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研究了3种化感物质香草酸、香豆酸和丁香酸对萝卜和莴笋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草酸和香豆酸各浓度处理对萝卜种子发芽率均无影响,而丁香酸在10-4 mol/L显著降低了萝卜种子发芽率,香草酸和丁香酸均在浓度达到10-4mol/L时显著抑制莴笋种子的发芽;而香豆酸在10-5 mol/L时显著降低莴笋种子发芽率;3种化感物质对萝卜和莴笋幼苗生长的影响均呈现出随着浓度的升高,其受抑程度增强的趋势;在相同浓度下,3种化感物质对萝卜的抑制效果表现为丁香酸>香豆酸>香草酸,而对莴笋的抑制效果则表现为香豆酸>丁香酸>香草酸.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3种化感物质(香豆酸、丁香酸和苯甲酸)对白菜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酸和苯甲酸各处理浓度对白菜种子发芽率均无影响;而香豆酸在10-5mol/L显著抑制了白菜种子发芽率;3种化感物质对白菜幼苗生长的影响均呈现出随着浓度的升高,其受抑程度增强的趋势,在相同浓度下,3种化感物质的抑制效果表现为香豆酸>丁香酸>苯甲酸。  相似文献   

3.
【目的】酚类物质由于本身的涩味而影响果实的鲜食品质,探究不同品种(系)橄榄果实中多酚及与酚类代谢相关酶的变化规律,以期探究影响果实鲜食的酚类物质及关键酶。【方法】选用涩味明显的普通橄榄‘檀头23’及适宜鲜食的实生变异株系——涩味较淡、回甘明显的清橄榄‘马坑22’为试验材料,研究其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动态变化和苯丙烷类3个代谢相关酶(PAL、C4H、4CL)和多酚分解相关酶(PPO、POD)的活性变化。【结果】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马坑22’总酚、鞣花酸、没食子酸甲酯与金丝桃苷的含量显著低于‘檀头23’(p 0.05),且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马坑22’酚类物质合成酶(C4H、4CL)活性显著低于‘檀头23’,酚类物质分解酶PPO的活性在成熟后期出现活性高峰且显著高于‘檀头23’,使得两个品种(系)中酚类物质含量出现明显差异。【结论】总酚及多酚组分间的含量差异导致普通橄榄和清橄榄苦涩味不同,其中鞣花酸、没食子酸甲酯与金丝桃苷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鲜食橄榄口感风味不同的重要影响因子;PPO、C4H、4CL活性的协调差异调控与橄榄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4年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花前10d在1m~2架面分别保留9、12、15、18个新梢,研究花前不同新梢保留量对葡萄以及对应葡萄酒理化指标和酚类物质的影响,以探讨花前1m~2架面不同新梢留梢量对"赤霞珠"葡萄与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花前新梢保留量的递增,葡萄中可溶性固形物和pH呈现下降趋势,总酸含量呈现显著升高趋势;花前1m~2架面保留9个新梢的葡萄中固酸比最高(6.13),固酸比最低的为花前1m~2架面保留18个新梢(3.59);与之对应的葡萄酒中总酸含量和pH变化趋势与葡萄中一致。对于葡萄与葡萄酒中的酚类物质而言,花前1m~2架面保留12个新梢能够使葡萄果皮和葡萄籽中的酚类物质(单宁、总酚)得到更好的积累,从而使对应的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单宁、总酚、总花色苷)含量最高;而花前1m~2架面保留9个新梢的葡萄与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在4个处理中均为最低,即花前1m~2架面保留9个新梢不利于单宁、总酚等酚类物质的积累,原因可能是因为葡萄果实暴露阳光过多会加速糖的积累,加速果实成熟,却不利于酚类物质的积累;试验表明,"赤霞珠"葡萄在花前1m~2架面保留12个新梢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品质,进而使葡萄酒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5.
以‘南果梨’果实为试材,于采收后采用50 mg/L二氢茉莉酸丙脂(PDJ)室温下浸泡2 h处理,于光照培养箱中模拟人工气候条件下后熟,分析外源PDJ处理对‘南果梨’果实后熟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及相关品质指标的影响,为果实功能性酚类物质的代谢调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PDJ处理可以显著延缓‘南果梨’果实成熟进程,并有效提升果实酚类代谢水平,对果皮中黄酮醇含量及果肉中黄烷醇、熊果苷含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果实的保健功能性,说明PDJ可以通过促进‘南果梨’果实酚类物质的合成来提高果实营养价值;PDJ处理对‘南果梨’果实采后着色有一定促进作用,提高果实硬度,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可滴定酸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北玫’葡萄为试材,采用HPLC法测定葡萄果实中单体酚类物质的含量,研究了成熟期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对果实品质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酿酒葡萄品质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降低土壤含水量处理可以提高果实中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50%~60%相对土壤含水量处理极显著提高了采收期果实中甲基花青素、花翠素葡萄糖苷的含量,显著提高了二甲花翠素的含量;总花色苷和单宁含量极显著高于CK,总酚含量也显著高于CK。对采收期果实中酚类物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50%~60%相对土壤含水量处理综合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PcMPK3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方法】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从甜樱桃矮化砧木Gisela 6中克隆PcMPK3基因的启动子序列PcMPK3pro。利用Neural Network Promotor Prediction、softberry、PLACE和PlantCARE网站在线预测PcMPK3基因的基础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和顺式作用元件。将PcMPK3pro定向替换植物表达载体pBI121-SN1的CaMV35S组成型启动子,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BI-PcMPK3pro:GUS,瞬时转化烟草叶片。【结果】结果表明,PcMPK3pro含有启动子核心元件TATA-box和CAAT-box等多种响应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受病原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Pst DC3000)侵染,PcMPK3pro能驱动GUS报告基因表达且GUS酶活性显著提高。【结论】推测PcMPK3基因参与植物响应病原菌感染的胁迫过程。  相似文献   

8.
丹霞苹果树体器官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先锋  张玉龙  刘和 《果树学报》2004,21(6):606-608
对丹霞苹果树体中不同部位的酚类物质含量在年周期内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丹霞苹果树的根、枝、叶和芽中均有酚类物质的存在,平均含量(以干重计)范围为25.8~84.5mg/g;酚类物质在丹霞苹果树体中的分布随器官组织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粗根韧皮部和细根中酚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组织中的含量;粗根木质部和1年生枝木质部中酚类物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器官组织中的含量;粗根韧皮部、细根、1年生枝韧皮部、叶芽和花芽中酚类物质含量均于休眠期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9.
黄艳  王铤  刘磊  梁东  王进  吕秀兰  黄科文 《中国果树》2023,(12):53-58+65+172
以4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于盛花后50 d开始套白纸袋、绿纸袋、三色纸袋和透明微孔塑料袋,以不套袋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果袋对阳光玫瑰葡萄果锈形成及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可以降低阳光玫瑰葡萄的果锈指数,其中套绿纸袋的果锈指数低于5%;果实成熟期不套袋对照果皮的木质素、总酚、总黄酮、黄酮醇、黄烷醇含量以及没食子酸、表儿茶素、绿原酸、丁香酸、咖啡酸、槲皮苷、香豆酸和阿魏酸8种酚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套袋处理,表明套袋均可降低果皮中酚类化合物及酚组分的含量。综合比较发现,套绿纸袋可显著降低果皮中木质素、酚类化合物及酚组分的含量,减少果锈形成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以"北红"葡萄为试材,研究葡萄浆果成熟度(9月25日和10月10日)和浸渍时间(3d和6d)对葡萄酒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贺兰山东麓"北红"葡萄的采收期,显著提高了葡萄中可溶性总糖含量,花色苷和其它酚类物质含量也明显提高,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延长浸渍时间显著提高了葡萄酒的干浸出物含量,明显的提高了葡萄酒中总色素和酚类物质含量;因此,在贺兰山东麓,可通过适当延迟采收和延长浸渍时间来提高"北红"葡萄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农杆菌介导霞多丽葡萄胚性细胞系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建立葡萄(Vitis vinifera)遗传转化技术体系,以霞多丽葡萄(Chardonnay)胚性细胞系为靶组织,采用GUS检测法,对影响农杆菌介导葡萄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时间长短对转化效率有较大影响,在所试的0.5、1、5、10 min 4种不同时间的超声波处理中,以5 min时转化效率较好,平均达到9.11个蓝色斑点;AS浓度对转化效率有明显差异,当浓度为50μmol/L时,平均蓝色斑点数为8.89个,100μmol/L时,达到12.44个;DTT质量浓度对转化效率也有较大影响,在所试的3种质量浓度(1,2,3 mg/L)中,以3 mg/L为最佳,有16.67个蓝色斑点。通过GUS瞬时表达检测,确立了农杆菌介导葡萄胚性细胞系遗传转化的几个最适影响因素,从而为葡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农杆菌介导石斛兰遗传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石斛兰类原球茎(PLBs),研究了石斛兰对潮霉素的敏感性,并通过gus瞬时表达率比较不同类型农杆菌、侵染液浓度及乙酰丁香酮(AS) 等对石斛兰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带有pCAMBIA1301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HA105(简称为E1301)比带有相同表达载体的LBA4404(简称L1301)对石斛兰的转化效率更高,前者约为后者的6倍;较高浓度的侵染液转化效率更高(OD600为1.0或1.2时的转化效率约为OD600为0.6或0.8时的2倍);在农杆菌生长至OD600值为0.8时,添加AS可提高转化效率;而当OD600为0.6、1.0和1.2时,添加AS反而不同程度地降低转化效率;在各种处理中,OD600为1.0时不添加AS的转化效率最高,达44.4%。经过5~6个月选择培养,抗性小苗经GUS染色、PCR 和 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为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3.
以‘魏可’葡萄离体叶片为外植体,利用植物表达载体上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nptⅡ)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pCAMBIA2301)对影响‘魏可’葡萄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农杆菌介导‘魏可’葡萄遗传转化体系为农杆菌侵染4 min,共培养3 d,卡那霉素质量浓度5 mg·L-1,羧苄青霉素质量浓度200 mg·L-1。采用此体系对‘魏可’葡萄进行转化,共获得9株抗性苗。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PCR扩增的方法检测,结果表明,有4株通过了PCR检测,1株通过了RT-PCR检测,初步证明nptⅡ基因已经整合进入‘魏可’葡萄基因组中。将PCR产物回收,经测序验证nptⅡ基因完全整合进入‘魏可’葡萄基因组中。对CK及经PCR检测呈阳性的株系进行卡那霉素抗性鉴定,发现PCR呈阳性的株系均比CK抗Kan的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辅助发根农杆菌对黄瓜遗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由于超声波处理可增加农杆菌与外植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提高农杆菌对外植体的转化频率。本试验用野生型发根农杆菌A4 菌株感染黄瓜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 建立了黄瓜的发根遗传体系。并对超声波处理时间、外植体放置方向、预培养时间、外植体类型、乙酰丁香酮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5.
根癌农杆菌介导蓝猪耳转化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蓝猪耳转化效果各种因素的研究, 建立了蓝猪耳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农杆菌侵染叶片外植体效率最高; 外植体预培养不利于农杆菌的侵染; 乙酰丁香酮能大大提高根癌农杆菌转化蓝猪耳的效率。另外, 菌液浓度、侵染和共培养的时间及再生的途径等均对转化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叶片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后, 经过抗性芽的诱导、根的再生, 70 d左右就可以获得抗性苗。抗性植株经GUS染色、PCR分析和Southern blot检测, 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蓝猪耳基因组中, 转化频率为7%~8%。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优化辣椒的遗传转化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中椒5 号’甜椒和‘湘研10 号’辣椒子叶外植体为试料, 绿色荧光蛋白GFP 基因为报告基因, 通过观察检测愈伤组织的荧光表达与特异PCR 扩增鉴定, 分析了工程菌液pH 值、共培养基中乙酰丁香酮(AS) 的浓度、共培养时的温度与共培养时间对农杆菌转化辣椒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pH5.2、共培养基中加入AS 200 μmol·L - 1 、23 ℃黑暗条件下, 农杆菌与辣椒子叶共培养5 d , 有利于辣椒子叶的遗传转化,‘中椒5 号’、‘湘研10 号’愈伤组织荧光表达率均达到了40 %。  相似文献   

17.
以环渤海湾地区主栽葡萄品种"玫瑰香"为试材,采用常规理化指标测定方法及比色法,研究了天津市滨海新区茶淀镇、河北省昌黎县十里铺乡和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地区"玫瑰香"葡萄的果实品质及酚类物质的差异性,以期为"玫瑰香"葡萄的高效种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天津地区"玫瑰香"葡萄中可溶性固形物(18.80%)和总糖(16.92 g·(100g)^-1)含量较高;河北地区可滴定酸(0.43 g·(100g)^-1)和维生素C(2.69 mg·(100g)^-1)含量比其他两地高,糖酸比为36.15;山东地区"玫瑰香"葡萄的整体品质欠佳。"玫瑰香"葡萄不同部位中酚类物质含量呈现葡萄籽>葡萄皮>葡萄果肉。天津地区葡萄籽中总原花青素和总多酚含量高于河北和山东地区,山东地区葡萄籽中总黄酮含量相比其他两地较高。天津地区"玫瑰香"葡萄相比河北和山东地区品质较好,酚类物质相对丰富,山东地区果实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18.
提高农杆菌介导番茄遗传转化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对番茄进行遗传转化,比较了不同的农杆菌种类、农杆菌侵染时间、外植体种类及番茄品种对农杆菌侵染效率的影响.转化后得到的再生植株,利用PCR、Southern杂交检测GUS基因是否整和进入基因组.结果表明:农杆菌介导法成功介导了GUS基因导入番茄.农杆菌EHA105侵染番茄的效率明显高于LBA4404,侵染时间3 min较好.子叶外植体的转化明显优于下胚轴,黄色串珠樱桃番茄的遗传转化效率高于中蔬5号;优化的转化条件可以使番茄获得较高的遗传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9.
甜蛋白基因MBLII 对莴苣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敬梅  陈大明  陈杭 《园艺学报》2001,28(3):246-250
 以4 日龄莴苣(Lactua sativa L.) 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成功地进行了马槟榔甜蛋白基因MBLII 对莴苣的遗传转化。抗生素浓度和子叶外植体与农杆菌的共培养时间是影响转化的重要因素。附加卡那霉素( Kan) 50 mg/ L 的诱芽培养基MS I(MS+ NAA 0. 1 mg/ L+ 6􀀁BA 0. 1 mg/ L+ 羧卞青霉素500 mg/ L) 最适于侵染后子叶外植体的诱芽培养。在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0~ 7 d 的范围内, 以共培养3 d 最佳( 生芽率58. 3%, 白化率29%) 。1~ 2 cm 再生芽移入诱根培养基MS II (MS+ NAA 0. 05 mg/ L+ Kan 50 mg/ L+ 羧苄青霉素300 mg/ L) 中, 诱根率可达100%。获得的抗性植株经组织化学及PCR 特异扩增鉴定和统计, 7. 6%阳性。Southern blot 结果证明MBL II 基因已整合到莴苣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0.
以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无菌小鳞片为试材,通过切片处理、优化农杆菌侵染浓度与时间以及重悬液和共培养基成分,构建农杆菌介导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MS + 1.5 mg ? L-1 6-BA + 0.5 mg ? L-1 NAA + 30 g ? L-1蔗糖是切片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添加100 mg ? L-1抗坏血酸能有效抑制褐化并促进不定芽增殖。MS + 2.0 mg ? L-1 NAA + 30 g ? L-1蔗糖是生根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发现,培养基中添加Kan 100 mg ? L-1或Hyg 75 mg ? L-1 结合Cef 400 mg ? L-1适宜抗性筛选。GUS染色分析表明,以去除大量元素的改良MS + 100 μmol ? L-1 AS和去除大量元素的改良MS + 1.0 mg ? L-1 6-BA + 1.0 mg ? L-1 NAA + 100 μmol ? L-1 AS为重悬液和共培养基,将切片在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为0.4,侵染15 min,获得81.72% 瞬时转化率和25.2% 稳定遗传转化率。将岷江百合LrCCoAOMT转化卷丹,分子检测和GUS染色分析表明已获得转基因阳性株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