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绿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初探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绿僵菌在室内对马尾松毛虫3~4龄幼虫的毒力与白僵菌相当,其LD50=7.95×107个/L,LT50=6.61~13.08天(孢子数在1.0×1011~1.0×107个/L).本文还比较了绿僵菌和白僵菌在不同温度、湿度下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实验结果表明,绿僵菌在防治马尾松毛虫上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8株绿僵菌孢子萌发条件及室内侵染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与供试白僵菌菌株相比,某些绿僵菌菌株具有较强的耐高温和耐旱能力。经室内毒力测定,8个绿僵菌菌株中有2个菌株(M2和M4)对马尾松毛虫有毒力,其中M4的毒力与白僵菌相当,其致死中量为4.75×107个孢子·L-1,致死中时为6.19~12.20d(在1.0×1011~1.0×107个孢子·L-1的浓度下)。结果显示绿僵菌在防治马尾松毛虫上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以金龟子绿僵菌菌株M337和M104系列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液(1.0×1011-1.0×107个孢子.L-1)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体表接种试验,测定马尾松毛虫对供试菌株的感染反应。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死亡率随时间和剂量的变化作了拟合,并与球孢白僵菌(Bb01和Bb02菌株)进行比较。接种后第10-12天绿僵菌M337菌株的LC50分别为1.86×109、1.52×108和1.67×107孢子.L-1,在浓度梯度为1.0×1011-1.0×108孢子.L-1下的LT50为7.69-11.18 d。结果表明M337菌株对马尾松毛虫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4.
化学杀虫剂对绿僵菌的影响及菌药混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 6种化学杀虫剂对金龟子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表明 6种化学杀虫剂皆对绿僵菌分生孢子有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 ,浓度愈高 ,抑制作用愈强 ,但氧化乐果对绿僵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小 .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绿僵菌 (含孢量为 1 .9× 1 0 10个· L-1)与敌杀死 ( 1∶ 60 0 0 0 ) ,辛硫磷 ( 1∶ 1 0 0 0 0 ) ,灭杀毙 ( 1∶ 2 5 0 0 0 )和灭幼脲 ( 1∶ 1 5 0 0 0 )混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其 LT50 值比单用绿僵菌 (含孢量为 1 .9× 1 0 10个· L-1)分别提前了 7、6、5和 3d  相似文献   

5.
沟金针虫生物学特性及绿僵菌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 ,掌握了危害雷竹的沟金针虫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沟金针虫一般 2~ 3a完成 1个世代 ,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室内用绿僵菌Mf2 菌株对沟金针虫进行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 :绿僵菌 1 0× 1 0 8个·mL-1和 1 0× 1 0 7个·mL-2 2种浓度的孢子液对沟金针虫均有明显致病力。图 1表 2参 8  相似文献   

6.
金龟子绿僵菌室内侵染刚竹毒蛾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3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 ( M1、M2 、M3 )经室内侵染试验证明 ,皆能侵染 2~ 3龄刚竹毒蛾幼虫 ,其中以 M3 菌株的致病力较强 ,M1和 M2 次之 .M3 的 L C50 =7.5 5× 1 0 6孢子· L-1,L T50 =5 .88~ 1 0 .5 0 d(在 1 .0× 1 0 11~ 1 .0× 1 0 7孢子· L-1浓度下 ) .M1和 M2 的 LC50 分别为 3.1 2× 1 0 7孢子·L-1和 7.0 1× 1 0 7孢子· L-1,LT50 分别为 6.5 0~ 1 1 .65 d和 7.66~ 1 1 .5 3d.不同温度、湿度下的分生孢子萌发力试验表明 ,供试的 3个菌株具有较强的耐高温和耐旱特性 .试验结果显示绿僵菌在防治刚竹毒蛾上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共毒系数分析表明,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力比单独使用提高了1.75倍.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也表明,绿僵菌与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8.
白僵菌不同菌株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应用7个白僵菌不同菌株对马尾松毛虫进行室内和林间防治试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以Bbf1菌株对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最高,室内毒力测定幼虫校正死亡率达97.7%,林间防治效果达94.3%,Bbf1菌株经大规模生产和大面积防治示范,菌粉平均含孢量达2×1010个·g-1以上,平均防治效果达90%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对马尾松毛虫对溴氰菊酯和敌百虫等 2种杀虫剂的敏感毒力基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敌百虫和溴氰菊酯对马尾松毛虫的致死中量LD50 分别为 0 2 1 81 μg·g-1和 1 2 4 61× 1 0 -4μg·g-1,其b值分别为 4 8和 4 9。由于b值远大于 1 ,说明供试马尾松毛虫种群对这 2种药剂的异质性小 ,敏感性好 ,测得结果可作为相对敏感毒力基线。表 1参 7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僵菌和绿僵菌在不同侵染方式下对棉铃虫幼虫致死效应的差异。【方法】室内配置不同浓度白僵菌和绿僵菌孢悬液,采用浸渍法和饲喂法对棉铃虫三龄幼虫进行处理,统计死亡率及体重。【结果】白僵菌和绿僵菌孢子悬浮液经体壁侵染对棉铃虫最大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3%和73%,经消化道侵染对棉铃虫最大校正死亡率为38%和65%,与对照相比,体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室内条件下白僵菌和绿僵菌两者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均是,浓度越高对棉铃虫的致死效率和体重控制效果越好,且4×107 孢子 /mL浓度的绿僵菌和1.5×108 孢子/mL的白僵菌是防治棉铃虫幼虫的经济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毒力的白僵菌菌株,为生产上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优良菌种资源.[方法]从不同地区林间收集僵虫和采集土壤,分别采用组织分离和稀释涂皿法分离白僵菌菌株,结合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白僵菌菌株的种级分类地位,通过孢子液浸渍法筛选对马尾松毛虫的高毒力菌株.[结果]共分离获得20株白僵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各菌株的菌落、菌丝、分生孢子(梗)形态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相似,且20株菌株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球孢白僵菌遗传距离最近.对20株菌株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B-2、B-14、B-19、B-1和B-13等5株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较强,其中B-2、B-14和B-19菌株的致病力最强,接种11d后马尾松毛虫的校正死亡率为100%,3株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死中时(LT50)均小于8.00 d,分别为7.63、7.62和7.88 d,致死中浓度(LCs0)分别为0.63× 106、0.96×1 06和0.78× 106个/mL.[结论]筛选得到3株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B-2、B-14和B-19,且均具有较高的生物防治潜力和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以自然罹病致死的马尾松毛虫上分离出一株苏云金杆菌新菌株——星光四号,经生化反应及血清学反应结果,其分类位置为:苏云金杆菌阿莱亚种,血清型为H_3a,为国内新纪录,根据室内毒力测定,感染3龄松毛虫LC_(50)为8.41×10~5活孢子/ml,在9.6×10~7孢子/ml的浓度下,LT_(50)为1.78天。表明该菌株毒力较强,是生产上较有应用价值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恒温25℃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HC-7孢子悬浮液(1×106,1×107,1×108个/mL)对桃蚜的毒力,结果表明,桃蚜的死亡率、僵虫率与孢子浓度成正比,最高死亡率可达90%;将僵虫接入健康桃蚜种群,室温下僵虫率随处理天数的增加逐渐增多,第20天时僵虫率可达48%。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运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含孢量)的白僵菌、绿僵菌和森得保三种生物农药混配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混配剂中三种生物农药的最佳浓度组合为A3B1C3。即:即含孢量90亿/g白僵菌粉400g/667m2、含孢量50亿/g绿僵菌粉200g/667m2、1000g/667m2森得保的混配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效果达94.15%,其混配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氨基酸维生素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金龟子绿僵菌在不同氨基酸为氮源、不同维生素为生长辅助因子的液体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氨基酸和维生素对金龟子绿僵菌的生长及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影响极显著 .以天门冬酰胺和 L -丙氨酸为氮源的培养液有利于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 .产孢量达 5.1× 1 0 9和 4.7× 1 0 9个孢子·L-1.在培养液中添加适宜的生长辅助因子能有效刺激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 . VB6+ VH或复合维生素 B能使绿僵菌获得较高的液生分生孢子产量 (产孢量高达 1 7.8× 1 0 9和 1 6.4× 1 0 9个孢子· L-1) .同时 ,试验还显示 :液生分生孢子的产量与培养基氮源的性质有关 ,复杂的氮源比简单的氮源更有利于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以两种虫生真菌对棉铃虫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种以浓度较低的5S031处理对棉铃虫的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最高,分别达到82.7%和71.7%,并和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金龟子绿僵菌的三个处理均比白僵菌的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低.  相似文献   

17.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刚竹毒蛾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3株金龟子绿僵菌(M1、M2、M3)和3株球孢白僵菌(B1、B2、B3)经室内侵染试验证明,皆能侵染2~3 龄刚竹毒蛾幼虫.3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中以M3对刚竹毒蛾的毒力最强,LC50、LT50分别为:LC50 M1 = 3.12×107个·L-1、LC50 M2 = 7.01×107个·L-1、 LC50 M3= 7.55×106 个·L-1;LT50 M1 = 6.50~11.65 d、LT50 M2 = 7.66~11.53 d、LT50 M3= 5.88~10.50 d.3个球孢白僵菌菌株中以B1对  相似文献   

18.
采用点滴法,在室内测定了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Zimm) KMZW-1菌株3.0×104、 3.0×105、 3.0×106、 3.0×107 、 3.0×108 个/mL 5个浓度的分生孢子液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若虫和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KMZW-1菌株对扶桑绵粉蚧具有较高的毒力,在雌成虫初期接种的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大于其他虫态; 随着浓度的增加,校正死亡率逐渐增加,在3.0×108个/mL时达到最大; 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加, 1龄、2龄、3龄若虫和雌成虫初期接种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486 8×105、 3.661 7×103、 9.817 6×104、 2.796 0×104 个/mL, 致死中时间分别为5.21、 5.55、 5.44、 4.87 d。  相似文献   

19.
绿僵菌对橄榄星室木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采用含菌量为1.16×109、0.98×109、0.29×109和0.13×109孢子·mL-1的绿僵菌菌液喷洒橄榄星室木虱的若虫,寄生率分别达到53%、32.7%、19.0%和18.7%.比喷洒清水的对照(寄生率为0%)均有显著的毒力,而且毒力的大小与菌液浓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测定了蚜虫枝孢菌(Cladosporiumaphidis)对甘蓝蚜(Brevicorynebrassicae)、桃蚜(Myzuspersicae)和茄无网蚜(Acyrthosiphonsolani)的毒力,结果表明,该菌对上述3种蚜虫均有较强的毒力, 1. 0×108 个孢子/mL浓度下在接种后第8d的累积死亡率均达到了80%以上。接种后的前3d为蚜虫枝孢菌的潜伏期,第4~7d是对蚜虫的致死高峰期。蚜虫枝孢菌对3种蚜虫的致死剂量是时间的函数,接种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剂量效应逐渐增强,LD50和LD90渐次减小;随接种浓度的增加,时间效应也相应增强,孢子浓度1. 0×105~8个孢子/mL范围内,甘蓝蚜、桃蚜和茄无网蚜的LT50估计值范围分别为7. 5~4. 7, 7. 7~5. 1和7. 4~4. 9。温度的高低影响蚜虫枝孢菌的毒力,在20 ~26℃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毒力增强, 26℃以后则毒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24~26℃是蚜虫枝孢菌侵染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