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工业反哺农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要素投入和科技进步,也离不开剩余劳动力转移和适度规模经营,然而,工业倾斜的宏观经济政策,却长期抽取大量的农业资源,阻碍农业要素投入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滞缓的根本原因。21世纪中国加速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由工业倾斜向工业适度反哺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一项紧急任务.本文把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基本情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原因与方向,以及转移过程中各国政府的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寻找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不仅仅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二元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工居住环境恶劣、人力资源的制约以及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侯强龙 《吉林农业》2011,(3):15+17-15,17
农民在新形势下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对知识技术要求的提高,这就迫使农民实现向知识技术型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迫使农民要广泛运用市场的优势,实现农业资源和农业技术的优化配置,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向市场型农民转变;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着巨大的潜力,如果单纯的依靠体力劳动和进城务工来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话显然是不够的,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关键是内因,即农民自己,农村目前的剩余劳动力状况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实现两个转变:由转移剩余劳动力变为开拓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变为剩余劳动价值,农民也应该向开拓型农民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中国农业经济的客观条件与日本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本文通过探究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经验,提出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转变的主要瓶颈。本文以新疆南疆为例,对南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南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南疆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农村人口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的缩小、"三农"等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深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即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文化教育程度低、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农业自身发展不足、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制约、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新梅 《现代农业》2008,(12):38-39
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9.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部门积蓄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研究表明,尽快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有利于就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尤为重要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对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远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4):205-208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现状难以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需要,而异地转移的不稳定性使农民不敢放弃土地使用权,虽然出现了农村"空壳化"现象,但没有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为此,就要探寻促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途径,促进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身份,为实现西部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朱臣 《世界农业》2007,(6):19-2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而且经济发展水平又较低,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中国存在许多相似和可借鉴的地方。本文通过探究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解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枉和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的过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路径和模式,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旖旎 《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43-244,279
在明确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户籍制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和制度障碍,重点研究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制度障碍及其改革,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七大制约因素,提出了树立大农业观念,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发展教育,转变城乡政府职能及制度创新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葛菁华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6):207-209
分别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于200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的同时,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因此认为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与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即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在时间上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成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工业化的进程、农业自身的发展、政府行为、劳动者素质等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分析中国劳动力转移现状,指出现状不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以及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提出21世纪新选择:发展乡村旅游,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加强3个战略转型,实现一个转移。3个转型即农业供给结构转型、农民思想观念转型和农村劳动力素质转型,一个转移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8.
赵福春 《山东农业》2003,(12):49-5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趋势是,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在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的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事关发展全局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在二元结构消解中实现的,二者互为前提,是同步的、互动的、相伴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  相似文献   

19.
张云刚 《农业展望》2012,8(6):26-27,32
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每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增约600万,能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和新农村的建设,而且也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分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着手,在调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展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河源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的调查情况表明,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强劲增长势头,转移的流向是市外省内经济发达城市.并且,男劳动力外出明显高于女劳动力,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就如何发展河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挖掘农村劳动力潜力,提高农民收入,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