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系统鉴定、药敏试验和血清型鉴定的基础上,对2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5株标准血清型大肠杆菌进行了质粒DNA分析.结果表明,菌株的质粒获得率为100%,来源相同的菌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来源不同的菌株具有不同的质粒图谱.质粒图谱与血清型及耐药谱之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质粒DN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鉴定、药敏试验和血清型鉴定的基础上,对2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5株标准血清型大肠杆菌进行了质粒DNA分析。结果表明,菌株的质粒获得率100%,来源相同的菌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来源不同的菌株具有不同的质粒图谱。质粒图谱与血清型及耐药谱之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耐药性检测及ERIC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7株黄白痢临床分离大肠杆菌为材料,通过Kirby-Bauer法检测细菌耐药表型并用PCR扩增Ⅰ型整合酶基因,进而对不同耐药谱菌株进行以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基因分型并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6.0聚类.耐药表型检测结果显示:47株大肠杆菌均呈多重耐药,共9种耐药表型;Ⅰ型整合子阳性菌株检出率为95.7%(45/47);ERIC-PCR扩增出现稳定可重复的基因指纹图谱,耐9~13种药物菌株(85.1%,40/47)的ERIC指纹图谱分别显示出2种主要谱型,各代表1个猪场的菌株类型.聚类分析提示,相同耐药谱的来自同一猪场和不同猪场分离株的平均相似率分别为68.7%和53.5%,显著高于47株菌的平均相似率37.3%.说明菌株耐药性可能与特定的ERIC指纹图谱相关,ERIC指纹图谱分析可作为考察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特征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筛选随机引物,应用100条随机引物对山东省临床病例中分离的20株猪链球菌做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型研究。结果有23条引物呈现良好的多态性和稳定性,可产生稳定、复杂的指纹图谱。采用SPSS12.0软件分析了不同菌株间的遗传距离,20株的遗传距离为0.041-0.727,平均距离为0.293,其中第9株和第12株的遗传距离最大,据此绘制出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树状图,20株猪链球菌可被分为四个聚类群。研究结果表叫,RAPD指纹图基因分型法具有分型率高、分辨力强、简捷快速等优点,不需要已知核酸系列,使各类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鉴定的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从山东省诸城地区6个集约化养鸡场的大肠杆菌感染鸡群的死鸡、毛蛋的心血中分离到32株细菌,经形态、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鉴定为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coli)简称大肠杆菌(E.coli)。对其作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全部为致病性大肠杆菌。从而证明从死鸡(毛蛋)心血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将分离到的鸡大肠杆菌的14株优势血清型菌株进行了质粒DNA分析,通过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然后对质粒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用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对质粒进行了酶切分析,结果表明:质粒的得率为100%,来源相同的菌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来源不同的菌株的质粒图谱一般不同。将血清型和质粒图谱比较发现:同一血清型可以有不同的质粒图谱,不同血清型可以有相似的质粒图谱,血清型与质粒图谱没有直接的联系。本试验同一来源菌株的质粒指纹图谱相同、但它们的血清型不一致的现象可作为自然条件下同一质粒在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中扩散转化的一个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南京部分地区分离的110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中肠细胞脱落位点毒力岛(LEE)和强毒力岛(HPI).对LEE毒力岛检测其核心区的ler和eaeA基因,对HPI毒力岛检测其irp2和fyuA基因.同时对LEE和/或HPI阳性大肠杆菌进行了O血清型的鉴定.在分离的110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中,具有LEE和/或HPI毒力岛的菌株33株,占30%(33/110).LEE毒力岛基因检测结果为9.1%(10/110)的菌株ler和eaeA基因的扩增阳性.HPI毒力岛基因检测结果为25.5%(28/110)的菌株irp2和fyuA基因扩增阳性.0.9%(1/110)的菌株irp2阳性.5.5%(6/110)的菌株irp2、fyuA、ler和eaeA基因扩增都为阳性.在33个LEE和/或HPI毒力岛阳性分离株中,O78和O36血清型菌株分别占定型菌株的34.6%(9/26)和27%(7/26).9.1%的犊牛腹泻大肠杆菌携带LEE,25.5%的菌株携带耶尔森菌HPI,O78和O36为牛源携带LEE和/或HPI毒力岛大肠杆菌常见血清型.  相似文献   

7.
从河南省信阳市规模化猪场腹泻仔猪病例中分离到4株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细菌培养特性、细菌形态和生化试验,确定为大肠杆菌.经O血清型鉴定,分离株为O8 、O157 、O117、O38.动物试验结果显示,4个分离菌株对小鼠有较强的致死性,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和丁胺卡那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等药物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鸡源鲍氏志贺菌的进化地位。【方法】选用6条随机引物(P1~P6),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1株鸡源鲍氏志贺菌、2株鸡白痢沙门菌、2株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和2株痢疾志贺菌共7株菌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同时对个别特殊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鸡源鲍氏志贺菌与其他15个相关菌株的进化关系。【结果】6条随机引物中有4条引物(P1,P2,P4和P6)能较好地在志贺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致病性大肠杆菌3种菌中检测到多态性分子标记;这4条有效引物共扩增出了64个DNA片段,其中7个菌株共有的谱带有3条,多态性片段有61条,多态率达95.3%。引物P2可根据扩增图谱将志贺菌和大肠杆菌与沙门菌鉴别出来;用引物P6对上述7株细菌进行扩增,发现同种菌株间谱带特别相似,其中鸡鲍氏志贺菌与人痢疾志贺菌扩增条带的相同率达66.7%,与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扩增条带的相同率达44.4%,而鸡白痢沙门菌与志贺菌的扩增谱带相差甚远,可用于3种细菌的鉴别。对扩增片段进行的测序及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鸡源鲍氏志贺菌与人源志贺菌的进化距离最近。【结论】鸡源鲍氏志贺菌可能是人源志贺菌的一个变异株或新的亚种。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地区56株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菌毛基因的多重PCR检测及质粒DNA指纹图谱分析。多重PCR检测结果证实该方法可用于各大肠杆菌野生菌株的检测,且适用于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病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质粒DNA指纹图谱分析发现这56个菌株质粒的获得率为100%,来源相同的菌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来源不同的菌株的质粒图谱一般不同。所有菌株都含有1条大小相同的质粒带,表明广西流行的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病主要是由携带相同质粒的大肠杆菌引起。试验结果表明,质粒DNA指纹图谱法可作为大肠埃希氏菌分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动物、环境及饲养员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PFGE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养殖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传播机制,探讨人、动物与环境间耐药菌垂直克隆传播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对分离自养殖场动物、环境和饲养员的86株耐药谱相近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进行DNA指纹图谱分型,比较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37株鸡场来源大肠杆菌可分为20种PFGE分型;49株猪场来源大肠杆菌可分为24种PFGE分型;同一动物、环境或饲养员采样点分离菌株PFGE指纹图谱相同者较多;同一养殖场不同动物个体、养殖场环境不同采样点、动物和环境以及饲养员和环境都存在PFGE指纹图谱完全相同菌株;鸡场和猪场都发现有属同一PFGE分型的来自动物、饲养员和环境的菌株;86株菌全部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相同PFGE分型的菌株其耐药谱型不一定相同。【结论】养殖场动物、环境及饲养员之间存在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化反应、溶血试验、致病力试验和PCR方法对分离的新疆5株绵羊致病株李氏杆菌90SB1、90SB2、90SB5、90SS1和125SL进行了种的鉴别测定,并用RAPD技术对这5株李氏杆菌及标准株李氏杆菌进行了初步分型。结果表明,5株绵羊致病株(野毒株)在生化反应、培养特性、溶血性、致病性及溶血素基因特异性等方面表现高度的一致性,属于同一种LM。RAPD实验表明这5株LM指纹图谱相同,属于同一个型。而且其致病性LM与标准LM对照株(从食品中分离到)指纹图谱差异显著,属于不同型。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同工酶和RAPD技术分析辣椒杂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OD同工酶和RAPD技术对辣椒7个亲本和6个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辣椒品系扩增出4~7条POD同工酶带,其中相同酶带在部分材料间表现的强弱有所不同;经聚类分析,可把13个不同辣椒品系分为6个大类。经RAPD扩增,10条引物共扩增出103条带,平均每个引物10.3条;13个不同辣椒品系可分为7个大类,其中有4组与同工酶的分类相同。因此,POD同工酶技术和RAPD技术都可进行辣椒杂种优势的划分且可以互补,但RAPD标记检测的多态性要高于POD同工酶标记。  相似文献   

13.
对206个收集自世界各地的双孢蘑菇栽培茵株的总DNA进行大规模的SRAP、ISSR和RAPD分析.共获得15条SRAP、3条ISSR和2条RAPD特异性标记条带.利用这20个标记条带206个茵株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获得亲缘关系树状图.结果显示在28%的相似值上,206个菌株可以分为高产型和优质型两大类群.其中,优质类群主要包含优质传统菌株(代表菌株8213、8211)和优质杂交菌株(代表茵株为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选育的As2796、As4607)两大类,高产类群也主要包含高产传统茵株(代表菌株01、02)和高产杂交菌株(代表茵株为荷兰选育的U1、U3)两大类.而在100%相似值上,可分为大小72个类群,每群包含菌株数为1-31不等.  相似文献   

14.
鸭跖草叶点霉的致病性与dsRNA及 RAPD类群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和纤维素法对鸭跖草叶点霉Phyllosticta commelimecola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和dsRNA进行测定,分析遗传多样性和dsRNA与菌株的致病力的关系.结果表明菌株间存在明显的培养类型和致病力分化现象,菌株的致病力从南到北逐渐减弱.选择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dsRNA测定和RAPD分析,在所测定的菌株中有10个含有dsRNA,2个不含dsRNA,菌株致病力强弱与dsRNA无相关性.通过RAPD扩增和聚类分析,在类间距离15以下可将12个鸭跖草叶点霉分为5个类群.辽宁省和吉林省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近,黑龙江省的菌株与辽宁、吉林的菌株亲缘关系远,同一RAPD类群中表现出相似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5.
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8个一串红品种(系)DNA的多态性,从20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高的30个引物,扩增出162条DNA谱带中,119条是多态的,多态性占73.5%,通过聚类分析,获得品种(系)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的结果,按照株高可将供试的8个一串红品种(系)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16.
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RAPD标记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和RAPD 2种分子标记方法对来自不同地区的28份烟草赤星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后选用10个ISSR引物和10个RAPD引物,ISSR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12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6.82%,菌株间相似性系数为0.53~0.97;RAPD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70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1.39%,菌株间相似性系数为0.57~0.94;用SPSS17.0软件对2种标记遗传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2种分子标记结果呈显著正相关,表明2种分子标记方法都适合于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ISSR是一种多态性优于RAPD的标记技术。根据2种标记的结果,利用NTSYS软件按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差异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西甘蔗主产区甘蔗鞭黑粉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研究病菌毒力变化及甘蔗病害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广西各甘蔗主要产区采集甘蔗鞭黑粉菌样品,提取其中70份单倍体菌株基因组DNA,使用优化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反应体系和经筛选获得的RAPD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谱带使用NTSYS 2.1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使用筛选出的10个RAPD引物进行扩增,获得77条条带,每个引物扩增得到的条带数为4~11条,大小为150~3000 bp,包含6个多态性位点,群体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79%。70个甘蔗鞭黑粉菌的相似系数为0.96~1.00,在0.96的遗传系数上菌株可分为两大类,其中类群1聚集了来自横县校椅镇的两个菌株,其余68个菌株分布在类群Ⅱ中。【结论】广西甘蔗鞭黑粉菌遗传分化度较低,片段多态性和菌株地理来源、寄主和交配型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选取瓶霉属,外瓶霉属8个种的11个菌株,对其进行RPAD扩增,并用最短距离法和最长距离法两种类间距的计算方法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将11个菌株划分为8个群,分别代表了8个种,其中甄工外瓶霉的2个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大。根据最长距离法还可将11个菌株分成两大类,分别代表了瓶霉属和外瓶霉属,这与传统的形态分类法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RAPD技术是研究瓶霉属,外瓶霉属两属间及属内各菌种间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ISSR、RAPD和SRAP3种分子标记法对16株姬松茸菌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其中8条RAPD、4条ISSR和2对SRAP引物适合姬松茸菌株鉴定分析,3种标记方法均将16个菌株分为3大类群,A0011+1和A0013为1类,A0009单独为1类,其余菌株为1类。3种分子标记法对姬松茸菌株鉴别的结果存在着一定差别。SRAP反应的遗传信息较丰富,比ISSR、RAPD检测到更大的遗传差异;RAPD引物扩增到的多态性条带数较多。  相似文献   

20.
灵芝属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对来自国内外的10个灵芝属代表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成3个组:第1组包括密纹薄芝(1号)、两个灵芝(3号和4号)和两个无柄灵芝菌株(7号和8号);第2组包括灵芝(2号)、近拟鹿角灵芝(5号和6号)和紫芝(10号);第3组是树舌(9号)。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基本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10个菌株聚成8组,这与传统分类学中种的分类几乎一致。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菌株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树舌(9号);其他菌株构成一组。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也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菌株分为7组:其中3号、4号、7号和8号构成一组,其余的同RAPD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发现,在较高的相似性水平(0.840)上,它们的结论是一致的。这表明,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在灵芝种间鉴定时是有效的,甚至RAPD在种内鉴定时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