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对小麦增产的影响,选用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性液剂开展试验,分别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共喷施2次和清水空白对照,共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对小麦生长安全,无药害现象发生,且对促进小麦传粉受精、减轻病虫危害、均衡营养发育等方面有一定作用,对小麦抗倒伏、抵御干热风侵害也有较大作用。喷施芸苔素对增加穗粒数和穗粒重有显著正效应,以抽穗扬花期和灌浆初期喷施2次效果最好,穗粒数较对照区增加4粒,千粒重较对照区增加3.9 g,增产率为21.28%,差异显著。抽穗扬花期喷施处理和灌浆期喷施处理的穗粒数分别较对照区增加3.0、2.2粒,千粒重分别较对照区增加2.1、2.6 g,增产率分别为13.18%、12.63%,与对照区差异显著,但是不同时期各喷施1次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小麦花后喷施阿卡迪安海藻精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花后喷施海藻精2~3次,能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较喷清水增产4.86%~11.93%,喷225g/hm~2以上比磷酸二氢钾增产4%~5%。  相似文献   

3.
以石新828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在小麦齐穗期喷施不同浓度寡聚酸钾泡腾片溶液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溶液,能够提高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利于防治小麦早衰,小麦成熟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其中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大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说明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主要是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穗粒重而使小麦产量提高的。总体来看,在小麦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10 000倍液,对防治小麦早衰和提高产量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喷施喷施宝叶面肥,能明显地改善小麦的农艺性状,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在当地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在小麦灌浆期亩用喷施宝100mL对水30kg叶面喷施2次,与同期喷洒等量清水相比,平均增加小麦的千粒重1.2g,平均增产24.5kg/亩,增产率为6.0%;与空白对照处理相比,增加千粒重1.3g,平均产量增加29.1kg/亩,增产率为7.2%。经方差分析,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农技服务》2016,(7):28-29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后期喷施金太阳水稻(小麦)灌浆营养液可延长水稻叶片功能期,延长灌浆时间,延长生育期;可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可显著增加纯收入,喷施2次的新增纯收入多于喷1次的。  相似文献   

6.
在小麦拔节期(2018年3月21日)和灌浆期(5月5日)喷施不同叶面肥黄腐酸、喷施宝、磷酸二氢钾、抗旱营养保苗剂,以喷清水为对照,研究其对小麦抗逆性、株高和叶面积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叶面肥均能显著提高小麦旗叶的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旗叶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株高与喷清水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叶面积差异均显著;产量显著提高。说明4种叶面肥均可改善小麦的生长状况,增强抗逆性,提高叶面积和产量。其中抗旱营养保苗剂效果最好,平均增产率为9.50%。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19,(9):30-31
为探讨小麦丰产增效施肥途径,以丰德存麦1号为试验品种,设置叶面喷施"田植养482"用量30克/亩、60克/亩、90克/亩、120克/亩3次4个用量水平,考察对小麦农艺性状、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田植养482"能一定程度提高小麦的株高、穗长、小穗数、结实小穗、穗粒数、亩穗数,增强抗逆性,能较大幅度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效益;增产、增值幅度与投产比是120克/亩90克/亩60克/亩30克/亩。认为小麦生产上叶面喷施"田植养482"以每次用量90克/亩~120克/亩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氨基酸和腐殖酸类叶面肥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安排了小麦叶面喷肥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期喷施氨基酸和腐殖酸类叶面肥,对小麦的有效穗和穗粒数影响均不大,但能通过显著提高小麦的千粒重达到显著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于小麦扬花期喷施不同叶面肥对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增产效果:氨基酸和腐殖酸类混合使用氨基酸类单独使用腐殖酸类单独使用清水对照,其中氨基酸和腐殖酸类混合使用产量可达7 472.5 kg/hm~2,比清水对照增产14.1%,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 每穗粒数和粒重是构成禾谷类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穗小、粒少、千粒重低,是南方小麦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探讨这个问题的症结及其控制途径,我们近两年应用光呼吸抑制剂亚硫酸氢钠(N_2HSO_3) 喷施大田小麦植株,试验表明在一定浓度、次数范围内,均有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简述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小麦品种为鄂麦6号.在当涂县农科所小麦丰产田进行.于小麦抽穗后,每隔7天用100ppm、200ppm和300ppm的光呼吸抑制剂亚硫酸氢钠各喷1、2、3次(24小时内遇雨则补喷),药液用量每亩100斤,对照喷清水.用揹式喷雾器进行全株喷施,确保全叶披雾.每一处理面积为0.01亩.  相似文献   

10.
对易普朗稻麦520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低产田的干旱年份,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喷施2次易普朗稻麦520大量元素水溶肥料,每次施用量600 g/hm2,能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具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比空白对照增产6.14%。而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喷1次或2次清水,与空白对照相比有增加千粒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 1 997年秋至 1 998年夏 ,在青岛市城阳区、平度市进行化控多效营养素三种试样对鲁麦 2 1、烟农 1 5小麦生长影响试验 ,结果表明 :营养素A、化控营养素 (Ⅰ )和 (Ⅱ )三试样无论浸种或叶喷 ,均能明显增强小麦抗病抗倒伏能力 ,调控作物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 ,增加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 ,亩增产幅度 1 0 .2~ 2 3.9%。  相似文献   

12.
为探寻不同缓解方式对炔草酯引起的小麦药害的缓解效果,于11月17日对大田小麦喷施炔草酯后,分2个时期(11月27日、次年3月2日)喷施9种缓解剂,于特定时间分别调查小麦的株高、产量等指标;次年(3月3日喷施炔草酯,3月10日喷施各缓解剂)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喷施炔草酯有效成分240 g/hm2后,小麦株高、穗粒数、千粒质量分别比空白对照减少15.99%、25.52%、12.55%,最终小麦减产34.34%,而药害早期喷施丙酰芸苔素内酯处理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较炔草酯对照分别增加了27.28%、13.17%、47.47%(初筛);喷施炔草酯有效成分180 g/hm2后,小麦产量下降22.33%,而药害早期喷施丙酰芸苔素内酯处理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较炔草酯对照提高了5.87%,产量增加了25.13%(验证)。数据表明,药害早期喷施丙酰芸苔素内酯对炔草酯引起的小麦减产可起到相对理想的补救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浓度光合菌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百农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用3种不同浓度的光合菌肥(分别稀释25倍、50倍、100倍)在小麦拔节期进行叶面喷施,以喷等量清水作对照.喷后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测量新生叶面积、新生叶重量、株高、叶绿素含量.在灌浆期测定叶片光合速率.在成熟期调查每667 m2穗数、穗粒数.收获后进行室内考种,测量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基部小穗退化数、千粒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光合菌肥都能明显提高小麦新生叶面积,以稀释100倍、50倍的效果较优,孕穗期新叶面积分别比对照增加17.46%、8.58%;光合菌肥可以增加拔节后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从而提高生物产量,喷施100倍、50倍、25倍光合菌肥,分别比对照增产24.19%,13.93%、6.20%.  相似文献   

14.
初步探讨孕穗前喷施生物微肥对小麦穗粒数和粒质量的调控效应,以期为增加小麦穗粒数、粒质量,提高产量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试验以半冬性品种郑麦379为供试材料,利用赛土丰和赛苗旺复合营养剂于小麦孕穗前分别进行根部和叶面喷施处理,对不同喷施条件下的小花数、小花败育速率、成熟后小麦穗部性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叶面喷施赛苗旺、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可降低小麦败育阶段基部和中部穗位的小花败育速率,并显著提高其部位的小花数,与喷施清水相比,2个处理基部小穗位的小花败育速率分别降低18.9%,20.5%,中部小穗位小花的败育速率分别降低14.7%,23.6%。综合产量各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基部穗位,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和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的粒质量分别较清水对照高7.7%,0.2%,12.2%,穗粒数分别较清水对照多0.1,1.7,1.9个;在中部穗位,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和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的粒质量分别较清水对照高13.5%,-3.6%,14.6%,穗粒数分别较清水对照多0.5,3.55,4.85个。综上说明,在小花发育后期,土壤喷施赛土丰处理主要是通过提高小麦基部、中部穗位的粒质量来提高产量,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主要是通过提高小麦基部、中部穗位的穗粒数来提高产量,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则可通过同时提高小麦籽粒质量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且效果显著。生物微肥营养剂赛土丰和赛苗旺结合施用,在增加小麦穗粒数、提高最终粒质量方面有较大的调控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验证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并为其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安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基础上,用供试肥料100rnl对水30kg,于小麦抽穗期、灌浆喷施,共喷两次,与同期喷施等量清水相比,增加了株高、茎粗、穗长、穗粒数和粒重,平均667m~2增产31kg,增产率为5.74%,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孕穗前期叶面喷施赛苗旺对小麦穗粒数和粒质量的调控效应,以半冬性小麦品种郑麦379为供试材料,在冬小麦孕穗前14 d,以叶面喷清水为对照,研究叶面喷赛苗旺对冬小麦穗粒数和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孕穗前14 d,喷施赛苗旺可抑制冬小麦败育阶段基部和中部穗位的小花败育速率,显著提高该部位的小花数,对顶部穗位小花的败育速率和小花数影响不大。与对照相比,在基部穗位,两试验点喷赛苗旺处理的小花败育速率分别显著降低23.30%、21.96%,小花数分别显著增加1.60、1.31个;在中部穗位,两试验点喷赛苗旺处理的小花败育速率分别降低31.65%、33.72%,小花数分别显著增加3.80、4.07个。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两试验点喷施赛苗旺处理穗数、千粒质量均有所提高,但不显著,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1.85%、13.13%和7.50%、7.08%。综上说明,在冬小麦发育中后期,叶面喷施赛苗旺主要通过提高冬小麦基部和中部穗位的穗粒数来提高产量,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合在上海市崇明区小麦生产中施用且效果较好的叶面肥品种及其适宜喷施时期,进行了瑞丰隆和格喜一号的不同喷施时期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瑞丰隆、格喜一号相较于喷施清水,均对小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以在孕穗期和扬花期各喷施1次对小麦的增产效果为最佳,且两种叶面肥中,以喷施格喜一号的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在产量构成因素方面,相较于喷施清水,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以喷施格喜一号的平均增幅最大,千粒重以喷施瑞丰隆的平均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增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本试验以喷清水为对照(CK),设置单独施用海藻素以及以相同用量的海藻素分别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于水稻拔节孕穗期进行3次叶面喷施,比较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后水稻在产量、分蘖、株高以及地上部干重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海藻素后水稻产量提高9.4%~36.9%,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增加;海藻素与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施用后的效果更好,较单独施用海藻素增产12.9%~25.1%,其中以添加海藻素和复硝酚钠处理增产最为显著,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分蘖数和地上部干物重的增加;海藻素+胺鲜酯处理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海藻素+芸苔素内酯处理可促进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分蘖数和地上部干物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按照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在时间上同步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原则,根据小麦生长需肥的阶段性特点,基于华北平原地区农户小麦生产管理模式,研究了冬小麦春后弱苗在中后期氮肥以及磷钾硼肥综合调控措施下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响应。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其中,主区为习惯追氮(返青期一次性追施氮肥120 kg/hm)2和优化追氮(返青期追施氮肥40 kg/hm2、拔节期追80 kg/hm)2,副区为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5月15日和22日各喷施1次0.1%磷酸二氢钾+1%尿素溶液)、硼肥+尿素+磷酸二氢钾(在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处理的基础上,5月2日扬花期增加了1次喷施硼肥)、清水(在前述喷施叶面肥的时候喷施清水)3个因素,研究了冬小麦中后期不同养分调控处理对春后弱苗冬小麦生长动态、产量和养分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冬小麦春后弱苗,采取春后优化追氮方法能够提高穗粒数,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延长叶片持绿时间,提高小麦籽粒产量4.60%;春后无论是优化追氮还是习惯追氮,在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溶液条件下,扬花期喷施硼肥对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在优化追氮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后期叶面补充氮磷钾肥增产效果不显著,其增产效应可能被追氮后移的增产效应所掩盖。  相似文献   

20.
为了找到适合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26的栽培措施,特设计底施脉素特和返青期喷施多效唑、小麦伴侣两种措施,研究其对新麦26株高、旗叶叶面积、穗长等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论如下:(1)脉素特降低了新麦26的株高,增加了旗叶面积和穗长,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脉素特增加了千粒重和穗粒数,却降低了成穗数,未能提高产量。(2)在新麦26返青期,喷施多效唑显著降低了株高和旗叶面积,显著降低了千粒重和成穗数,却增加了穗粒数和产量;小麦伴侣显著增加了旗叶面积和成穗数,显著降低了千粒重,却降低了株高,增加了穗粒数和产量。(3)多效唑和小麦伴侣都降低了新麦26的株高和千粒重,增加了穗粒数;与多效唑相比,小麦伴侣主要是通过增加成穗数来增加产量的,而多效唑主要是通过增加穗粒数来增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