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营养价值较高,用途广泛,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小麦.基于对食品安全提出的较高要求,绿色小麦的种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主要阐述了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推广建议,包括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绿色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等,以期为相关农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调查地区:安徽省蚌埠市对象:安徽康龙农资贸易有限公司王健康市场分析:当地旱地种植小麦、大豆等,稻茬地种植水稻、小麦。因前期干旱,小麦返青肥施撒较往年有所推迟,主要是因为种植水稻的地区因收割稍迟,还有一些种植大户因土地太多,收割也不够及时,恰逢去年10月底11月初连续降雨,导致这部分地区很多小麦没有种下去,今年小麦种植面积比往年减少了1-2成,直接导致今年返青肥销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昭苏县地处高寒地区,长期以来农业种植结构一直以小麦、油菜为主,因冰雹灾害多,在有的年份造成数万亩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绝收.因此,昭苏县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从收获地上种籽作物转为收获地下根茎作物,围绕养殖业、防灾减灾、产出高效,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牧民种植高效作物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会宁县常年小麦播种面积约3万hm2,其中旱地小麦面积2.63万hm2,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87.60%.会宁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小麦品种类型多样,据不完全统计,仅旱地小麦品种已超过20个,但这些小麦品种的年种植面积超过5 000 hm2的不到5个.为了解决小麦种植品种多、乱、杂的问题,筛选出适宜会宁县推广种植的主栽品种和主要搭配品种,会宁县种子管理站对在会宁县种植表现抗旱性好、增产潜力和种植面积较大的定西35号等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5.
晚播小麦应变高产种植技术是指小麦种植因各方面原因而导致错过最佳播种时间,无法适期播种,在播期延后的情况下实现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该文介绍了晚播小麦的生长特点,并具体介绍了优选良种、增施肥料、适当增加播量、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促弱转壮以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技术要点,以期确保小麦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6.
晚播小麦应变高产种植技术是指小麦种植因各方面原因而导致错过最佳播种时间,无法适期播种,在播期延后的情况下实现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该文介绍了晚播小麦的生长特点,并具体介绍了优选良种、增施肥料、适当增加播量、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促弱转壮以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技术要点,以期确保小麦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7.
在小麦/玉米带田对玉米带采用平作、开沟种植、微垄种植3种种植模式进行了带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带田小麦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玉米带开沟种植处理的小麦、玉米合计产量最高,为16 503.8 kg/hm2,平作次之,微垄种植最低;开沟种植模式玉米与小麦间0~100 cm土层土壤的平均含水量的差异最大,微垄种植次之,平作最小;玉米带开沟种植模式带田的玉米单株产量、百粒重、生物产量、双棒数、行数、行粒数、株高、穗周长、穗长均高于其它处理,而穗位高、茎周长、秃顶长最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下小麦雌性不育系雌性育性值与播期、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5个类型小麦雌性不育材料在2个地点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在奇台西地镇种植的5个小麦雌性不育系材料两个播期对小麦雌性育性值存着显著差异,在奇台半截沟镇种植材料的两个播期对小麦雌性育性值不存着差异;在奇台西地镇与奇台半截沟镇两地种植的材料,常规播期对小麦雌性育性值存着极显著差异,而临冬播种的两地间对小麦雌性育性差异不显著.[结论]推测在奇台西地镇采取临冬播期及奇台半截沟镇种植可能提高小麦雌性不育材料的结实率.  相似文献   

9.
根据河南省北部强筋麦主产区6县327个小麦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对订单生产模式影响农户小麦种植纯收益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订单价格偏低难以形成有效激励,订单对农户的小麦种植纯收益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用途的小麦订单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价格激励优势相对明显的种子麦订单对农户小麦种植纯收益的影响相对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伴生栽培小麦倒伏原因,以10个伴生栽培小麦基因型与10个普通栽培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采用2种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个密度处理的10个伴生栽培小麦基因型倒伏率为100.0%,平均倒伏程度为54.1%,比10个普通栽培小麦基因型平均高90.0、51.3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伴生栽培小麦与普通栽培小麦相比,抗倒指数低0.015 6,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基部第一、二节节间长度也比普通栽培小麦分别多1.9、5.8 cm,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基部第一、二节节间粗度分别少0.84、0.73 mm,也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因而导致伴生栽培小麦抗倒能力显著差。  相似文献   

11.
一、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郑州市冬季以种植小麦为主,品种多为半冬性,因近些年冬季温度普遍偏高,部分地区也开始种植弱春性的优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2.
正安阳滑县素有"豫北粮仓"之称,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70多万亩。自2013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该地区农作物种植在机械化作业、生产资料供应、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销售方面实现了"六统一",设备机械方面的服务也更加专业。本文主要分析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现状,具体论述小麦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1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现状以往小麦种植模式比较落后,因未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导致小麦幼苗常出现根部腐烂的情况。加之,夏季天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是我市种植的主要的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210万亩左右,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都有种植,种植方式主要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常年小麦产量在500公斤左右,但也有部分地区因土壤肥力较低或灌溉条件较差,小麦产量较低,亩产量在400公斤以下。为改变农民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观念,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变盲目性种植为适宜性种植,通过对小麦生长影响较大的土壤条件、肥力条件、立地条件、生产条件四方面入手,开展小麦种植适宜性评价,分别划出了高度适宜  相似文献   

14.
<正>石家庄是小麦种植集中区,该地区小麦种植特点是种植面积大、单位产量高。如果在小麦播种时期遭遇连阴雨,小麦播种日期也会比往年同期较晚,加之气温较低,对小麦的发芽率和分蘖情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将会导致小麦总体苗情较弱。为避免小麦因苗弱减产,特提出以下管理要点,供种植户参考。1小麦越冬期管理  相似文献   

15.
基因型和播期对不同筋力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4-2005年,选用适于沿淮地区水稻茬种植的6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强筋、中筋、弱筋),分别在3个时期播种.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研究基因型和播期对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淮地区小麦基因型和播期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均有一定影响,6个不同基因型品种的峰值粘度变化基本一致,都随播期的推迟明显有增大的趋势,其他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品种存在一定差异;在淀粉糊化特性上两个强筋小麦品种各项指标比较一致,弱筋小麦品种与强筋品种有明显差异,2个中筋、弱筋小麦品种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小麦在我国具有非常广的种植范围,我国北至东北平原、南到西南地区都适合小麦种植.在小麦种植期间,土壤肥料管理技术会直接影响小麦种植产量,为实现小麦高产,本文主要分析小麦高产土壤肥料管理现状,结合相关问题,提出小麦高产的土壤肥料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正小麦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之一,因营养丰富,做法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为了提高小麦的质量和产量,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学习新的小麦种植技术,掌握最科学的小麦种植工艺技术。此外,小麦在整个生长周期中,病虫害的威胁是造成小麦减产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实现小麦的高质高产,提高小麦种植收益,需要深入研究小麦的栽培技术,学习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管理。  相似文献   

18.
我市小麦历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总产在2~3亿公斤之间,占全市粮食总产的40%以上.随着科学的普及和发展,广大农民越来越认识到肥料在小麦生产上的增产作用,加大肥料投入已成为当地农民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如何因地、因产、经济合理,既不造成污染、浪费,又能源源不断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呢?下面,就我市当前小麦生产上的几个施肥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小麦产量的高低取决于每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只要科学地运用肥水,对症下药.因苗管理,就会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获得高产稳产,在小麦生产的不同年度,由于种植基础、播种期、墒情和土壤肥力的不同,小麦苗情差异很大,往往出现不同类型苗情。现介绍小麦高产稳产的管理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2001年我国小麦供求形势特点生产方面.受近几年小麦价格持续下跌、种植小麦收益下降以及天气因素的影响,2001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与总产量仍然呈明显减少与下降趋势,但优质小麦的生产继续快速增长,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到近30多年来最低水平,小麦总产量也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优质小麦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河北5个省份.这些省生产的优质小麦约占全国优质小麦总产的82.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