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雏鹅的成活率,是直接关系到养鹅业的发展及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笔者对辽西地区5个较大的养鹅场进行了调查,发现引起雏鹅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有:环境因素,约占雏鹅死亡率的46.5%;饲养管理不当,约占雏鹅死亡率的53.5%。1引起雏鹅发生死亡的因素1.1环境因素⑴温度低温是引起雏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为刚出生的雏鹅个体小、绒毛稀少,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特别怕冷。在26℃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就会相互拥挤扎堆。扎入堆里面的雏鹅,容易因过热、挤压发生窒息而死亡。在拥挤扎堆的情况下,人工将拥挤成堆的雏鹅拨散,雏鹅又…  相似文献   

2.
2005年5月21日,吉林省龙井市某养鹅专业户新引进2000只15日龄雏鹅。从第2天开始,部分雏鹅出现跛行、下痢,第3天出现雏鹅死亡,遂前来就诊。经综合防治,第6天开始全群雏鹅再无死亡病例。现报道如下。1病史调查及临床症状主诉购买当天雏鹅无明显变化,只见部分雏鹅腹泻,粪呈乳白色;第2天喂食时发现雏鹅有的跛行,有的不能动,但食欲基本正常;第3天清晨,雏鹅死亡200只,而且全群大部分雏鹅出现跛行。病鹅精神状态良好,有饮食欲;强迫运动鸣叫;共济失调;关节略肿大,按压有痛感;后躯污秽。2剖检变化挤压鹅的泄殖腔流出乳白色排泄物;腹腔内有大量的白色…  相似文献   

3.
在养鹅生产中,雏鹅成活率的高低是养鹅的关键。雏鹅是指0~3周龄的小鹅,在这个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常会发生各种疾病,造成大批死亡,使养鹅者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又到每年的养鹅期,为提高雏鹅的成活率,增加养鹅的给济效益,现将雏鹅早期死亡的原因并采取的相应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鹅场雏鹅发病原因,本试验对鹅场疑似感染鹅星状病毒(GoAstV)的雏鹅进行剖检,采集具有典型痛风症状病死鹅的肝脏、脾脏和肾脏,进行病原分离、PCR扩增、基因序列分析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将分离得到的病原接种鹅胚后,72~168 h死亡率约为90%;剖检死亡鹅胚可见尿囊膜水肿并有尿酸盐沉积、胚体严重充血水肿呈潮红色。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毒株与近年来报道的引起禽类痛风的新型GoAstV毒株HNSQ-6、HNKF-1、HNNY0620和XT1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达99.58%~99.72%。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后雏鹅的临床症状与自然感染雏鹅的发病症状一致;攻毒后雏鹅死亡率约70%,未死亡鹅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剖检死亡雏鹅可见心脏、肝脏和肾脏表面出现明显的尿酸盐沉着,部分死亡雏鹅关节腔内有尿酸盐沉积。结果表明,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鹅场病死雏鹅中分离的致病原为GoAstV。  相似文献   

5.
在养鹅生产中,雏鹅成活率的高低,是养鹅的关键,雏鹅是指0~3周龄的小鹅,在这个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常会发生各种疾病,造成大批死亡,使养鹅者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将几年来笔者在农村技术服务中,调查了解的雏鹅早期死亡原因介绍如下,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供参考。一种鹅方面原因1种鹅缺乏营养  相似文献   

6.
一些养鹅户特别是一些新的养鹅户,在刚购回雏鹅时,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听到雏鹅鸣叫、燥动不安时,往往会给雏鹅大量饮水,使较长时间未饮水或30日龄内饮水不足而引起脱水的雏鹅大量饮水,造成雏鹅成批死亡。2005年8月,笔者遇到一起雏鹅急性水中毒造成较大死亡的病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规模养鹅过程中,0~21日龄的雏鹅死亡较多,其中因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科学所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60%以上,给养鹅者造成很大损失。为什么雏鹅容易死亡?这与雏鹅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雏鹅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差;雏鹅生长快而胃肠容量小,消化力弱;同时生活力、抗病力较弱,容易患病,因此必须针对雏鹅的生理特点认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以满足雏鹅对环境的需要,促其正常生长发育。影响雏鹅死亡的主要环境因素如下:(一)温度鹅是恒温动物,而0~7日龄尤其是3日龄的雏鹅因低温…  相似文献   

8.
赵艳 《水禽世界》2008,(1):19-20
“鹅好养,雏难育”,雏鹅饲养是养鹅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笔者通过大量的咨询、现场观察和死鹅剖检中发现:规模养鹅过程中,0~21日龄的雏鹅阶段死亡较多,其中因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科学所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60%以上,给饲养户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必须针对雏鹅的生理特点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以满足雏鹅对环境的需要,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鹅裂口线虫病是主要危害雏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雏鹅大批死亡。2005年5月,本站接诊了一养鹅户饲养的雏鹅感染裂口线虫病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市洪河乡某养鹅大户饲养的10000只雏鹅于4日龄突然发病,3日内共死亡雏鹅1098只,死亡率为11%。经检查,由于饲喂劣质饲料,使雏鹅发生肌胃糜烂和肾病,导致雏鹅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11.
农村饲养雏鹅早期死亡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养鹅生产中,雏鹅成活率的高低,是养鹅成败的关键,在这个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常会发生各种疾病,造成大批死亡,使养鹅者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将几年来笔者在农村技术服务中,调查了解到的雏鹅早期死亡原因和提出的相应对策,介绍如下供参考。一种鹅方面原因1种鹅缺乏营养种鹅日粮  相似文献   

12.
规模养鹅过程中,0~21日龄的雏鹅死亡较多,其中因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科学所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60%以上,其中以温度、湿度管理不当造成的后果尤为严重。这与雏鹅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雏鹅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差;雏鹅生长快而胃肠容量小,消化力弱;同时生活力、抗病力较弱,容易患病。因此必须针对雏鹅的生理特点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以满足雏鹅对环境的需要,使其正常生长发育。1温度因素鹅是恒温动物,而0~7日龄尤其是3日龄的雏鹅因低温造成的伤亡最多。雏鹅在26℃以下…  相似文献   

13.
春季是雏鹅饲养的高峰季节,许多养鹅户为了加速雏鹅生长,多采用肉鸡饲料或蛋鸡料饲喂雏鹅,致使雏鹅发生痛风病,引起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鹅好养,雏难育”,而雏鹅养育是养鹅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从我们大量的咨询,现场观察和死鹅剖检中发现:规模养鹅过程中,0-21日龄的雏鹅阶段死亡较多,其中因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科学所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60%以上,给养鹅者造成很大损失。为什么雏鹅容易死亡?这与雏鸡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雏鹅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差;雏鹅生长快而胃肠容量小,消化力弱;  相似文献   

15.
养殖过程中,0~21日龄的雏鹅死亡较多,其中因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科学所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60%以上,给养鹅者造成很大损失.导致雏鹅死亡的主要环境因素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养鹅生产中,我们一谈及育雏,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成活率或者说是死亡率,其高低、多少,将对整个生产效益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因雏鹅生长发育较快,对营养的要求也较高,同时在此期间雏鹅的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较弱,稍有闪失,就会因发生疾病而死亡。因此,在生产中,对雏鹅一定要精心照料,使雏鹅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减少和防止死亡的发生,保证一定的成活率。如何做到有效预防雏鹅的死亡,大致来讲,可归纳为以下九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养鹅生产中,在育雏期间,0~21日龄的雏鹅死亡较多,其中因管理不到位、环境条件恶劣和应激所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55%以上,给养鹅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雏鹅体小、体温调节机能不全,身上的绒毛稀薄,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差。雏鹅生长发育快,而雏鹅的胃肠容量小,  相似文献   

18.
雏鹅曲霉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兰先 《北方牧业》2005,(17):18-18
<正> 近日,我们诊治一起雏鹅群以呼吸困难、张口喘气、腿软、腹泻直至死亡的急性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剖检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雏鹅的曲霉菌病。1 发病情况今年8月上旬,鹿泉市杜某引进雏鹅400只,饲养于未经消毒的育雏室内,2日龄即发现个别雏鹅发病,并很快死亡。用氟哌酸、庆大霉素、乙肝宁和葡萄糖水治疗5天,治疗过程中,不仅不显疗效,病鹅还不断增多,已死亡15只,死亡率4%。禽主送病鹅4例,来我公司就诊。2 临床症状病雏鹅表现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喘气,呼吸急促,轻度罗音。精神委顿,食欲减退,喝水增多。后期两腿麻痹,不能站立。腹泻,白色水样粪便,很快消瘦死亡。  相似文献   

19.
雏鹅养育是养鹅生产中的关键环节,规模养鹅场0~21日龄雏鹅死亡较多,其中因环境应激、管理当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50%以上,给养鹅者造成很大损失。雏鹅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力差,同时生活力、抗病力较弱,易患病等,而我地气候多变,干旱多风(如春季几乎每日下半夜必刮4~5级风)。  相似文献   

20.
养鹅生产中,雏鹅成活率的高低是养鹅的关键,雏鹅是指出生后0~3周龄的鹅,在这个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常会引发各种疾病,造成雏鹅大批死亡,经济损失严重。现将几年来笔者在农村技术指导中,调查了解的雏鹅早期死亡的原因并采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