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添加乳酸菌,苹果酒在主发酵后能继续进行二次发酵,即苹果酸-乳酸发酵,该过程具有增加苹果酒风味多样性的作用。论述在苹果酒中添加乳酸菌的菌种要求、发酵条件对乳酸菌诱导苹果酸-乳酸发酵的影响,及乳酸菌与苹果酒感官和风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浩  莫海珍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213-4215,4218
苹果酸-乳酸发酵能专一地分解葡萄酒中的苹果酸,提高葡萄酒风味和适口性,并能提高葡萄酒生物稳定性。介绍了引起苹果酸-乳酸发酵的乳酸细菌种类,苹果酸-乳酸细菌的分离培养,生态学以及影响苹果酸-乳酸发酵的环境因素,并讨论了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在苹果酸-乳酸发酵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沙棘果为原料,利用酒酒球菌降酸生产全汁沙棘果酒,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确定酒精发酵的最佳条件为:pH值3.4,发酵温度25℃,接菌量8%,接种时间为酒精发酵后(顺序发酵),SO2浓度30 mg.L-1,发酵时间为8 d。苹果酸-乳酸发酵(MLF)结束后,沙棘果酒的总酸由原来的15.20 g.L-1降为9.83 g.L-1,苹果酸降解量5 422.07 mg.L-1、挥发酸增加量261 mg.L-1。在此工艺条件下酿制的沙棘果酒不仅使苹果酸大部分转化为乳酸,并且沙棘果酒的酸涩味减弱,口感得到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红葡萄酒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的分析,明确了影响苹果酸-乳酸发酵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通气、二氧化硫、pH、人工接种。  相似文献   

5.
对固定化31DH在模式酒中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LF结束后,以包埋量0.5ml的粒子降解苹果酸的量最多,并且产生挥发酸最少;在试验范围内,温度为15℃、pH3.1、酒精12.0%(v/v)、SO210mg/L时,苹果酸降解量最大;固定化31DH的MLE活力为6.313,游离31DH的MLE活力为3.59,前者是后者的1.76倍。  相似文献   

6.
利用酒明串珠菌(Leuconostoc oenos)31 DH 研究了苹果酸-乳酸发酵(MLF)对葡葡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蛇龙珠、赤霞珠、佳利酿和黑比诺等4 个品种酒样经M LF后,总酸、挥发酸和挥发酯等成分含量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总酸含量分别降低21.7% ,31.3% ,35.9% 和27.8% ;挥发酸和挥发酯含量分别上升0.25~0.31 g·L- 1 和0.15~0.22 g·L- 1;风味平衡指数均达5 以上;品尝鉴定表明,经过MLF的葡萄酒口感变得柔和、润口、协调,酒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甘露糖蛋白对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较低温、较低pH、较高酚类物质含量等不利条件,往往会影响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MLF)的正常进行。试验在以上不利条件下添加甘露糖蛋白,研究其对干红葡萄酒MLF进程的影响,以期找到解决实际生产中葡萄酒MLF不能正常进行的方法。结果表明,向葡萄酒中加入一定量的甘露糖蛋白,在正常条件和上述不利条件下,都可以促进MLF的启动,并可加快MLF的进程;对不同的乳酸菌种或制剂,甘露糖蛋白对葡萄酒MLF进程的促进效果不尽相同,Lalvin、V.D和Viniflora 3种乳酸菌在20℃条件下完成MLF比不添加甘露糖蛋白的对照分别少用时3,5和4 d,在14℃条件下完成MLF分别比对照少用时8,12和12 d;pH值调整到3.1后,20℃条件下完成MLF分别比对照少用时6,8和4 d;提高葡萄酒样总酚含量后,完成MLF分别比对照少用时4,4和2d。说明通过人为添加一定量的甘露糖蛋白,可有效改善不利条件下葡萄酒的MLF。  相似文献   

8.
以沙棘原酒和酒明串珠菌(Leuconostoc oenos)为材料,研究了沙棘果酒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MLF)工艺。结果表明:最优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21℃、接种量11%、发酵时间35d。MLF结束后,沙棘果酒的总酸由原来的15.4g/L降为8.9g/L。在此工艺条件下酿制的沙棘果酒不仅实现了苹果酸向乳酸的转化,并且沙棘果酒的酸涩味消失,口感得到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乳酸菌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就乳酸菌的有关特性,影响LAB生长的环境因素,苹果酸-乳酸发酵对酒质的影响,MLF的发生与终止,与MLF有关的代谢反应机理,以及LAB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在MLF生化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苹果酸—乳酸发酵对干红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酒明串珠菌(Leuconostoc oenos)31DH研究了苹果酸-乳酸发酵(MLF)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蛇龙珠、赤霞珠、佳利酿和黑比诺等4个品种酒样经MLF后,总酸、挥发酸和挥发酯等成分含量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总酸含量分别降低21.7%,31.3%,35.9%和27.8%;挥发酸和挥发酯含量分别上升0.25~0.31g.L^-1和0.15~0.22g.L^-1;风味平衡指数均达5以上;品尝鉴定表明  相似文献   

11.
葡萄酒中植物乳杆菌苹果酸-乳酸发酵潜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赤霞珠葡萄酒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MLF)的过程,评价植物乳杆菌的苹果酸-乳酸发酵潜能,旨在开发潜在的葡萄酒植物乳杆菌商业苹果酸-乳酸发酵启动剂。【方法】以从新疆本土葡萄酒中筛选得到的糖苷酶活性较高的4株植物乳杆菌CS-1、XJ-14、XJ-25和XJA-2为研究对象,对未经过MLF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分别进行MLF,试验设置对照组(未进行MLF)。比较4株植物乳杆菌在葡萄酒MLF过程中菌株的生长情况、苹果酸含量的变化及MLF前后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差异,全面评价植物乳杆菌的苹果酸-乳酸发酵潜能。【结果】4株植物乳杆菌在葡萄酒MLF过程进行前6 d,菌密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接种6 d后,菌密度的下降趋势开始放缓;所有菌株均表现出良好的降酸能力,XJA-2的降酸能力略高于其余菌株,15 d内能够将葡萄酒中苹果酸浓度由2.3 g·L-1降至1.0 g·L-1左右,但所有菌株均未能完成MLF;菌株XJ-25处理组能够显著降低原酒中的生青味等不愉悦的香气并带来更加浓郁的花香及果香,XJ-14处理组同样能够降低葡萄酒的生青味,但花香果香相对XJ-25较弱,而菌株CS-1处理组和菌株XJA-2处理组均略微降低了原酒中的生青味,但由于化学味和植物味水平的提升,掩盖了原酒本身的花香和果香。【结论】利用植物乳杆菌XJ-25启动MLF有利于乙醇酯类香气物质的释放,增强了葡萄酒的果香及花香特征,相对于其余3株植物乳杆菌菌株更有利于提高葡萄酒香气质量。因此,植物乳杆菌XJ-25具有开发为商业发酵剂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粉和麦麸为基质,采用固态发酵技术发酵饲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以活菌数为指标.设计单因素和Lq(34)正交试验优化培养条件和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固态培养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0%,37℃静置发酵48h.最适宜的固体发酵培养基中各营养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麸皮59.5%、玉米粉35.0%、葡萄糖2.0%、乳糖1.0%、蛋白胨1.5%、酵母膏1.0%.培养结束后乳杆菌活菌教可达100.5×108 CFU/g(鲜基).  相似文献   

13.
在体外研究了1株仔猪源的发酵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的生长曲线、耐热存活率:耐酸存活率、贮藏存活率等生物学特性,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发酵乳酸杆菌的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发酵乳酸杆菌的浓度在2h之后从10^5个数量级迅速上升,到第24h菌体浓度达到最高值,第28h之后,活菌浓度开始缓慢下降到10^11数量级以下。pH2.0处理6h的存活率为80.9%,经过1个月贮藏存活率为78.4%,75℃处理15min之后存活率为45.1%。优化的发酵参数为:时间:20h;葡萄糖:10g/L;蔗糖:60g/L;胰蛋白胨:30g/L;酵母浸粉:30g/L:柠檬酸铵:12g/L。研究证明该发酵乳酸杆菌具有良好的生长繁殖性能和较强的抗逆性。在仔猪饲料中可以用作益生素菌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植物乳杆菌发酵桑葚枸杞果酱的工艺.[方法]以桑葚和枸杞为发酵原料,以桑葚和枸杞的复合比、白砂糖添加量、乳酸菌接种量、发酵时间为4个考察因素,进行3水平正交试验,根据制得的桑葚枸杞果酱的感官评分,得出桑葚枸杞发酵果酱的最佳工艺.[结果]试验优化出桑葚枸杞发酵果酱的最佳工艺为:桑葚和枸杞复合比为0.6、白砂糖的添加量为40%、乳酸菌的接种量为6%、发酵时间为20h.该工艺条件下发酵果酱酱体细腻、黏稠有紫红色光泽,有新鲜桑葚和枸杞特有的气味和芳香,酸甜适中,稳定性良好.[结论]研究可为桑葚和枸杞的深加工提供一定的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仔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罗伊氏乳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曲线、耐热存活率、耐酸存活率、贮藏存活率以及发酵参数。采用均匀设计的试验设计对影响乳酸杆菌发酵较大的6个因素如碳源、氮源和时间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罗伊氏乳酸杆菌的浓度在开始时有所下降,经过2 h之后从1.0×103数量级迅速上升,到第22 h接近1.0×1010数量级,到40 h细菌的数量级开始缓慢下降。75 ℃处理15 min之后存活率为31.3%,经过1个月贮藏存活率为85.5%,pH 2.0处理6 h的存活率为72%. 优化的发酵参数为:时间20 h;葡萄糖10 g/L;蔗糖60 g/L;胰蛋白胨30 g/L;酵母浸粉5 g/L;柠檬酸铵12 g/L. 试验表明了罗伊氏乳酸杆菌具有良好的抗逆性,生长繁殖迅速,可以用作益生菌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16.
邱玉玲  张磊  炎曙明  缪鑫昕  胡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653-12654,12683
[目的]对干酪乳杆菌NH-2固态发酵基质进行筛选及优化。[方法]以麸皮、米糠及豆粕为候选基质,通过基质发酵保湿性、产物活菌数与表面结构的比较,以及后续的复合基质试验,确定干酪乳杆菌NH-2最佳的固态发酵基质。[结果]麸皮与米糠以3:5的比例混合时为干酪乳杆菌NH-2最佳的固态发酵基质,在该条件下产物活菌数最高可达(85.70±2.35)×108cfu/g。[结论]干酪乳杆菌NH-2能以麸皮、米糠为基质通过固态发酵实现其高密度发酵培养。  相似文献   

17.
酸奶具有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克服乳糖不耐症、降低胆固醇含量,甚至抗癌等功能。发酵菌种是生产优质酸奶的关键,保加利亚乳杆菌(现更名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subsp.bulgaricus)是酸奶发酵中最常见的发酵菌种之一。为进一步了解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发酵特性,本文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的产酸、产黏、产香(主要是乙醛)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菌种产酸和产黏能力在发酵期强,后发酵期间能力较弱;产香能力则在后发酵期间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verify the potential of infrared (IR) spectroscopy in near and mid regions to detect the beginning of the malolactic fermentation (MLF) occurring in a model-wine and the further cells autolysis. MLF in wine is a secondary biotransformation due to lactic acid bacteria that usually occurs spontaneou,;ly or after starter inoculation at the end of alcoholic fermentation. Nowadays, it is desirable to supply winemakers with a new rapid and non-destructive approach to monitor MLF progress and 1R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appears to be suitable for this purpos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malic acid into L-lactic acid was carried out by inoculating a synthetic wine with an Oenococcus oeni culture and it was monitored through microbiolog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Fourier transform near infrared (FT-NIR) spectral data, in diffusive transflection mode using an optic probe, and FT-IR spectra, using an germanium crystal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ATR) cell, were collect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spectra was able to identify absorption bands related to the key molecular modifications that took place during the L-malic acid transformation. Thus, the samples were discriminated according to the fermentation phase. Although this study is a preliminary approach, results confirm that near infrared (NIR) and mid infrared (MIR) spectroscopy could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detect the start of MLF and the autolysis of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