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建国以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工程作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建设经济生态型防护林体系为目标,以资源保护和发展经济林果为重点,使延安林业建设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陕西林业》2001,(2):11-12
1999年8月5日,朱镕基总理视察延安,提出了“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战略措施。延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制定规划,迅速掀起退耕还林的高潮。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荒地造林种草637.67万亩,其中造林438.  相似文献   

3.
生态家园的世纪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当漫漫黄沙屡袭北京、西安等大城市的时候,人们不禁惊呼“狼来了”!城市尚且如此,生活在沙尘暴源头的生灵又该如何? 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在泥沙混杂的黄土高坡,在沟壑纵横的丘陵区,陕北也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生态恐慌。这里的每一树绿枝,每一簇新叶,每一个生灵,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退耕还林(草)取得实质性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普 《防护林科技》2000,(3):110-111
去年 10月 ,朱总理视察甘肃省作出“退耕还林(草 ) ,封山绿化 ,以粮代赈 ,个体承包”的指示 ,深得民心民意 ,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都把退耕还林作为最大的政治来对待 ,专题研究 ,周密部署 ,精心组织 ,广大干部和群众闻风而动 ,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退耕还林已成为春季造林绿化的主战场 ,林业建设的一个大热点 ,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甘肃省在半年多的试点中要求各地正确处理好退耕还林(草 )工作中的十大关系 ,使这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 正确处理林缘地区与非林缘地区退耕还林 (草 )的关系以林缘地区的退耕还林为中心 ,集中连片 ,…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四川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搞好四川林业建设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大意义,指出: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离不开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用社区林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年初,在全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培训班上,自治区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副组长、自治区林业局局长黎梅松作了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在我区实施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黎局长指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改善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大举措。退耕还林也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生态建设工程。从今年起国家将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我区也将从局部试点进入全区全面铺开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各级…  相似文献   

7.
一、抓住机遇,加快林业发展步伐 当前,我省林业工作与全国一样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去年6月17日,江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明确提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延安市林业建设紧紧围绕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认真开展工作,狠抓落实,全面推动了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 1、退耕还林(草)工程 全市从1999年秋冬掀起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热潮,经过两年多的奋战,退耕还林(草)已取得显著成  相似文献   

9.
生态林业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永恒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把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为甘肃生态林业建设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林业建设已在我省全面展开 ,这标志着西部大开发在我省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也标志着甘肃生态林业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对全省生态林业建设的要求 ,必须以退耕还林为龙头 ,以荒山造林为骨架 ,以荒漠化治理为重点 ,拉动生态林业建设全面发展。一、认清省情我省深居中国西北地区腹地 ,省域内中东部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属季风区 ,甘南和祁连山地…  相似文献   

10.
一主要成就“十五”期间,额济纳旗立足自身优势,不断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先后实施了国家生态环境重点旗县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防护林工程、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GPS在林业上的应用十分迅速和普及。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它是由均匀分布的24颗空间卫星不断地单向传输到用户的GPS接收器,GPS接受到卫星信号,获得导航和定位信息,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00毫米。我区林业上大部分应用的GPS的定位精度在4~5米。由于它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气候都可以接收并定位,所以在森林资源调查、造林核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理、天然林保护、林业分类经营、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以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各项林业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巴州从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开始试点到2003年工程全面启动,工程实施4年来,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3郾09万公顷,国家投入资金2909万元,补助退耕户粮食3040万公斤,21479户群众受益,有力地促进了巴州的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刚刚启动,就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呈现出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全面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使其真正成为巴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富民工程”和“精品工程”,最终达到生态增绿、社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我国北部地区连续遭受沙尘暴的袭击 ,其持续时间之长、频率之快、范围之广、危害之重是建国以来罕见的 ,风沙危害已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我省北部地区位于京津地区的上风口 ,是风沙到京津地区的必经之地 ,也是京津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因此 ,抓好我省北部地区防沙治沙工程不仅对山西省而且对维护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1 工程基本情况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重点生态工程在县域上不重复的原则 ,我省北部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包括 3个地市的 1 3个县 (其它沙区县已列入其它重点生态工程 )和 2个省直林局 ,分别是 :大同市的…  相似文献   

15.
乌兰察布盟从1994年实施了“进一退二还三,调整优化结构,建设畜牧业大盟”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乌盟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到2001年,全盟已累计退耕1200万亩,种树种草1020万亩,保存面积900万亩,其中700万亩产草见效,宜林“三荒”及小流域治理种树种草658.9万亩,完成人工造林790.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的6.88%提高到8.35%,林草覆盖率由1994年的30%提高到40%,局部地区形成了小…  相似文献   

16.
《广西林业》2001,(1):8-8
2000年12月30日自治区林业局黎梅松局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内容如下:   问:你认为广西退耕还林有何特点、困难?   答:广西退耕还林,一是面积比较大;二是多数分布在贫困落后的石山地区。那里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资金积累少,单靠自己的力量退耕还林不行。目前,虽然广西还没有列入国家退耕还林示范省区,但我们已利用有限资金在一些地方进行了退耕还林的试验。全区退耕还林面积已达到3.8万公顷。由于后续资金没跟上,整个工作比较困难。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动员群众,加快退耕还林的步伐。   问:广西生态扶贫的措施有哪些…  相似文献   

17.
兰州是全省十个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地区之一。1998年兰州市天保工程开始在连城、奖俊埠、关山和阿干4个天然林场率先试点,2000年正式实施,全市三县五区和连城自然保护区总计9个实施单位,工程区土地总面积1945.14万亩,涉及国有林场(站、圃)职工1754人。工程建设主要任务是  相似文献   

18.
郭华山 《湖南林业》2005,(10):14-14
新宁县从保护森林资源入手,积极实施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长防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构建生态新宁、和谐新宁。  相似文献   

19.
《国土绿化》2014,(12):1-1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这一年中国林业生态建设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全国人民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把我国森林资源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话语犹在耳畔回响。就在这一年,全国各地的务绿人牢记肩负的历史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和林业改革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 19~29日,省林业厅在昆明召开了云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度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作业设计及2001年度退耕还林还草作业设计审查会。会议期间。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林业厅厅长陈继海,就实施好我省今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下简称两项工程)提出了8项要求: 1.两项工程都是国家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设好这两项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对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对此,各地要有深刻认识。 2.各地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