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肌内脂肪含量是评定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为人们在DNA水平上研究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可能的主效基因、可以考虑的候选基因以及其他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QTL等方面概述了猪肌内脂肪含量的QTL研究进展,并对在育种实践中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应用前景、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猪肉肌内脂肪是决定肉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利用DNA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候选基因及PPARv基因的当前研究状况,及其与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旨在为猪肌内脂肪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猪肉肌内脂肪是决定肉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利用DNA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候选基因及PPARγ基因的当前研究状况,及其与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旨在为猪肌内脂肪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特征进行评估以及筛选适宜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屠宰测定体重在(87.61±0.54)kg共314头苏淮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并分析肌内脂肪候选基因标记IGF2基因第3内含子3072AG位点和SCD基因g.2228TC位点在苏淮猪群体的多态性及其与苏淮猪肌内脂肪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苏淮猪群体肌内脂肪含量为(1.99±0.04)%,变异系数为37.13%。其中,阉公猪肌内脂肪含量高于母猪肌内脂肪含量,但公母间差异不显著。在IGF2基因中,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03和0.597;AA型基因型频率为0.175,AG型为0.455,GG型为0.370;不同基因型之间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在SCD基因中,C等位基因与T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17和0.583;CC型基因型频率为0.169,CT型为0.497,TT型为0.334,不同基因型之间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IGF2和SCD基因合并基因型与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IGF2和SCD基因的多态位点与苏淮猪的肌内脂肪性状不相关,因此不能作为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猪肌内脂肪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肌内脂肪的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剪切力值、风味和多汁性.猪肉肌内脂肪的调控机制很复杂,主要受营养、环境和基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其中,营养调控和基因调控是改善猪肌内脂肪沉积的根本途径.综述了猪肌内脂肪的形成以及营养和基因对其调控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黄练  骆璐  董春霞 《中国猪业》2014,9(11):36-39
猪肌内脂肪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猪肉的嫩度、多汁性和风味,本文在简述猪肌内脂肪含量测定技术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和脂肪细胞定向和分化因子-1基因(ADD1)等肌内脂肪沉积主要候选基因以及micro RNAs对猪肌内脂肪沉积和代谢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利用基因调控改善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将82头藏猪和84头其他品种猪屠宰后测定背膘厚,采集背部最长肌测定肌内脂肪含量和嫩度。采集血样提取DNA,利用PCR-RFLP分析ADD1基因的基因型,发现藏猪和其他猪种中均能检测到三种基因型AA、AB和BB。三种基因型的肌内脂肪含量和嫩度存在差异(P<0.05),而背膘厚不存在差异(P>0.05)。ADD1基因在藏猪和其他猪种中存在多态性位点,可以作为肌内脂肪选育的标记辅助选择位点。  相似文献   

8.
猪肌肉中脂肪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经荣斌 《养猪》2006,(4):49-51
畜禽肌肉的脂肪主要由丙三醇(甘油)、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组成,此外,还有亚油酸、挥发酸、不皂化物和微量脂溶性维生素等。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是其重要经济性状,对肌肉的风味、嫩度和多汁性等食用品质有重要影响。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猪肌内脂肪含量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对猪品种的选育、肉品的加工利用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我国地方猪种肌内脂肪含量我国养猪科学工作者对某些地方猪种肌内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在相同条件下研究比较中国地方猪种与引入的国外品种肌内脂肪含量(表1)[1,2]。结果表明,12个地方猪种背最长肌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9.
FABP家族与肌内脂肪相关的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单纯要求瘦肉含量而越来越看重肉的品质.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的含量影响着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Patrici等[1,2]对丹麦商品猪的肉质研究发现,肉的风味多汁性随肌内脂肪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提高肌内脂肪的含量会有肉质嫩度和多汁性的改进,所以提高猪肉肌内脂肪的含量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但是由于IMF含量在活体中的测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MAS)即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去寻找控制IMF的基因并对其进行选育来提高IMF含量,改善肉质.  相似文献   

10.
猪肌内脂肪的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剪切力值、风味和多汁性。猪肉肌内脂肪的调控机制很复杂,主要受营养、环境和基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其中,营养调控和基因调控是改善猪肌内脂肪沉积的根本途径。综述了猪肌内脂肪的形成以及营养和基因对其调控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