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湖南特殊的环境条件与栽培技术体系下,采用二次回归组合设计的最优混合设计(311设计)方案,探讨了栽培因子对棉株不同坐果点蕾花铃的影响。结果表明,伏前桃在总铃数中所占的比例随播期推迟而减少,随密度增大而略有增加,施氮量过多或过少均减少伏前桃的比例;秋桃的比例随播期推迟而增加,随密度增大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伏桃在总铃数中的比例最高,各个处理平均达到62%左右。根据三桃的总数与比例得出,处理3为最好的栽培模式,即播期为4月9日,密度为19 755株/hm^2,施氮量为337.5kg/hm^2。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确保小麦产量提高,通过播期的调整实现氮肥的低投入,并揭示播期与施氮量互作对小麦产量的作用规律和机理,制定适宜该区域小麦高产与低氮肥投入的适宜播期。[方法]2014-2015年,在德州市农科院试验田,以济麦19为供试材料,开展了播期与施氮量互作对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工作。[结果]小麦的产量及其农艺性状因播期和施氮量互作组合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供氮水平相同条件下,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在播期相同条件下,小麦产量随施氮量的不同差别较大,表现为早播低氮处理显著高于高氮处理,而晚播时显著低于高氮处理,中播不同氮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通径及相关分析表明,播期与施氮量互作条件下公顷穗数的增加是减少氮肥投入实现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对于穂长、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是伴随公顷穗数的增加而表现出的相应变化,在小麦产量提高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播期和施氮量互作通过改善公顷穗数而实现小麦高产,以N_1_1处理的效果最佳(即:播期10月5日+施氮量103.5kg·hm~(-2)组合),既实现了氮肥的低投入,又提高了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3.
栽培因子对抗虫杂交棉棉铃形成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探索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途径,采用多因子最优混合设计(311设计)研究了播期、栽培密度和施氮量对抗虫杂交棉农杂62棉铃形成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棉铃时间分布影响最大.随播期推迟.成铃高峰推迟.秋桃比例增加.而伏桃和伏前桃比例减小;施氮量影响次之,施N量增加,秋桃比例增加;密度影响最小.试验因子对棉铃空间分布均有较大影响,播期推迟,棉株下部内围铃比例增加.上部及叶枝铃比例减小;施N量增加.上部及外围铃比例增加,中下部铃比例减小;密度增加.叶枝铃及外围铃比例显著减小.各试验因子对棉铃形成时空分布的影响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4.
两优培九播栽期、密度、施氮量三因素的试验表明,播栽期对产量有显著影响;最佳处理组合为5月3日播种,密度19.5万~27.0万穴/hm^2,施氮量270kg/hm^2。其穗粒结构为有效穗273.0万/hm^2,穗总粒数192.4粒,结实率87.7%,千粒重25.4g。提高分蘖成穗率和有效穗的结实率是实现超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特早熟晚粳秀水417作连晚种植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播栽期(X1),播种量(X2),基本苗(X3),氮化肥量(X4)和施氮比例(X5)因子对产量及其主要性状的作用效应,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播栽期显著影响齐穗期、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播种量对齐穗期、每穗总粒数和产量的效应显著;基本苗与单株分蘖、产量等8个目标性状均呈显著效应;纯氮量与齐穗期等6个性状效应显著;施氮比例主要影响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全因子模拟优化组合筛选单产≥6375kg/hm2的优化方案:播栽期07-12-14/08-1-3;播种量1158.4-1717.5kg/hm2;基本苗199.9万-208.5万/hm2;施纯氮123.0-130.2kg/hm2;氮化肥施用比例为基肥36.7%-38.3%,苗肥49.4%-50.6%,穗肥13.9%-11.1%。[结论]随播栽期延迟,要求秧田播种量减少,基本苗增加,纯氮量稳定,施氮比中基苗肥比例增加、穗肥比例减少。方案经生产验证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胡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胡麻干物质积累随施氮量增加进程加快。苗期至盛花期、青果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速率分别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降低,不同施氮处理最高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出现在盛花期。胡麻完成干物质积累的时间随施氮量增加而提前,中氮水平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施氮对长生育期胡麻品种干物质分配无明显影响,对短生育期胡麻品种影响较大。合理施氮可有效提高胡麻单株有效果数和千粒质量,单位面积产量与单株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氮肥农学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试验区最优施氮量分别为90.00,36.80kg·hm-2,比传统不施氮肥分别增产30.84%,16.84%。  相似文献   

7.
两优培九播栽期、密度、施氮量三因素的试验表明 ,播栽期对产量有显著影响 ;最佳处理组合为 5月 3日播种 ,密度 19.5万~ 2 7.0万穴 /hm2 ,施氮量 2 70kg/hm2 。其穗粒结构为有效穗 2 73.0万 /hm2 ,穗总粒数 192 .4粒 ,结实率 87.7% ,千粒重 2 5 .4g。提高分蘖成穗率和有效穗的结实率是实现超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施氮量、播期和密度对扬麦16产量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播期、密度、施氮量与播期互作、密度与播期互作均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11月3日播种、150万/hm2密度、240 kg/hm2施氮量,最有利于实现扬麦16高产.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吸磷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亩施一定氮量范围内,植株含磷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过量施氮时,开花期以前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成熟期延迟;亩施氮量超过15公斤后,植株累计吸磷量和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生产百公斤籽粒产量,植株的吸磷量以亩施15公斤氮素为最低;高产冬小麦的经济施氮量为15公斤/亩。  相似文献   

10.
对杂交油菜陕油10号的播期、施氮量、密度进行栽培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施氮量、密度及施氮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均对其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在我地陕油10号高产栽培适宜播期为9月10—17日,施氮量为300千克/公顷,密度为12—15万株/公顷,最高组合产量为3244.95千克/公顷。  相似文献   

11.
以弱筋小麦扬麦20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对其产量、品质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施氮量和密度都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穗数和千粒质量是扬麦20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品质性状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主要受播期和施氮量影响,随着施氮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降低。本试验中扬麦20在播期11月4日,密度每1 hm~22.25×10~6,施氮量180 kg/hm~2处理下,产量和弱筋品质最为协调,氮肥农学利用率可达12.92 kg/kg。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水稻新品种泸两优晶灵在稻麦茬机插秧种植方式下的高产潜力,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播种时间,设3个处理,播期分别为4月3日、4月10日、4月17日。裂区为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8、11、14kg/667m2。再裂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1.11、1.39、1.58×104/667m2(移栽规格分别为30cm×20cm、30cm×16cm、30cm×14cm),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泸两优晶灵产量。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播期4月10日最高;随施氮量增加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施氮量为11kg/667m2时产量最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有效穗和结实率是影响泸两优晶灵产量的主要因素。麦茬稻机插秧迟栽条件下,泸两优晶灵最适秧龄为45d左右,施氮量10~11kg/667m2,移栽规格以30cm×16cm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措施对长农粳1号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常规晚稻长农粳1号的播期、基本苗、施氮量和水分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探讨不同栽培因素组合对常规晚稻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水稻全生育期影响显著,而基本苗、施氮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在试验水平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其生育期逐渐缩短,施氮量、水分和基本苗对生育期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播期和施氮量对参试水稻的产量影响显著,基本苗和水分的影响则较小。长农粳1号在A_2(播期5月16日)B_2(每公顷基本苗60.0万株)C_3[施氮量360 kg/hm~2]D_1(水层0 cm)最佳组合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旱作区玉米施肥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缓释氮肥和常规氮肥不同用量和施用时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施N 75~225 kg/hm2时,同一施氮水平下,缓释氮一次性基施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氮肥2次施肥,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呈先增后减趋势。在300 kg/hm2高施氮量下,常规施肥大喇叭口期追施具有明显的优势,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19.0%,缓释氮处理玉米产量有所下降。综合考虑,缓释氮一次性基施省工省时,符合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5.
进行杂交抗虫棉全棉5号的播期、施氮量、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施氮量、密度及施氮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棉花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全棉5号在全椒地区适宜播期为4月11—15日,施氮量为330 kg/hm2,密度为2.4万株/hm2,最高组合产量为4 519.4 kg/hm2。  相似文献   

16.
播期和施氮量组合对水稻南粳9108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播期和施氮量组合对优质水稻品种南粳9108产量构成因素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设3个播期[5月23日(B1)、6月2日(B2)、6月12日(B3)]和4个施氮量[折纯,以N计,0(N0)、180 kg·hm-2(N1)、270 kg·hm-2(N2)、360 kg·hm-2(N3)]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的千粒重和产量随着播期推迟逐渐增加,穗数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上升。不同播期下,籽粒的氮素分配比率均在N1处理下最大。随着播期推迟,水稻的氮素偏生产力、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相应增加,氮素农学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先降后升。在同一播期下,水稻的氮素偏生产力、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随着施氮量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总的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播期推迟、适量氮肥更利于获得高产。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B2N2或B3N2处理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早熟晚粳武运粳30号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机插秧和机直播2种播栽方式下的早熟晚粳武运粳30号进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武运粳30号单位面积穗数明显增加、每穗颖花数先增加后减少、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抽穗前和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抽穗后氮素累积量和抽穗后氮素累积比例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施氮量对武运粳30号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机插秧和机直播处理间表现趋势基本相同。武运粳30号机插秧和机直播处理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的产量水平最高,根据氮肥效应方程计算得出的氮肥适宜用量分别为290和283.3 kg·hm-2。建议在大田生产中施氮量控制在270~290 kg·hm-2。  相似文献   

18.
夏季降水是造成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区旱地土壤硝态氮淋溶的主要原因.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收获后,不施肥种植夏玉米而利用土壤残留养分阻止硝态氮淋溶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播前施氮量增加,夏玉米收获期生物量和子粒产量增加,但磷肥用量增加对其影响不明显.小麦播前施氮量增加,夏玉米氮磷钾累积增加,施磷量增加,氮钾素累积降低,磷素累积无显著变化.土壤剖面含水量随小麦播前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不同施磷量土壤剖面水分累积量的差异显著减少.不施肥种植夏玉米可以有效阻止和减少土壤剖面硝态氮淋溶,但在小麦播前施氮240和320 kg·hm-2时仍有较明显淋溶,其累积峰逐渐向深层土壤转移,造成氮素损失.施磷时,土壤剖面0~220 cm硝态氮累积量下降,220 cm以下土层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晚播小麦的施肥技术,以扬麦23为材料,设置2个施氮水平(210、270 kg/hm2)和2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分别为7:1:2和5:1:4),研究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稻茬晚播小麦产量、群体特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小麦越冬期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较适播麦下降;开花期剑叶叶绿素含量高于适播,剑叶净光合速率低于适播.晚播较适期播种减产显著,减产幅度为7.29%~15.72%.晚播条件下增加施氮量,剑叶叶绿素含量表现增加;氮肥后移,低施氮量下各时期及高施氮量下花后14 d剑叶叶绿素含量均提高;花后14 d各处理间净光合速率差异明显,施氮量减少、氮肥后移,均导致净光合速率增加.增加施氮量能提高穗数、穗粒数;施氮量对千粒质量影响无明显的趋势.相同施氮量下,增加基肥有利于提高成穗数;提高追肥比例有利于每穗结实粒数的增加.270 kg/hm2施氮量、5:1:4运筹适播产量最高,晚播减产幅度最大.210 kg/hm2施氮量、5:1:4运筹适播产量较高,晚播产量最高.综合考虑,采用施氮量210 kg/hm2、氮肥运筹为5:1:4的施肥模式在适播、晚播条件下均能使扬麦23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基施氮量对旱作区春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半干旱区研究了基施氮肥量对春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氮肥后,春油菜物候期及生育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出现推迟的趋势。苗期至现蕾期,干物质累积量缓慢,施氮量影响不大。抽薹期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较快,低施氮量(90~210 kg/hm~2)范围内油菜全株干物质重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而高施氮量(240~270 kg/hm~2)下油菜全株干物质重量随一次性施氮量增加而减小。株高、分枝部位、分枝数均随基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全株有效结角数、角粒数、角果长度、千粒重、单株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基施氮量210 kg/hm~2时各经济性状指标表现最好,产量最高,达2 013.43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