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7月2~5日,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全体会议暨茶树品种区试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中罔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同举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协办。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顾问黄继仁、白堃元,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陈应志、张定、梁月荣,以及来自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11个茶叶主产省的鉴定委员会委员和全国茶树品种区试点的负责人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栋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词。  相似文献   

2.
, 《中国茶叶》2012,(11):39-39
10月24日~26日,2012年国家茶树品种区试年会暨技术培训会在杭州召开。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茶树品种区试点技术负责人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宣布了新一届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的组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任主任委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区试处副处长孙世贤研究员、江苏省农委张定副巡视员、浙江大学梁月荣教授等3人任副主任委员,其余委员由来自浙江、福建、安徽等各省茶叶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叶》2013,(1):35
我场是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专家指导建成的茶树良种区试点,经不断充实与引进,现拥有适制绿茶、红茶、乌龙茶的国家级、省级无性系良种50多个。母本园品种纯正,所育种苗健壮,是广大茶农、茶场引种建园的首选种苗。今年可供部分适制绿茶的品种种苗:碧香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区茶叶品质优异,名优茶品类繁多,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为了加快大别山区茶树地方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与安庆市农业局等有关单位合作,对大别山腹地岳西县的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仅对岳西县优良类型茶树品种的特点及其利用作一初步分析。一、品种资源调查岳西县是皖西重点产茶县,具有悠久的茶树栽培历史,主产区属《茶经》中所载的“寿州”和“舒州”。  相似文献   

5.
选育茶树红绿兼优品种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茶叶市场需求,茶叶区域分布及优质红茶种适应区域的局限性等方面说明了选育红绿兼优品种的必要性,从优质茶和绿茶的品质成分标准,茶树春、夏季新梢内含品质成分的差异及红绿兼优品种选育成果说明了选育茶树红绿兼优品种的可能性,并从选育角度谈了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茶叶通讯》2008,35(4)
我场是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专家指导建成的茶树良种区试点,经不断充实与引进,现已/拥有适制绿茶、红茶、乌龙茶的国家级、省级无性系良种50多个,母本园品种纯正。所育种苗健壮,是广大茶农、茶场引种建园的首选种苗。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采用人工杂交和系统选种法,从2000年至今已育成获国家林业局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品种2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或同行专家鉴定的新品种8个;“国家级茶树品种云抗10号繁育及推广”与“高香、优质、丰产、名优绿茶杂交新品种——佛香1号选育研究”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获云南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类三等奖。  相似文献   

8.
茶树品种对改进茶叶质量、提高茶叶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茶叶生产者无不把选用良种作为提高种茶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措施,茶叶科学工作者更是把选育符合生产需要的优良品种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早在建所之初,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就开始了茶树新品种选育的研究工作,30多年来采用“单株选拔—无性繁殖”的方法,选育出了一批优良的品种、品系,有些品种、品系已通过了国家或省级审定,最近,从鸠坑种中选育出的早生、高产、优质的绿茶品种碧峰,从平阳云大中选育出的早生、高产的红、绿茶兼优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叶》2003,25(5):4-5
8月13~15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浙江杭州召开了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成立暨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会议,由12个茶叶主产省(市、区)农业厅及有关科研、教学、推广部门推荐的鉴定委员会委员人选和承担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试的区试点负责人3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成立了第一届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章程》和《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和品种鉴定管理办法》,制订了《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试实施方案》,并落实了各区试点的任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区试等方面采访…  相似文献   

10.
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湖北区试点总结报告闵彩云,贾尚智(湖北省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昌·430209)湖北省果茶研究所于1987~1988年分别承担了湖南、浙江、河南及本省部分茶树良种区试任务。本试点位于长江中游,东经114°07′,北纬30°18′,海...  相似文献   

11.
正据ITC(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统计,2009年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七大茶叶生产国和第六大茶叶出口国。印度尼西亚茶树育种的进展集中于传统育种,主要方法是自然选种和杂交育种,印度尼西亚茶叶和金鸡纳研究所已培育出GMB系列11个优良的无性系国家品种,收集保存了约600份茶树资源。现将印度尼西亚茶产业概况、主要茶树品种、育  相似文献   

12.
茶树品种营养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量营养元素,多为酶或辅酶的组成成分,它们的作用机制有很强的专一性,因而不仅深刻影响着茶树体内的物质代谢和生命活动,并且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也有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茶叶微量元素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多限于测定方法和各类成品茶含量的研究,在茶树品种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是“优良茶树品种品质鉴定指标研究”课题的一部分,重点探讨茶树新梢中铁、锰、铜、锌、硼、钼、镁、铝这些营养元素的含量幅度和在茶树品种间的差异程度及与茶叶内含化学品质成分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茶树新品种中茶102在信阳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是育种过程的一项重要程序,其目的是研究品种的适应性,明确品种适宜的推广范围,为茶树品种审定和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于1997~2001年进行,河南省信阳市茶叶试验站作为全国6个区试点之一,承担了江北茶区的试验工作,鉴定各参试品种在长江以北地区的适应性、制茶品质、鲜叶产量、成活率等植物学性状和主要经济性状的表现.中茶10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种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的茶树新品种,本文主要报告它在信阳地区的区域适应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世界绿茶主产国之一,国内99%以上茶园均产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基本从国外进口,著名茶区静冈县茶叶产早约占全国的42%,目前,农林水产省登录的茶树品种有54个,无性系良种普及率已达92.1%。  相似文献   

15.
三明市地处闽西北内陆山区,市辖十二个县(市、区)。1997年全市茶园1218万hm2,产茶112万t,茶叶总产值1亿元,其中名优茶1000t,产值3000万元。1 茶树良种布局现状11 茶树良种多,覆盖率高 我市现有茶树良种30余个,其中包括了本省选育的15个国家级良种和9个省级良种,还少量引种了龙井43、浙农品系、碧云、白叶水仙、云大等国家级或省级的省外良种,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5%,其中无性系良种约86%。12 品种搭配基本合理 按茶树品种的适制性来分,全市适制绿茶品种有6733hm2,绿、乌龙茶兼制品种3066hm2,适制乌龙茶类2333hm2,三者比例为55∶…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各产茶国茶树品种的概况,分别就以下4个方面对茶树品种的利用进行了综述:1.传统茶叶生产:2.茶树品种再创新:3.遗传研究;4.新用途的发掘。  相似文献   

17.
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于9月21日至28日在福州召开,出席代表33人。他们来自全国十四个产茶省(区)的茶叶研究所(站)、有关农业高等院校、国营茶埸和茶叶生产领导部门等单位。会议在福建省委、省人委的领导和关怀下,自始至终以毛泽东思想挂帅,贯彻了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根本方针,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围绕当前茶叶生产上迫切需要良种和种苗问题,发扬学术民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收到论文和技术经验总结43篇,内容包括茶树品种资源现状、茶树品种资源调查、整  相似文献   

18.
第二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总结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广东区试点,在农业部,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中农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农业厅,广东农科院等上级部门领导下,以及本区试点单位领导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五年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一、试验基本情况 1、参试品种(11个):长叶白毫、云抗43(云南省茶科所提供);浙农21(浙江农大提供);黔湄809(贵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历史悠久,茶园辽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由于茶叶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演变,创制了众多的茶类,如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等。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类茶叶的品质,要求各种茶类要有相应的茶树品种,即不同品种适制不  相似文献   

20.
福建是我国的产茶大省,无性系茶树品种和茶类花色品种数量均称冠全国,素有“茶树良种王国”之称。众多的茶树品种一方面可丰富生产用种,另一方面也给茶叶生产中的品种选择带来了困惑,尤其是那些亲本来源相似或生育期相近的众多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