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了吡虫啉对小十三星瓢虫幼虫-枸杞蚜虫的综合作用研究,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吡虫啉对枸杞蚜虫药后1 d的各致死浓度:LC50~LC99为3.0255~17.5711μg/mL,药后5 d的LC50~LC99为0.6551~3.8036μg/mL;对小十三星瓢虫幼虫药后1 d的各致死浓度:LC50~LC99为1.8655~21.9584μg/mL,药后4 d的LC50~LC99为0.4811~5.6624μg/mL;致死浓度和致死时间,两者互为函数关系;进一步研究了吡虫啉直接处理后不同时间的小十三星瓢虫幼虫对蚜虫的取食量,高剂量处理的捕食量小于低剂量处理的捕食量,且日捕食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备选基因RNA干扰后的致死效果评价,筛选出高效致死基因。【方法】通过在赤拟谷盗中已的报导和相似性搜索获得马铃薯甲虫致死基因Ldpp1alpha-96aLdRpt3Ldalpha snapLdSrp54kLdRpn6LdRopLdGawkyLdshiLdcactLdinr-a,以及阳性对照基因LdATPaseALdATPaseE,构建dsRNA表达载体,经饲喂马铃薯甲虫二龄幼虫不同浓度的dsRNA,分析对幼虫的20%取食剂量AD20、化蛹中量PD50和幼虫7 d致死中量LD50 ,经分析和评估,筛选出高效致死基因。【结果】12个基因的dsRNA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 AD20 在1.18±0.10(μg / mL)~ 61.07±10.17(μg / mL);PD50 在0.06 ±0.01(μg / mL)~ 31.20 ±1.89(μg / mL);LD50 在1.39±0.13(μg / mL)~ 228.13±6.72(μg / mL)。其中 AD20 最高与最低的基因分别为Ldinr-a、LdRpn6 ;PD50 最高与最低的基因分别为Ldinr-a、LdGawky;LD0 最高与最低的基因分别为Ldinr-a、Ldsrp54k。【结论】12个基因的dsRNA对马铃薯甲虫幼虫均有一定的抑制取食、抑制化蛹及致死活性。其致死活性随浓度增高而增大,表现出剂量依赖效应,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综合比较AD20和LD50,Ldalpha snapLdRpn6LdSrp54kLdRpt3个基因的毒力较ATPaseEATPaseA更强,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提出并推荐AD20和LD50是评价备选基因dsRNA对幼虫致死效果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4种杀虫剂对豆天蛾幼虫的毒力及对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浸渍法使用4种药剂梯度浓度溶液处理豆天蛾3龄幼虫,统计药后12、24、36 h的幼虫死亡率,计算不同药剂不同药后时间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用4种药剂亚致死浓度(LC25)处理幼虫后,测定药后0、12、24、36 h的3种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处理幼虫12 h后,LC50依次为15.83、39.49、2.64、58.64 mg/L;处理幼虫24 h后,LC50依次为3.55、3.46、1.19、33.91 mg/L;处理幼虫36 h后,LC50依次为1.91、1.33、1.25、24.40 mg/L。敌敌畏处理幼虫后12 h的LC50是药后24、36 h的4.46、8.29倍;同样地,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分别为(11.41、29.69)倍、(2.22、2.1...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十一星瓢虫取食氟啶虫酰胺、吡蚜酮、吡虫啉3种农药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棉蚜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合理使用杀虫剂和协同生物防治防控棉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3种不同农药对棉蚜的毒力测定结果,以供试药剂的LC25、LC50为处理浓度,采用浸叶法对棉蚜进行处理后,选取活体棉蚜作为十一星瓢虫的食物,分析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取食3种农药亚致死浓度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取食吡虫啉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幼虫发育历期较对照分别延长3.01和4.57 d;取食吡蚜酮和氟啶虫酰胺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其幼虫发育历期分别较对照延长0.09、0.50 d和1.48、1.64 d。取食吡虫啉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产卵期明显缩短,分别较对照缩短2.56和3.46 d,其单雌产卵量分别较对照下降22.40%、32.45%,孵化率较对照分别下降9.57%、17.02%;十一星瓢虫取食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亚致死剂量处理的棉蚜,其产卵量、卵孵化率等下降不明显。【结论】取食3种杀虫剂不同亚致死浓度处理后的棉蚜(害虫),对十一星瓢虫(天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吡虫啉较其他2种药剂影响更为明显,并且不同杀虫剂以及同一杀虫剂不同亚致死剂量对天敌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对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的毒杀作用及冷杉梢斑螟的解毒、保护机制,采用浸虫法和室内接种蒲螨的方法,测定了CFCC81428、CFCC83116这两株菌的亚致死浓度(LC25)、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中华甲虫蒲螨的亚致死数量(LD25)、半数致死数量(LD50)及幼虫被侵染或寄生后的累计校正死亡率。研究LC25的CFCC81428菌株和LD25的中华甲虫蒲螨对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乙酰胆碱酯酶(AChE)这2种解毒酶和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这3种保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CFCC81428对幼虫的毒力更强,其侵染幼虫第10天的LC25、LC50分别为2.04×104、7.24×10  相似文献   

6.
《安徽农业科学》2020,(3):139-142
结合近年来在红棕象甲饲养方面的经验,从红棕象甲供试虫源的获得、饲养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红棕象甲试验种群人工饲养技术。采用该技术饲养的红棕象甲各项生长和发育指标正常。该饲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饲养周期短、存活率高等优势,是实现试虫规模化、全周年继代饲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行棕榈红棕象甲形态的观察及发生为害情况调查。[方法]从南宁市苗圃采回红棕象甲各虫态的标本,在实体显微镜下进行形态观察,并把特征加以描述。在南宁市以棕榈科植物为调查对象,在红棕象甲为害高峰期进行随机取样调查,记录调查总株数、被害株数。[结果]红棕象甲不同个体成虫前胸背板的液滴状斑大小、形状和排列不一致,不同寄主幼虫形态特征相同,但同龄幼虫的虫体大小却不一样。红棕象甲在南宁市内主要分布于部分苗圃和棕榈科植物集中种植地,而且在南宁市范围内主要为害国王椰、老人葵、加拿利海枣、霸王棕、美丽针葵等棕榈科植物。[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南宁市棕榈红棕象甲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不同药剂对红棕象甲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筛选防治红棕象甲的最佳药剂配方。[方法]设5组处理(其中1组为CK),3次重复,采用灌淋法,对为害国王椰的红棕象甲进行田间防治与室内防治研究,同时对未被红棕象甲危害的国王椰、大王椰、加那利海枣、老人葵进行药剂喷施,施药10 d后检查所用药剂对棕榈科植物的安全性。[结果]除CK外,其余4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在65%以上。其中,以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佳,对红棕象甲幼虫的田间与室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3.35%、100%;其次为45%马拉硫磷500倍液,田间与室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45%、89.7%。同时,4种药剂对棕榈科植物安全。[结论]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00倍液对红棕象甲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红棕象甲危害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红棕象甲的危害症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研究红棕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寄主及危害症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分析了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及方法。[结果]红棕象甲幼虫蛀茎会导致植株心叶脱水垂软,后千枯,或者叶于叶柄或叶轴基部折断,幼虫蛀蚀会在植株羽片或裂片上留下整齐的蛀蚀孔。对红棕象甲应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把化学防治和其他防治方法如农业防治、检疫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结合起来,并且要及早防治才能将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结论]该研究为红棕象甲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有效的加拿利海枣红棕象甲防治方法。[方法]采用灌淋法、灌根法和综合法3种化学防治方法,研究了生物农药0.3%印楝素对红棕象甲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综合法防治效果最好,灌淋法其次,灌根法最差;采用综合法,喷施0.3%印楝素EC500和1 000倍液时,15 d后,防治效果分别为97.06%和89.66%。[结论]综合法喷施0.3%印楝素能有效防治加拿利海枣红棕象甲。  相似文献   

11.
棕榈红棕象甲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棕榈红棕象甲(Rhynhophorus ferrugineus Fabriciu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室内饲养观察与室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棕榈红棕象甲在广西南宁市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蛹、成虫在寄主植物组织内越冬。成虫对频振式诱虫灯、黄色光灯具有较强的趋性;卵散产,多产于寄主幼嫩叶鞘组织内;室内常温条件下,平均每雌虫产卵量为(370.6±0.8)粒;在26 ℃恒温条件下,幼虫共有13龄。1年内各代幼虫出现期为:3月中旬至5月、5-9月和7月至翌年3月。成、幼虫均可为害寄主植物的心叶和茎秆内组织。该虫在南宁市主要为害国王椰、老人葵、加拿利海枣、霸王棕等植物。[结论]为棕榈红棕象甲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吡蚜酮及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十一星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吡蚜酮和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后,对十一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均产生不利影响,且吡虫啉的影响程度较吡蚜酮更大.饲喂吡虫啉LC25处理的棉蚜后,十一星瓢虫日捕食量较对照总体降低,其中2~4龄幼虫日捕食量下降最为显著,十一星瓢虫...  相似文献   

13.
室内测定了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桃蚜F0代成蚜的干扰作用,同时通过组建吡虫啉亚致死剂量胁迫下桃蚜F1代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利用生命表参数、种群趋势指数(I)以及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系统分析了吡虫啉对桃蚜的胁迫效应。结果表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桃蚜室内种群F0代成蚜的胁迫效应主要表现为降低繁殖力与缩短成蚜寿命;对F1代的胁迫效应表现为降低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延长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以及压低种群趋势指数。吡虫啉亚致死剂量胁迫下对桃蚜实验种群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均小于1。研究结果说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桃蚜具有持续控制作用,不存在刺激桃蚜增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谢佳燕  吴聪  林佳  李睿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9):2375-2381
【目的】探究不同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后对其试验种群亲代及连续2个子代世代的影响,以揭示麦二叉蚜多个世代对吡虫啉亚致死浓度的响应,为田间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亚致死浓度(LC20和LC40)吡虫啉处理当代麦二叉蚜后,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经吡虫啉亚致死浓度胁迫后麦二叉蚜亲代(F0)及连续2个子代世代(F1和F2)存活及生命表参数的变化。【结果】不同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的存活和发育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LC20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亲代种群及子代种群的存活率和寿命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LC40浓度吡虫啉显著降低亲代麦二叉蚜种群的中位生存期(P<0.05,下同),为对照的71.55%,但对2个子代种群的中位生存期无显著影响;不同世代间,LC40浓度处理的存活率和寿命随世代数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相比,LC20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亲代及2个子代种群的繁殖均无显著影响;LC40浓度吡虫啉可显著抑制麦二叉蚜亲代种群的繁殖,但对F1及F2世代种群的繁殖无显著影响。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个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同一子代世代的种群生命表参数均无显著影响;同一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2个子代世代的种群生命表参数也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亚致死浓度(LC20和LC40)吡虫啉对亲代麦二叉蚜的生存率、寿命和繁殖率存在显著影响,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但对2个子代种群的生命表参数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sis virus,EoNPV)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为进一步明确该病毒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采用叶盘法对3龄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进行了EoNPV的毒力测定。研究显示,EoNPV对灰茶尺蠖的半致死剂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为茶尺蠖的28.9倍,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死中时间LT50(median lethal time)大于茶尺蠖。结果表明,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毒力存在差异,EoNPV对茶尺蠖具有更高的致病力,研究结果对EoNPV田间防治茶尺蠖两近缘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豆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试验种群参数的影响,阐明豆蚜发育及繁殖与亚致死剂量的关系。在(25±1)℃,光周期L∶D=16 h∶8 h,相对湿度(RH)70%~80%条件下,采用带叶浸虫法确定吡虫啉的亚致死剂量,通过叶碟饲养,记录其发育历期、产蚜量和寿命。结果表明,豆蚜经处理后,平均寿命表现为LC_(30)处理后显著短于对照,而LC_(20)和LC_(10)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平均产蚜量表现为LC_(30)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组。LC_(10)、LC_(20)、LC_(30)处理豆蚜后,F_1代若虫和成虫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若蚜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豆蚜后,对其寿命和繁殖力均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孢子浓度为1.65×105~1.65×109个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Bb-10-12菌悬液对苜蓿叶象甲幼虫和成虫进行毒力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孢子浓度为1.65×108个孢子/mL时,对2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100%,致死中浓度为1.3959×106个孢子/mL,致死中时间(7.73±2.81)d;对4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9.29%,致死中浓度为3.3175×106个孢子/mL,致死中时间(9.10±0.28)d;对成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61.11%,致死中浓度为4.8287×108个孢子/mL,致死中时间(27.48±0.15)d。比较可知,该菌株对苜蓿叶象甲2龄幼虫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触杀法研究了刺角瓜无水乙醇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刺角瓜无水乙醇根和茎叶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有不同程度的毒杀活性,其中,用1.00 mg/mL的刺角瓜根、茎叶乙醇提取物分别处理,24 h后南方根结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8.95%、94.46%,48 h后南方根结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8.12%,与1.00 mg/mL阿维菌素的活性无明显差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茎叶提取物处理24和48 h,对南方根结线虫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0.703 2和0.450 3 mg/mL;根提取物处理24和48 h,对南方根结线虫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0.493 5和0.484 2 mg/mL。此外,根提取物和茎叶提取物的杀线虫活性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氟啶虫酰胺和吡虫啉是新疆棉田防治棉花蚜虫等常用杀虫剂,而大草蛉是本区重要的天敌昆虫,对蚜虫等农林害虫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本文研究了氟啶虫酰胺和吡虫啉LC25剂量处理棉蚜作为大草蛉食物对其捕食和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草蛉取食吡虫啉处理的棉蚜后,与对照组相比,大草蛉1、2和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下降31.79%、11.47%、5.76%,处理一头棉蚜所用时间分别延长0.0223 d、0.0191 d、0.0023 d,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下降10.63、73.36、72.46头/皿;氟啶虫酰胺处理后1~3龄幼虫瞬时攻击率分别下降22.65%、8.28%、6.04%,处理一头棉蚜时间分别延长0.0119 d、0.0013 d、0.0004 d,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下降6.9、13.46、17.39头/皿。氟啶虫酰胺或吡虫啉处理后,大草蛉的产卵期、产卵量、雌虫体重和孵化率均显著降低,两种药剂相比,吡虫啉对大草蛉繁殖和捕食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氟啶虫胺腈对中黑盲蝽发育繁殖及药剂敏感性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亚致死浓度氟啶虫胺腈对中黑盲蝽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分析亚致死浓度处理下中黑盲蝽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变化。方法 采用生命表法,研究亚致死浓度氟啶虫胺腈处理对中黑盲蝽发育历期、羽化率、寿命和产卵的亚致死效应;采用浸渍法,测定亚致死浓度氟啶虫胺腈处理下中黑盲蝽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结果 经LC10和LC25氟啶虫胺腈处理,中黑盲蝽3~5龄若虫历期分别比对照显著延长2.35 和4.19 d,产卵前期分别比对照显著延长3.6 和4 d,单雌产卵量分别比对照显著减少了11.93和13.23粒。经氟啶虫胺腈LC10和LC25处理,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3种杀虫剂的LC50在CK对照组中分别为187.18、506.35和153.22 mg/L,在LC10处理组中分别为134.15、370.99和111.15 mg/L,在LC25处理组中分别为86.90、271.15和97.60 mg/L。中黑盲蝽受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LC10和LC25处理,对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均增加。结论 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处理使中黑盲蝽发育迟缓且繁殖力降低,亚致死浓度处理增加中黑盲蝽对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