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有效控制棉花黄萎病,以抗病品种中植棉2号、耐病品种鲁棉研28号和感病品种新陆早7号为试验材料,进行施加有机肥、喷施叶面肥、施用生防制剂、控制早铃等处理,并与只施加生防制剂和不做任何措施的处理进行发病率、病情指数及产量比较。结果表明,应用该综合防治措施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高的防效,最高可达67.13%。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后,抗病品种中植棉2号、感病品种新陆早7号、耐病品种鲁棉研28号分别增产16.95%、42.11%、11.44%。该综合防治技术为田间棉花黄萎病防治提供了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利用棉花黄萎病枯斑型菌系BP2、落叶型菌系V991人工病圃为鉴定场所,以鄂荆1号为感病对照,对8个不同来源的抗(耐)黄萎病棉花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同一棉花抗源种质对不同黄萎病菌系的抗性表现不同,不同棉花抗源种质对同一黄萎病菌系的抗性也存在差异;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系的致病力明显高于枯斑型黄萎病菌系;苏远6071、苏远6072和苏远6077与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达到同一抗病水平,可作为棉花抗病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3.
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省麦套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 1 5年的实践中 ,笔者对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方法及抗病性和丰产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些自己的见解 ,庞庆和等在《中国棉花》1 999年第 9期发表的“棉花抗病区试中抗病性和丰产性鉴定之我见”中作了初步探讨 ,本文试从抗性鉴定圃、品种对黄萎病的反应、品种抗性分类标准、抗性与丰产性的统一等方面谈点看法 ,并与棉界同仁商榷。1黄萎病抗性鉴定圃和感病对照种区域试验的棉花黄萎病鉴定圃是自 70年代中期开始连年棉柴还田 ,并多次人工接菌建成。近几年来 ,感病对照品种冀棉 1 1号 ,实际发病的病情指数都在 …  相似文献   

4.
鲁棉研 18号 (原 2 5系 )是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最新育成的抗棉铃虫棉花新品种 ,经多年试验和生产上小面积示范种植 ,该品种不仅表现高抗棉铃虫 ,且又表现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抗旱碱、抗涝等多种抗逆性能 ,同时该品种又兼具高产、优质的突出优点 ,是目前棉花生产上难得的综合性状优良的棉花新品种 ,具有较高的生产利用价值。 2 0 0 0年该品种获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项目资助。1 高抗棉铃虫1997— 2 0 0 0年试验鉴定 ,鲁棉研 18号高抗棉铃虫 ,且抗性稳定。 1998年在二代棉铃虫不防治条件下其断头率为 0 ,优于对照美棉 33B (2 6 % )…  相似文献   

5.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的重要病害,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病害严重时可使棉花绝产,因此该病是限制老棉区棉花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抗枯、黄萎病性是棉花育种工作中选育新品种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棉花新品种一般对枯萎病的抗性可达到高抗水平,而对黄萎病的抗性大多表现为耐病,所以目前单靠棉花育种工作难以解决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国内外有使用缩节胺抑制黄萎病的试验,但效果不突出,而市场上虽有多种预防黄萎病的药剂出售,但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除控制好枯、黄萎病的传播途径外,从耕作栽培学的角度出发,改变棉花枯、黄萎病发生的生态环境,使之不…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比较近年来选育的棉花品种(系)对枯黄萎病的抗性,加速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对枯黄萎病的综合治理,应用人工接菌诱发的病圃进行成株期鉴定。材料与方法1、品种(系)来源鉴定材料共80个,取自1987~1988年参加全国棉花优质抗病新品系联合试验,全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棉花的多年连作,棉花黄萎病发生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影响棉花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为探讨棉花黄萎病的有效防治方法,提高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2006年在寒亭区南孙乡进行了武夷菌素防治棉花黄萎病试验研究,探讨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最佳药剂和使用方法,为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科学依据。试验方法供试药剂:1%武夷菌素水剂(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50%多菌灵胶悬剂(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氰氨化钙(石灰氮)(山东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供试品种为鲁棉研28,于4月16日大小行播种,行距分别为60cm和50m,株距为35cm。棉花生长期…  相似文献   

8.
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枯黄萎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病圃法测定了氨基寡糖素喷施后诱导棉花抗枯黄萎病表现及相关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乙蒜素处理),氨基寡糖素诱导后棉花对枯黄萎病抗性表现与乙蒜素存在极显著差异,喷施3次后诱导棉花对枯萎病和黄萎病防治效果分别是73.39%和41.19%,诱导对枯萎病抗性效果高于黄萎病;且随着喷洒次数增加,诱导抗枯黄萎病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抗性相关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处理3次,棉叶中的POD、PPO和PAL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说明氨基寡糖素能够诱导棉叶中POD、PPO和PAL的活性。在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枯黄萎病的田间示范,调查结果表明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对枯、黄萎病防治效果最高分别可达80%和70%。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适合湘西北地区种植的抗性品种,于2016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引进该所育成的中植棉2号、中植棉6号、中植棉8号和新植5号共4个品种,在桃源县进行抗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植棉2号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级别均高于其他试验品种,丰产性也较好,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较严重区域选择种植的品种。建议湘西北地区尝试引进种植,在利用好该品种良好抗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栽培技术,才能确保棉花生产有个好的收成。  相似文献   

10.
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田间均一病圃,采用成株期鉴定法对120份陆地棉及海岛棉材料的抗黄萎病性进行了鉴定研究,共筛选出36个抗黄萎病种质材料。其中9个海岛棉材料均表现抗病;河北省历年审定的品种中以冀棉19号抗性最好,共5个耐病品种,无抗病类型材料;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征集材料的鉴定结果与前人鉴定结果不尽一致;河北农业大学新培育的品种,抗病类型占33%,耐病类型占45.5%;河北省各育种单位及外省市参加河北省区试的53个新品种(系)中,抗病类型占26.4%,耐病类型占43.3%。综合分析,新培育的陆地棉品种(系)抗性总体水平不高,未出现高抗类型品种,抗性表现较好的材料有94—703—2、农大96品5、省94—17。  相似文献   

11.
棉花正常的生育过程,是地上部光合作用和地下根群吸收养分、水分的有机统一过程。因此,研究不同类型品种的根系生长以及不同地温变化对棉根生长的影响,对筛选高产棉株,改进棉花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开始于1979年,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并进。选用中熟的晋棉4号,中早熟的鲁棉1号和早熟的中棉所10号品种。试验采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索能够在病原菌侵染寄主的早期快速、准确、高效鉴定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的方法。以标准菌株Vd076和28个不同抗病性的陆地棉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病圃鉴定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苗期根部黄萎病菌DNA含量,建立快速鉴定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的新方法。利用标准品的Ct值和DNA含量绘制标准曲线,计算标准曲线方程,通过对未知样品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计算出棉花根部所检测Vd076的DNA含量,确定接菌后1 d为最佳取样时间。28个棉花品种根部Vd076的DNA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它与病圃鉴定的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2=0.958 8)。确定接种后1 d棉花根部Vd076的DNA含量在0~0.3 mg·g-1为高抗品种,0.3~1.0 mg·g-1为抗病品种,1.0~3.0 mg·g-1的为耐病品种,>3.0 mg·g-1的为感病品种。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高效的特点,为大批量棉花材料的黄萎病抗性快速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2015-2020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区域试验的192个棉花品种(系)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分析,为棉花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参试棉花品种(系)未出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参试棉花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除2018年高抗和抗病品种(系)占比为 88.2%外,其他年份均在92%以上;参试的品种(系)的黄萎病抗性水平除2017年较高外,其余各年均较低,以耐病为主,6年耐病品种(系)平均占比为56.2%;参试品种的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远大于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和总体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且三者均呈振荡上升趋势;早中熟常规棉的抗枯萎病、黄萎病性及兼抗性表现均优于早熟常规棉。可见,黄萎病抗性的提高是西北内陆棉区选育兼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海岛棉具有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抗逆等优点,创制带有海岛棉优异基因的棉花新种质,一直是陆地棉种质创新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海岛棉染色体置换系与陆地棉随机交配群体是具有陆地棉背景而携带众多海岛棉基因的遗传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为筛选抗、耐棉花黄萎病的新种质,采用温室苗期切根接种法和田间病圃成株期鉴定方法,对海岛棉染色体置换系与陆地棉随机交配群体RMBUP-C4S5的148个株系进行黄萎病抗性鉴定。温室苗期切根接种法鉴定结果显示,鉴32、鉴49、鉴59、鉴62、鉴78、鉴83、鉴84和鉴85共8个株系表现为耐黄萎病,相对病情指数(相对病指)为30.0~33.9,占鉴定株系的5.4%;抗黄萎病对照中植棉2号相对病指为34.1,高于上述8个耐黄萎病株系,表现为耐黄萎病。对8个苗期耐病、8个感病的RMBUP-C4S5株系进行田间病圃成株期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鉴78、鉴85表现为抗黄萎病,相对病指分别为14.3和13.0,低于当年中植棉2号相对病指22.3;鉴19、鉴49、鉴83、鉴124和鉴143均表现为耐黄萎病。鉴49、鉴78、鉴83和鉴85在苗期耐黄萎病,在成株期表现为抗或耐黄萎病,可作为...  相似文献   

15.
克萎星对棉花黄萎病株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萎星是河南省濮阳农科所研制生产的用于叶面喷施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农药 ,1 999年通过国家农药登记。室内抑菌试验表明 ,克萎星对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但抑菌活性较差 ,单从这一点不能解释克萎星的防治作用机理。本试验通过研究克萎星对棉花黄萎病株叶片内POD活性、S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探讨克萎星对棉花黄萎病感病株的基础抗性诱导作用。1材料和方法1 .1 田间试验。2 0 0 0年试验地为连作棉田 ,土质壤土 ,肥力中等 ;供试材料为耐黄萎病品种 3 3 B。小区面积 40 m2。试验处理设置为 1克萎星 5…  相似文献   

16.
一、棉花抗、耐黄萎病的选育棉花对黄萎病的抗、耐特性是不同的。不同的棉种和品种在黄萎病圃和自然发病条件下,表现出抗、耐、感相异的基因型。如海岛棉的抗性最强,近似免疫类型,陆地棉和亚洲棉抗黄萎病性能较差,亚洲棉最次,  相似文献   

17.
以冀棉11和鲁棉研21为供试材料,以枯草芽孢杆菌拌种为药剂对照,并设空白对照,分别于温室和田间进行药效试验,评估种子处理剂"入田"拌种处理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个拌种剂量均可以显著减轻枯黄萎病发生,拌种用药制剂量为10 m L·kg~(-1)(以种子质量计,下同)时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较好,播种后20 d为55.4%,显著高于药剂对照(50.2%);拌种用药制剂量为20 m L·kg~(-1)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播种后90 d时对黄萎病的防效为47.4%,显著高于药剂对照(31.4%)。推荐"入田"种子处理剂用于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使用剂量为10~20 m L·kg~(-1)。  相似文献   

18.
一、试验概况1985~1986年为全国组建的黄河流域棉花品种第13轮区域试验。试验单位19处。供试品种8个,对照为冀棉8号。纤维品质测试由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协作进行。枯、黄萎病抗性鉴定由陕西省棉花所负责。  相似文献   

19.
棉花黄萎病为土传维管束病害 ,一旦传入 ,即在土壤中定殖为害 ,现已蔓延到全国各主产棉区 ,对棉花生产危害严重。克萎星叶面喷施防治棉花黄萎病 ,1 999年 1 0月通过国家农药登记 ,该产品进入市场已历时两年 ,深受棉农欢迎 ,经得起生产实践的考验 ,现将 1 997~ 1 999年两地农药登记试验结果汇总如下。1材料和方法试验分别由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省农药检定所承担 ,试验地均设在棉花黄萎病发生严重且均匀地块 ,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均为耐黄萎。试验处理设置为克萎星 5 0 0倍液、1 0 0 0倍液、1 5 0 0倍液 ,有效成份 …  相似文献   

20.
棉花抗枯萎病试管鉴定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枯黄萎病是危害最大的两种病害。在我国枯黄萎病混生地区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达60%以上。目前对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措施中,最主要的是培育棉花抗病品种,而棉花抗病种质资源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原始亲本,因此鉴别棉花种质资源材料和抗病品种的抗性程度十分重要。当前常用的苗期鉴定和人工病圃成株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