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3~2004年台湾海峡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以往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鲐鲹鱼类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台湾海峡鲐鱼资源主要为灯光围网作业和拖网作业所利用;5、6月在灯光围网作业主要渔获物中鲐鱼占绝对优势,其余各月所占比重均较低,其渔获群体优势叉长组为230~260mm,占60.8%,平均叉长246.1mm,资源利用较合理;而拖网作业捕捞群体以0龄鱼和1龄鱼为主。定点调查表明5月鲐鱼数量分布的主要密集区出现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近岸海域,以幼鱼为主,8月群体较为分散,密集度不高。为合理利用鲐鱼资源,应加强对灯光围网作业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2.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生长特性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区域(30°~34°N、126°E以西范围)所获取的鲐鱼(Scomberjaponicus)样品,通过观察鲐鱼耳石生长轮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再依据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的鲐鱼生长方程,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20、451.4和-1.203。比较不同时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鲐鱼的生长较接近,而20世纪70年代的鲐鱼生长情况与其他3个时期的鲐鱼生长相差较大。比较不同海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随着纬度的增加,鲐鱼的个体有增大的趋势,经分析很可能与海水温度有关。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出鲐鱼的最大年龄(tλ)为9龄;根据最近的采样,推算出鲐鱼的开捕年龄和补充年龄都为0.4年,鲐鱼的自然死亡率为0.355,捕捞死亡率为2.27。利用上述参数,动态综合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该资源过度捕捞已很严重。若保持当前捕捞强度,则必须把开捕年龄限制在2.9龄;若能同时改变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则可以把当前的开捕年龄限制在2.0龄,捕捞死亡率降到1.3,这样鲐鱼资源才能够得到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渔业现代化》1975,(3):43-58
日本围网渔业的主要渔场在日本列岛四周,以捕捞沙丁鱼、鲹鱼、鲐鱼、鲣鱼、金枪鱼为主。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三年的产量达170万吨左右,从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一年的资料看,围网渔业的产量约占日本海洋渔业总产量的20%左右,但产值仅占总产值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4.
渔业动态     
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在东海进行鲐鱼标志放流鲐鱼是日本以西大中型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1986年以西围网渔业的总渔获量为27.6万吨,其中鲐鱼渔获量为14.6万吨,占总渔获量中的53%,表明鲐鱼在以西围网渔业中的重要性。日本水产厅西海区水产研究所下关支所为了查明东海鲐鱼的洄游路线,掌握该资源的动态,以便今后更好地更正确地作出鲐鱼渔况的预报,于1986年8月到1987年4月在东海北部进行了鲐鱼的标志放流。鲐鱼的放流尾数为1,023尾(其中日本鲐为927尾,胡麻鲐为96尾),重捕率为1%  相似文献   

5.
由于金枪鱼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市场价值高,导致过度捕捞现象严重,野生金枪鱼资源量急剧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人工养殖金枪鱼的试验已经在各个国家开展。目前为止,金枪鱼养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商品鱼供应依然以海洋捕捞为主。对金枪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捕获方式、鱼肉保存、运输、加工、资源评估、提取物应用等方面,主要为野生金枪鱼捕捞提供技术支撑,对于金枪鱼的陆基驯化养殖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2007—2008年台湾海峡中南部海域光诱敷网渔业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该渔场光诱敷网渔业利用状况及主要渔获种类资源动态。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光诱敷网作业生产汛期为6—10月,旺汛期6—8月;监测调查船年总渔获产量85~88t,主捕种类枪乌贼、鲐鱼、金色小沙丁鱼的渔获量分别约占总渔获量的35%、30%和20%。枪乌贼、鲐鱼、金色小沙丁鱼均属于生命周期短,生长快,资源补充量大的中上层种类,是多种作业的主要利用对象,目前枪乌贼、鲐鱼资源现状仍然保持相对良好,但在强大捕捞压力下,容易捕捞过度引起年间渔获量大幅度波动,因此对其资源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7.
鲐鱼是中国近海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种,为准确理解当前资源状态和实现可持续利用,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渔业资源评估。文章利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79至2019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数据,利用贝叶斯状态空间产量模型对鲐鱼进行评估,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输入数据、模型参数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最大可持续产量为46.5万t,资源有83%的概率处于健康状态,种群未遭受资源型和捕捞型过度捕捞(当前相对生物量水平B2019/BMSY=1.160,当前相对捕捞死亡系数F2019/FMSY=0.773)。敏感性分析中,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和初始资源消耗率的先验分布基本不影响评估结果,而可捕系数恒定年增长对评估结果影响较大;数据方面,一定的渔获量误报率不影响对鲐鱼资源状态的判断,而捕捞努力量数据选择时应纳入海洋捕捞从业人数数据,以得到较合理结果。在中国近海鲐鱼的养护管理过程中,为提高资源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并降低不确定性,需要着重关注渔获量数据的质量和捕捞努力量数据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新英格兰外海(即美国东北部的缅因、马萨诸塞、康涅狄格等6个州的外海)是为捕捞鳕鱼和黑线鳕以及鲱鱼和鲐鱼的渔场。然而,近年来鳕鱼和黑线鳕的资源趋于衰减而渔获量在减少,而鲱鱼和鲐鱼的资源状况却很好比较丰富,其中特别是鲱鱼资源在上世纪60年代崩溃以后现在有所恢复。所以有不少渔船即转向选择鲱鱼和鲐鱼为捕捞对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海洋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的情况下,这几年鲐、鲹鱼产量却连年上升,因此,各地都把捕捞这两种鱼列为大渔汛安排。鲐、鲹鱼捕捞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光诱围网作业。如何保障秋汛灯围作业  相似文献   

10.
用实际种群分析法评估东海鲐鱼现存资源量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陈卫忠 《水产学报》1998,22(4):334-339
用实际种群分析法评估了工海及长江口区域鲐鱼近10年来的现存资源量,结果表明,工海及长江口区域的鲐鱼自1997年以来历年的现存资源量分别在13.2-23.5万吨和4.1-12.7万吨之间波动,近年一资源数量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而近年鲐鱼的实际捕捞已逐渐接近其现存资源量,说明鲐鱼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1.
福建近海鲐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颜尤明 《海洋渔业》1997,19(2):69-73
<正> 鲐鱼(Scobmer japonicus Houttuyn)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1978年鲐鱼产量达405万t,占世界海洋鱼类年总产量6499万t的6%以上。1981年全球Scomber属的渔获量约为240万t,仅鲐鱼一种就占176万t,相当于所有金枪鱼的产量。鲐鱼在中国的东、黄海区仅次于带鱼的产量,属于高产鱼种。  相似文献   

12.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是鲭科中的一种小形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温带海区。在越冬和生殖季节往往形成密集的群体,是机轮围网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黄海鲐鱼产卵,仔鱼数量的分布做过调查,如张孝威等(1953~1957)对烟威渔场的调查,姜言伟(1964)对海州湾产卵场的调查。七十年代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对东、黄海区鲐鱼产卵场也做过初步研究。日本人对东、黄海鲐鱼的产卵,生态群系等曾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张进上(1980)对南海北部鲐鱼的生物学做过简要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对南海北部鲐鱼的产卵场和产卵期还没见有专  相似文献   

13.
在综述地租理论、产权理论和公共物品外部性理论等自然资源租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渔业资源的经济特性,提出了渔业资源租金的理论框架及其计算方法。渔业资源除稀缺性外,还具有再生性、洄游性、共享性等特性。由于具有共享性以及存在所有权和产权分离等问题,使得渔民在捕捞作业中只重视使用捕捞权利,而忽视对捕捞种类的养护,因此在自由入渔情况下捕捞生产中存在"市场失灵"和负外部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我国近海实施渔业资源租金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借鉴国内外渔业资源租金研究方法,以近海鲐鱼(Scomber japanicus)资源为例,提出了鲐鱼资源租金计算的基本框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3,远洋大型围网渔业 这是近十年来日本学习美国大型金枪鱼围网作业而兴起的一种渔法。过去的日本围网渔业,不论单船和双船围网,均属中小型围网,以捕捞鲐、掺鱼等,1950年左右;引入了100~180总吨级的美式围网船10艘,但试验未获成功。近十数年美式金枪鱼围网渔业发展很快,船型大型化和操作省力化,比之日本的金枪鱼延绳钓渔法,增产十倍.  相似文献   

15.
1999—2011年东、黄海鲐资源丰度年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99—2011年我国鲐大型灯光围网渔业数据,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估算了影响CPUE的时间(年、月)、空间(经度、纬度)、捕捞性能和环境效应[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高度、海表面叶绿素浓度],并以年效应作为资源丰度指数,分析了东、黄海鲐资源丰度的年间变化,东、黄海鲐资源丰度指数的年间变化与产卵场海表面温度以及捕捞强度间的关系。GAM结果表明,时间、空间、捕捞和环境变量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11.69%,其中变量年的解释率最大,占总解释率的38%。结果显示,1999—2011年东、黄海鲐鱼资源丰度指数(abundance index,AI)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8年以来更是持续下降,丰度指数由2008年的1.22降至2011年的0.82。东、黄海鲐资源丰度指数年间与产卵场呈正相关,关系式为AI=-3.51+0.23SST(P0.05),这表明较高的产卵场SST对鲐资源量增加有利。过高的渔获量以及我国群众围网渔业渔船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导致近年来鲐鱼资源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每年的秋季是日本近海捕捞鲐鱼(包括日本鲐和澳洲鲐)的主要季节。主要作业渔场一是在东海的济州岛周边水域,一是在日本本州东北部太平洋一侧的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等近海。主要以围网捕捞。2008年秋在上述两个渔场鲐鱼生产也和2007年秋一样获得丰产。例如,2008年10月在长崎县松浦渔港的鲐鱼卸货量比2007年同期的增加近一倍就是一例。2008年11月上旬在青森县的八户渔港和宫城县的石卷渔港一天的卸货量都超过1000t也是一例。秋季捕捞的鲐鱼,因脂肪丰富,所以是一年中味道最为鲜美的季节。  相似文献   

17.
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结构及其主要种群生态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福建近海主要渔获种类组成与结构的变化和大头狗母鱼、多齿蛇鲻、蓝圆鲹、鲐鱼和竹荚鱼的种群结构及其生态学参数、捕捞死亡系数、开发比率的变化的研究,揭示了近海渔业开发力度的加大对资源衰退及其生态学的影响,旨在为渔业决策部门制定21世纪初期福建近海捕捞渔业持续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 3,远洋大型围网渔业这是近十年来日本学习美国大型金枪鱼围网作业而兴起的一种渔法.过去的日本围网渔业,不论单船和双船围网,均属中小型围网,以捕捞鲐、鲹鱼等,1950年左右,引入了100~180总吨级的美式围网船10艘,但试验未获成功.近十数年美式金枪鱼围网渔业发展很快,船型大型化和操作省力化,比之日本的金枪鱼延绳钓渔法,增产十倍.1971年日本  相似文献   

19.
金枪鱼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s)分为漂流式和锚泊式两种,人工集鱼装置可以吸引热带金枪鱼类和其他中上层鱼类,在全球范围内支持了数千艘渔船的捕捞作业,大幅提高了捕捞效率和渔获量。但大规模投放的人工集鱼装置被认为会对金枪鱼种群和中上层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生态影响:可能会对金枪鱼的集群、摄食、健康、生长、洄游、死亡等生活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种质衰退;另一方面,兼捕多种硬骨鱼类、鲨鱼、蝠鲼、海龟等非目标鱼种也可能扰动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对于人工集鱼装置生态影响的评估在不同类型不同海域的研究结果中存在矛盾并无法确定。本文梳理归纳了过去30年中人工集鱼装置生态影响评估的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改进方向,以期为人工集鱼装置生态影响的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产科技情报》1979,(5):28-28
日本北海道钏路外海的道东近海是众所周知的鲐、鲲鱼优良渔场,渔期为7~10月,至今的捕捞方法仍以围网为主。据报道该地区1977年的鲐、鲲鱼产量为50万9干吨,1978年的产量为47万9干吨。表明该地区鲐、鲲鱼的资源丰富且稳定。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最近钏路机轮拖网协会提出在今年的渔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