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介绍1995-1996年对福建省主要养鳖基地进行养殖鳖病害现场调研和样品分析的结果,现场调查的情况表明,我省主要养鳖地区病害情况较为严重。福建沿海地区养殖中华弊病害较闽北及闽西养鳖地区严重,1995年成活率分别为75%和60%,沿海养鳖地区最具威胁的病害是病毒性出血病的白底板病,而闽北养鳖地区养殖鳖的主要病害为真菌性白斑病。鳖病对我省养鳖业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是我省养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鳖病研究力度,对引进鳖苗加强检疫。在养殖管理上进行调整以便适应新形势下养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养鳖业在我市城乡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养鳖面积52亩,共有25个养鳖户,年产商品鳖3000kg,年产值208万元。在发展养鳖过程中存在不少技术难题。其中稚鳖期死亡率高是制约养鳖成功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稚鳖的成活率,笔者结合生产实践,谈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第三讲鳖苗密养阶段的管理鳖苗阶段的密养培育,基本与常规的有沙养殖相同。由于这阶段养殖密度高,生长快,所以管理应抓好以下几项措施。一、加强投饵投饵基本按四定,其中定质最重要,因为鳖苗阶段的饲料质量直接影响鳖苗的快长成活。虽然目前国内有许多生产鳖苗饲料的...  相似文献   

4.
台湾高雄县美浓镇,有十七户人家专事养鳖,但真正的“专家”,“养鳖博士”、“养鳖大王”应属于钟凤郎。他把全部心血都投在养鳖工作上。如果你到钟凤郎的鳖池参观你会感到惊奇,养了那么多鳖,了不起!  相似文献   

5.
解决养鳖饲料的几种途径黄志勤,潘婉南(福建省永春县水产技术推广站362600)近年来,养鳖生产发展很快,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一种好门路.但如何解决养鳖的饲料一直是养鳖户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对此.笔者根据养鳖户的经验进行总结,现将解决养鳖饲料的几种途径介绍如...  相似文献   

6.
全国著名的“养鳖大县”潢川,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土法快速养鳖,现已拥有5000个养鳖、经营实体户,年产鳖20万kg,创利达1000余万元。如潢川黄岗乡养鳖大王李开同,近2年竞售鳖3000kg,获纯利10万元。目前全县养鳖面积已达1万余亩,1994年可产鳖50余万kg,将可使3万农户脱贫致富。其主要技术是: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养鳖禁用药物座谈会在杭召开近年来,由于养鳖及鳖的深加工经济效益显著,人工养鳖发展异常迅速。仅浙江省较大规模的养鳖场有百余个。一家一户的个体养鳖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形成了新的特种水产养殖业。然而,养殖水平尚不高,技术力量尚不强,特别是其病害防...  相似文献   

8.
刘文斌 《科学养鱼》1997,(11):24-24
近几年来,温室养鳖在我国,无论从规模上或范围上,都在不断扩展。但由于温室养鳖开展时间不长,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管理经验不足,尤其是鳖病防治,更缺乏系统研究,所以鳖病成为温室养殖的突出问题,直接造成鳖的成活率下降,影响温室养鳖的经济效益,成为温室养鳖的主要制约因素。现将温室养鳖发病主要原因及防洽措施介绍如下:一、鳖人池时带人的致病因子在温室养鳖过程中,经常遇到鳖的移池和分池,鳖进人新池时,不能把病鳖或不健康的鳖放人池中,以免把病菌带人池中,尤其从外地购进的苗种。人池前应逐个检查,发现病鳖立即检出,每…  相似文献   

9.
温室养鳖应注意的几项要点温室养鳖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保证鳖的全年生长,缩短养殖期,一般14个月就可以把3~5克的稚鳖养成500克以上的成鳖,而自然养鳖需要3-4年时间。温室养鳖的最大缺点是鳖的放养密度过高,水质不好控制,容易恶化,各种病菌对鳖的危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养鳖业发展应规范有序赵春光(浙江省萧山市养鳖研究所,311214)养鳖是我国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养殖业,这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人们对鳖的消费量逐年增加,鳖的市场需求呈现出稳中有长的趋势,养鳖生产规模也...  相似文献   

11.
采用离体消化法,以甲鱼的胃、肠道的粗酶液作为酶原,测定了红鱼粉经不同预处理后蛋白质的离体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甲鱼对挤压膨化处理的红鱼粉蛋白质的离体消化率最高,其次为直接加热处理的红鱼粉,环模制粒和未经水热处理的红鱼粉的效果较差;挤压膨化使甲鱼饲用红鱼粉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提高16.20%。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日本亲甲鱼的选择、放养、产卵孵化技术以及各种甲鱼疾病的症状、病因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患病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内脏中分离到一株细菌(LCJY-002)。ATBExpression型微生物鉴定系统艋示:该菌为弗氏柠檬峻杆菌(Citrobcwter fundii)。16SrDNA分析得到1条长度为1456bp的核甘=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C691177);Blast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同源性达99%,在系统发育树上与C.frgulldii聚为一支。鉴定结果确认:菌株LCJY-002为弗氏柠檬酸杆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证文:该菌具有敛病性,PCR检测表明:分离的弗氏柠檬酸杆菌具有c屈毒力因子。药敏试验结果显爪:该菌对16种抗菌药物中的庆大霉素等7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七群体体形和腹部黑斑图案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思发 《水产学报》2004,28(1):15-22
对我国中华鳖代表性7个地方群体的成鳖阶段和后备亲鳖阶段的体形和腹部黑斑图案进行了,比较和分析。(1)把包括背甲周长、背甲宽、裙边后侧宽等16个参数转化为以背甲长为基数的15项比例性状进行多元函数分析。聚类分析表明,太湖鳖和崇明鳖较近,黄河鳖和淮河鳖较近,洞庭湖鳖和鄱阳湖鳖较近。主成份分析表明,把7群体一起分析的绘图,相互覆盖较多,不易分清:若是取3个群体,如对黄河鳖、洞庭湖鳖及太湖鳖分析绘图,则趋同性和趋异性十分清楚。判别分析表明,7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在44%~73%之间,黄河鳖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2)裙边宽厚度是中华鳖的重要经济指标。黄河鳖、淮河鳖及洞庭湖鳖的裙边均较宽而厚,其裙边后侧宽/背甲长之比超过7群体总平均值1~4.6个百分点;(3)中华鳖体色存在群体间固有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腹部的黑色斑块的有无和多少上,在后备亲鳖阶段,黄河鳖腹部全白的比例达100%,洞庭湖鳖和鄱阳湖鳖及淮河鳖腹部全白的比例在80%~90%;太湖鳖、崇明鳖及台湾鳖腹部全白的比例仅12%~22%。其次表现在腹部黑色斑块的出现频率和黑色程度有从黄、淮河流域和长江中游水域向长江下游水域及台湾增高、增强的明显趋势。黄河鳖、淮河鳖、洞庭湖鳖及鄱阳湖鳖是为“玉鳖”群,太湖鳖、崇明鳖及台湾鳖是为“花鳖”群。中华鳖腹部黑色斑块图案,是既受遗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还受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表型。  相似文献   

15.
生石灰是水产养殖的一种常规药物,非常普遍的用在水质消毒,疾病防治中,许多水产养殖用户也把生石灰作为一种常用的水质改良剂,但在甲鱼的养殖中,要根据情况酌情使用,否则,会出现pH值过高从而导致有毒气体的产生,造成甲鱼中毒的病况。本文介绍了温室甲鱼养殖中生石灰使用不当引起的病况,并提出了相应解救措施。实验中采用了生石灰日常消毒常用的浓度和间隔日期,伴随着pH值与氨氮的浓度升高,甲鱼出现了死亡现象,在解除了生石灰的使用后,甲鱼停止了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16.
鳖病防治中的科学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鳖养殖生产中,用药方面还存在着某些问题。本文根据国内外对鳖用药物的研究、使用状况和我国目前鳖病用药的现状,提出了科学用药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以优质甲鱼为主料,配以砂仁、丁香、大枣、蜂蜜等名贵辅料,采用先进工艺,成功制备了具有特殊营养和风味的真空甲鱼。  相似文献   

18.
饲料种类对中华鳖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钱国英 《水产学报》2002,26(2):132-138
以每立方米 0 .5只的密度放养体重为 2 5 0g左右的鳖种 ,分别投喂冰鲜鱼、30 %冰鲜鱼 +70 %配合饲料的混合饲料和配合饲料。养殖期 5个月 ,各取 6尾 6 0 0g左右的雄性商品鳖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 :3种鳖的脂肪率、粗蛋白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显著 (P >0 .0 5 )。但肌肉中的粗脂肪、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极显著地以冰鲜鱼饲料饲喂的鳖为高 (P <0 .0 1)。肌肉与裙边组织中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积累与饲料中相应的氨基酸含量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r1=0 .784 3,r2 =0 .90 6 2 ,P <0 .0 1) ,其积累量随饲料中含量变化而变化。饲料对商品鳖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诸学良  郭鹏达 《海洋渔业》1998,20(3):116-119
本文报道了获得国家卫生部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卫食健字[1997]第560号的中华鳖胶囊的生产工艺特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目前在常规营养成份分析检测的情况与同类对比方面的结果。确定了鳖特征蛋白的鉴别方法,以区别于其它蛋白质。通过动物喂养试验,证实了确有保健食品功能。  相似文献   

20.
稚、幼鳖饲料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9种稚、幼鳖饲料,共进行4次饲养试验。软颗粒饲料(自然干燥,含水率约10%)可以取得极高的饲料利用率,获得1000g鳖肉仅需耗费饲料蛋白570g,远优于市售商品饲料1200g的值。唯稚鳖对其嗜好性差,摄食量少,致生长速度缓慢。以国产鱼粉和秘鲁鱼粉(均为褐色鱼粉)作为主要蛋白源加工成的软颗粒饲料和粉状饲料(制成面团)均未取得好的饲养效果。饲料中含有38.7%的植物蛋白(豆粕、生物蛋白粉),同时减少鱼粉用量,稚鳖的生长和饲料效率这两个主要指标均有下降,但成本可大幅度降低,表明植物蛋白在饲料中应占有适当份额,比例过高并不适宜。生物蛋白粉的适口性优于豆粕。通过调整粘结剂的种类与数量等方法,可以较大幅度地改变现行鳖饲料的配方模式,达到提高水稳定性、降低成本并获取良好饲养效果的目的。本文报导的D和B1饲料即属这一类型,其试养实绩明显优于某品牌市售商品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