3 600~7 200 kg/hm2秸秆覆盖还田结合240 g/hm2(常规使用剂量的50%)化学除草剂对水稻田杂草总体控制效果达90%~100%,且对水稻产量提高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药后45 d杂草株防效和小区水稻产量与除草剂剂量、秸秆覆盖还田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显著降低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量,有助于提高玉米秸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几种不同药剂控制机插秧田杂草效果,结果表明:25 g/L五氟磺草胺油分散制剂1 200~1 800 m L/hm~2和6%五氟·氰氟草油分散制剂3 000 m L/hm~2施药后15 d对机插秧田杂草的防效均超过91.23%,30 d的防效超过91.65%;结合施药后水稻情况,采用25 g/L五氟磺草胺油分散制剂1 200~1 800 m L/hm~2或6%五氟·氰氟草油分散制剂3 000 m L/hm~2于机插水稻封行前施药1次,可有效控制机插秧田杂草。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可行性,2011年开展了水稻秸秆全量简易还田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后,小麦出苗早,苗数足,生长稳健,同时抑制杂草生长,减轻杂草为害。在技术环节上,应重点抓好小麦套种,在水稻收割后1~3d进行,播种时应注意田间土壤墒情和天气变化情况,对水稻切碎秸秆抛撒均匀,注意田角四周适当补种。  相似文献   

13.
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机械插秧集成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鱼台地区的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械化插秧集成技术体系。利用小麦秸秆还田机械,根据作业规程,形成满足插秧机作业要求的水田。实施小麦秸秆机械还田,解决小麦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问题;实施水稻机械插秧技术,解决小麦秸秆还田后不利于水稻其他模式栽植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资源节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25%苯噻酰·吡嘧泡腾片防除水稻移栽田1 a生杂草的效果.结果表明:2 775~5 550g/hm2能有效防除水稻移栽田稗草、异型莎草等一年生杂草,药后28 d对稗草、异型莎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88%以上.在推荐用量下,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播栽类型稻田杂草发生情况的调查,发现不同播栽类型稻田杂草的发生情况不同。通过对比可知,旱育移栽和机插秧稻田田间杂草种群简单,直播稻田杂草发生种群复杂,草相、草量明显多于旱育移栽和机插秧稻田。通过系统性调查和面上普查.摸清了水稻旱直播田杂草的发生种类、发生时期、种群变化、危害情况,为面上防治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稻田鸭舌草田间发生消长规律及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鸭舌草发生消长规律,室内研究温度、土壤含水量、水层和土层深度对鸭舌草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和移栽稻田鸭舌草出苗最高峰分别在播种后17 d和移栽后10 d,即在田间开始保水后10 d;鸭舌草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最低土壤含水量为90%;水层有利于鸭舌草出苗和生长;只有土壤表层鸭舌草种子才能萌发出苗。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原创研发的机插秧栽插密度田间测试装置和4行步进插秧机组成的试验系统装置,在泥脚深度23~30cm,水层深度3~11cm的冬水田里进行了田间机械化无载荷栽插试验、模拟满载荷栽插试验和实际插秧正交试验,研究了冬水田机插秧的秧苗株距和标定秧爪株距的关系,种植密度和理论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冬水田的泥脚深度、水层深度、秧苗株距对田间栽插密度的影响特别显著,插秧机的驱动轮、水稻的品种对田间栽插密度看不出影响.在泥脚深度23~30cm的冬水田,当水层深度大于7cm时,机插秧栽插密度随机性较大,种植密度差异高达35.1%,不能保证种植密度和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防除水稻移栽田阔叶杂草的有效药剂,研究3%吡氟酰草胺颗粒剂对水稻移栽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水稻移栽前1 d在田块均匀撒施药剂,药后20、40 d对水稻的生长和阔叶杂草的防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吡氟酰草胺颗粒剂能有效防除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鳢肠(Eclipta prostrata)等一年生阔叶杂草,施药后对杂草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对水稻安全,推荐施用3%吡氟酰草胺颗粒剂用药量135~225 g (a.i.)/hm~2。  相似文献   

19.
沿江稻区机插秧大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除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济圩农场机插秧稻田主要杂草有8~10种,以稗草、千金子、鸭舌草、节节菜为主。主要杂草组分(群落):千金子+鸭舌草+节节菜+水蓼和稗草+鸭舌草+野荸荠。栽后5d田间见草,杂草基数:禾本科30株/m2,莎草13株/m2,阔叶类草15株/m2。栽后12~15d出现第1出草高峰,为72~101株/m2。此后杂草出现分枝分蘖,到栽后25~40d出现第2出草高峰,此期千金子和稗草增长最快,达278株/m2,所以机栽后12d内控制杂草基本苗是化除成功的关键。多种化除药剂筛选试验表明:用于人工移栽大田和直播田茎叶处理的几种常用除草剂,均可用于机插秧大田封闭处理,对机插秧苗安全,化除效果达74.5%~100%。  相似文献   

20.
正又到小麦丰收季。伴随着滚滚麦浪,除了收获的喜悦,秸秆处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前不久,记者在江苏采访时,农民反映,当地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了多年,对土壤提升有机质有效,但秸秆还田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烦恼——杂草丛生,有时草长得比庄稼还茂盛。过去秸秆焚烧后杂草种子也就随着烧了,现在秸秆还田的同时,杂草种子也还田了,由于南方多雨水,因而夏天田间杂草丛生。为鼓励秸秆还田,虽然政府有补贴,小麦秸秆还田每亩补贴30元,水稻秸秆还田每亩补贴40元。但是为了除草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