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有农村方面的动因,又有城镇方面的动因,它是在农村推力和城镇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本文从农村与城镇两方面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直接现实意义。通过统计资料和典型地区的调查材料对宜昌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转移动因进行回归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收入差异是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3.
根据定西市的现状,剩余劳动力产生及影响其转移的原因和因素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有效地实现定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与转移,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扬 《广西农学报》2007,22(2):55-57
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匹配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对策。  相似文献   

5.
赵福春 《山东农业》2003,(12):49-5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趋势是,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在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的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事关发展全局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在二元结构消解中实现的,二者互为前提,是同步的、互动的、相伴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  相似文献   

6.
7.
湖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很大,根据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特点,笔者认为湖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采取多条路径,既要立足于省内转移,又要加强向省外转移,拓展向境外转移,而要实现这种多路径转移,就应该从多方面寻找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越函数代表农业生产函数,从理论上推导了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以湖北省为例,实证分析了农业产出对劳动力和机械的弹性、半弹性,计算了近30年湖北省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据此分析了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同时,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效用角度,通过比较作为农民和作为市民的总效用差距,从微观上找到了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临界点,进而从宏观上可以通过加大市民与农民的总效用差距,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10.
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1.1农业劳动力供给过剩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13亿人口,9亿人在农村,农业劳动力比重高达72%,劳均耕地仅0.21hm2,户均耕地不足0.53hm2,而且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经营规模存在着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均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往往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几块甚至十几块,而且随着农户内部子女成年后的分家立业,原本极为分散的地块进一步趋向分散.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乡镇企业的角度,对乡镇企业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现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企业的产业构成等,然后试图找出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再对乡镇企业如何扩大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乡镇企业,实现了就地转移。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力有所减弱。因此,为了有效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本文分析了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降低的原因在的问题革使我国经济有了巨大增长,并提出了乡镇企业走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结合,和走绿色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目前,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正在初步建设过程中,在这一背景条件下,对目前山东省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状况作一了解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找出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给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2010年、2020年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做出了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14.
农业劳动力作为一国的人力资源,象其他经济资源一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深入,必然超越国界、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系统。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劳动力必然逐渐向外转移,这不仅是国际、国内经济生活中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我国社会劳动力供求矛盾问题的好途径,同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开发农业资源的区间转移;提高耕地产出水平的挖潜转移;增加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四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并简要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路径依赖",与转移路径配套运用的政策制度滞后.已有路径已无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效转移,无法带领农民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陷入困境.创新转移路径势在必行.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的疏导治理出发,力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得到突破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路径依赖”,与转移路径配套运用的政策制度滞后。已有路径已无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效转移,无法带领农民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陷入困境。创新转移路径势在必行。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的疏导治理出发,力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得到突破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盛见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16-117,122
目前,中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大,成为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缓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旖旎 《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43-244,279
在明确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户籍制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和制度障碍,重点研究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制度障碍及其改革,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地研究和访谈调查发现,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强关系力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弱关系力量假设只有在人力资本有一定积累时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分析了强关系作为转轨时期农民工市场进入方式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有效利用弱关系、拓展劳动力进入市场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