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是目前养鸡业中流行普遍、表现突出和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其病原为双股RNA病毒的成员IBDV,只有血清Ⅰ型才能引起鸡发病,其特征性病变是法氏囊和肾脏的病变、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呈条带出血。本病的危害不仅在于引起发病死亡,而且容易造成免疫抑制,由于法氏囊是中枢免疫器官,所以能造成机体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法氏囊、肾脏的病理变化,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是特征性病理变化。雏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疾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传染性囊病、鸡干布罗病。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140日龄以下鸡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肾脏的病变和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鸡胃交界处条状出血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腿肌和胸肌、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为特征。幼鸡感染后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6周龄的雏鸡法氏囊,破坏机体免疫力,为免疫抑制病,其特征是发病突然,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胸肌、腿肌、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呈尖峰式发病和死亡曲线,具有病程短、高发病率、低死亡率的特点,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发于天气突变时.我市近年来也常有本病的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以腹泻、颤抖、极度虚弱和死亡为主要临床症状,以法氏囊和肾脏的病理变化,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为主要病理特征。该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也是严重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分布范围广,发病率高,尤其对鸡、火鸡的危害大。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以后,可以导致鸡群发病,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同时,法氏囊也是机体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发病后会损伤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增加疾病的治疗难度和治疗成本。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容易引起变异,其诊断和防控非常困难。文章根据当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情况,详细阐述了该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以期降低发病率,减少该病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雏鸡免疫抑制、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该病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疫病之一,如果防治不到位,可给养鸡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以严重腹泻、法氏囊肿大、肾脏肿大(花斑肾)、腿部和胸肌出血等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本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短,典型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衰弱;特征性病变表现为法氏囊出血、水肿,肾脏肿胀,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呈条状出血。本病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方面由于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可导致免疫抑制,使鸡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造成免疫失败,使鸡群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1临床表现本病主要发生于3~6周龄的雏鸡。随着病鸡日龄的…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幼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病不仅引起鸡发病死亡,饲料报酬降低及增重减慢,更主要的是破坏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造成免疫抑制,从而使鸡对外界的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增加,并导致鸡群各种疫苗接种出现免疫失败,从而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种鸡场发生该病,将给鸡场的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和危害。 本人在种鸡场实际生产实践中受到了传染性法氏囊疾病的困扰,经过全场综合防控后,控制住此病。现针对该病的发病情况及综合防治方法整理分析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相对集中。病鸡表现为闭眼、呆立、垂翅、排白色稀便,剖检可见胸肌、腿肌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笔者在治疗中曾遇到过一例有明显症状的病例,现将诊治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甘保罗病 (Gmborodisease)最初发现于美国特拉华州南部甘保罗地区的肉鸡群中 ,并因此而得名。法氏囊病病毒主要侵害鸡体的免疫器官———法氏囊 ,导致鸡只发病并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本病目前仍是严重危害中国乃至世界养禽业的重要疫病之一。当发生典型的法氏囊病时 ,鸡只精神沉郁 ,排白色石灰渣样的粪便 ;剖检可见法氏囊水肿、充血 ,腿部肌肉有条纹状出血 ,腺胃与肌胃的交接处有带状出血 ;发病急、死亡率高。但是 ,自 2 0 0 2年春季以来 ,山东省济南地区鸡群的法氏囊病多以亚临床的症状发生。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严重危害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其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典型症状为颤抖、极度衰弱、腹泻;特征性病变表现为法氏囊出血、水肿,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呈条状出血,肾脏肿胀,腿肌和胸肌出血.本病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有效防控该病的有效环节之一,但是传统IBD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能很好兼顾,尤其在母源抗体水平不确定的情况下更为突出.新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活载体疫苗(VAXXITEK)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具有很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性疾病。本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若诊治不及时可造成鸡群大规模的死亡。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例非免疫鸡群  相似文献   

16.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法氏囊、肾脏的病理变化,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是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各种疫病或使各种疫苗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除可以导致易感鸡死亡外,还可以引起鸡群免疫抑制。在临床上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鸡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能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严重影响新城疫病的免疫,甚至造成免疫失败,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并发非典型新城疫病对目前养禽业危害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法氏囊受损和鸡体免疫机能受抑制为特征。1临床症状病鸡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不食,羽毛松乱,无光泽,怕冷扎堆儿,伴有颤抖;腹泻,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2剖检变化头部、下额部的皮下组织水肿,似胶冻样,并有黄色液体浸润,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胸部肌肉和腿部肌肉呈条纹状出血或斑点状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心包炎,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多,心冠脂肪有点状出血;肠粘膜充血、水肿…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雏鸡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病毒侵害法氏囊后,肾脏也会出现病理变化,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呈条状出血。在B淋巴细胞向外周免疫器官移动过程中,若法氏囊损伤,外周淋巴器官的B淋巴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也称传染性法氏囊炎,或腔上囊炎。该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破坏鸡免疫器官法氏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幼雏和中雏,3~6周龄的鸡发病率最高,病情最严重。该病以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腿肌、胸肌、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血为特征。笔者于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