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一、基本含义生态农业发展的资源化利用、一体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规律设计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循环开发利用,"种-养-加-销"一体化开发,产业化经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实现了生态农业系统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提高了资源效率与转化率,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从"种-养-加-销"一体化开发的系统整体,构建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产  相似文献   

2.
在深刻探讨生态农业内涵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屯留县王公庄六位一体农牧结合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通过对该生态模式系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析表明,该生态农业模式系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是中国北方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农业是甘肃高寒阴湿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农业是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培育资源,优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所产生的良好效益效益在于可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农业综合开发的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目标。就甘肃省高寒阴湿区来讲,目前仅出现了一些生态户(村)典型,但还达不到标准化要求。本文就该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将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种植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岷江上游地区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气候干旱,土壤瘠薄,农业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幅度较小。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岷江上游地区农业发展适宜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实施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使农、林、牧业良性循环,综合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贺西侠 《种子世界》2021,(11):0180-0182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都将农业经济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县乡地区的农业发展而言,存在着众多的限制因素,需要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受环境条件影响和技术条件影响,往往会面临在多种困难和挑战,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应当在现有的发展成果上进行稳步提升。基于此,根据清涧县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结合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对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6.
豫北南太行地区是果林种植适宜区,探讨了该区高产桃树栽培与管理技术,包括幼苗栽培、整形修剪、疏花定果、浇水施肥以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为实现科学种植、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吴雯 《种子科技》2023,(8):108-110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积极调整传统农业发展结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的种植收益。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因此,农民要积极采取科学的优化措施,研究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价值,根据不同地区的种植土壤特点,为促进玉米生长保驾护航。文章分析了玉米需肥特点和规律,探讨了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县域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探索——以江西省余干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中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土地持续利用、农村环境改善、农产品加工废物、循环产业链延长等)也逐步凸现出来,对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本研究以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通过对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生态足迹的分析,发现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农业产业化与旅游观光业相结合),以期为县域农业产业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优势产业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促进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产业经济的发展,笔者采用成本-效益法、相对比较优势系数法和相对比例比较法,依据相对比较优势原则、区位优势原则、动态比较原则和产业效益最大化原则,从自然资源优势、产值比重和规模比重等方面,对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农业生态优势产业进行筛选。经研究种植业中经济类作物地膜玉米、马铃薯及蔬菜;林业发展中经果林及养殖业的草食家畜养殖,比较优势较显著,适宜于研究区发展,对该区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以生态现代化为核心,明确将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草地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作为生态农村建设的六大主题之一,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及背景出发,提出并概述了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包括立体种植、设施栽培、生态养殖、休闲农业、种养加一体化、有机农业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在有限降水及地力瘠薄等资源条件下的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为旱区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提供数据支持,对宁南丘陵区主要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开展多点定位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对宁南丘陵区苜蓿草地0~100 cm水分储量增减具有决定作用,苜蓿草地0~100 cm土壤水分表现出雨季来临前持续显著降低,雨季后极显著增加后,缓慢失墒至封冻的趋势,但100 cm以下表现出随生长年限不同各不相同的规律;在100~200 cm层次,以5年生水分补给较多,而2年生补给有限。其中,2年生苜蓿草地100~200 cm土体可作为补水层,在雨季来临之前,对浅层缺水进行一定补给,而5年生只是充当补水过渡层。  相似文献   

12.
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地土壤肥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地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采用算术均数赋值法将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变异系数法4种赋权方法相结合,对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地土壤肥力因子的权重进行计算。土壤肥力因子权重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苜蓿地土壤肥力因子权重排序为有机质>速效氮>全量氮>土壤pH>速效磷≈全量磷>速效钾,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全量氮、土壤pH的权重值相对较高,是该区旱作苜蓿地最为关键的肥力指标。利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得到的苜蓿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在0.549~0.873之间,土壤肥力水平一般。退耕还林还草旱作苜蓿后,研究区水土流失明显得到控制,不同坡位苜蓿地土壤肥力指数差异逐渐减小;不同旱作年限苜蓿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排序为:7年生>3年生>19年生。  相似文献   

13.
宁南山区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南山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中国经济十分落后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严酷,农民生活十分贫穷,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保护生态,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恢复同步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当前和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面对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实施“龙头企业群+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结合宁夏南部山区的生长条件,在梯田和坡耕地两种地势条件下,设置不同比例的牧草混播组合,测定牧草群体的生长性状、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对宁南山区苜蓿和羊草混播种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梯田种植的紫花苜蓿和羊草的株高和茎叶比均高于坡耕地;坡耕地的地上生物量高于梯田;梯田条件下紫花苜蓿与羊草混播比例为3∶2时紫花苜蓿的饲用价值较好,坡耕地条件下紫花苜蓿与羊草混播比例为2∶1时羊草的饲用价值较好。本研究筛选出最适宜宁夏南部山区种植牧草的混播比例,为宁南地区紫花苜蓿和羊草人工混播草地的改良建植积累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土壤微生物特征及牧草生长对宁夏盐碱地不同改良措施的响应,采用田间实验,研究了秸秆、有机肥、烟气脱硫废弃物、盐碱地改良剂4个改良措施对宁夏盐碱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苜蓿生物量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改良措施对苜蓿的株高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改良后苜蓿株高增加了13.8%~33.3%,苜蓿干重增加了21.9%~125.0%,依次表现为有机肥>秸秆>改良剂>脱硫废弃物>对照。各改良措施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主要碳源有2-羟基苯甲酸,α-环糊精,D-木糖,苯基乙胺,糖原等;脱硫废弃物、改良剂、有机肥处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数中细菌的比例,降低了放线菌和真菌的比例;各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多样性与苜蓿株高、产量之间成显著(P<0.01)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盐碱地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可以作为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价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不同苜蓿品种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苜蓿的品质及饲用价值,试验分析了不同施肥(N,P,K)对加拿大苜蓿阿尔冈金、美国苜蓿WL232HQ、敖汉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施肥制度下、不同苜蓿品种之间粗蛋白含量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美国苜蓿WL232HQ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2.20%、加拿大苜蓿阿尔冈金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1.863%,敖汉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0.098%,其对应的施肥方案为尿素60.33kg/hm2、过磷酸钙90.78kg/hm2、硫酸钾132.00kg/hm2,并得知美国苜蓿WL232HQ在同一施肥条件下粗蛋白含量较其他品种高。  相似文献   

17.
磷肥对紫花苜蓿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对苜蓿的种植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磷肥的有效利用是影响苜蓿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系统概述了苜蓿缺磷的主要症状,不同地区施磷量和方法对苜蓿生产力的影响,施磷提升苜蓿生产力的途径,苜蓿的磷素吸收机制以及磷素与其他养分及水分互作对苜蓿生产的影响。建议今后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有效磷含量,测土施肥,综合不同地区的结果建立气候-土壤-施肥模型,并进一步开展磷素促进苜蓿生长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以期为苜蓿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个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连续4年(2015-2018年)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草产量比较,探究苜蓿农艺性状与草产量的关系,筛选出适宜宁夏灌区种植的苜蓿高产品种。结果表明,株高与干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554;分枝数、茎粗、叶片数、节间距、叶宽、鲜干比、叶茎比与干草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0.264、0.284、-0.064、0.344、-0.110和0.153,相关性较低且不显著(P>0.05)。株高可作为苜蓿草产量预测评价指标,国外品种WL354、康赛、标靶、岩石、挑战者、大银河和WL343在4年中干草产量突出,达80 000kg/hm2以上,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20年来宁夏中南部山区农业生产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宁夏中南部山区(以下简称为“宁南山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20年来粮食生产发展进行了回顾,结果表明:宁南山区粮食产量对全区粮食总产的贡献份额呈上升趋势,2017年为40.07%,较1998年提高了11.14个百分点;夏粮种植比重大幅下降,秋粮占比快速提升;小麦、杂粮种植面积大幅压缩,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有较大提升,作物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宁南山区粮食单产增长67.64%,小麦、玉米、马铃薯单产总体均呈上升趋势;除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构成中,油料作物占比大幅缩减(降低46.51个百分点),中药材、蔬菜和瓜果逐渐提升(分别提高12.88、14.25个百分点),青饲料所占比重超过20%;农林牧渔业人口减少,降幅达22.55%,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地膜使用量及覆盖面积快速增长,化肥施用量先增后趋于稳定。总之,宁南山区近20年来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作物类型趋于多样,农业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少稻作烟区烤烟施氮量,明确稻茬烤烟减氮施肥模式的效果,以‘云烟87’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减氮施肥模式与传统施肥模式对烤烟生长、干物质积累和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施肥模式有利于烤烟大田前期生长,可提高烤烟干物质积累总量5.03%,同时促进干物质向烟叶分配,有利于中、下部烟叶发育。减氮施肥模式的中部烟叶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可分别提高5.99%、5.42%、0.14%,中、上部烟叶的烟碱含量可分别降低0.37%、0.09%,下部烟叶的烟碱含量提高0.4%,提高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南方稻作烟区可采用减少基肥氮和增加追肥氮比例、基肥穴施、増施灌蔸肥、分次浇施追肥的减氮施肥模式,以减少氮肥用量,提高烟叶质量,增加烟农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