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短季棉多茎株型密度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短季棉常规株型为对照 ,研究了多茎株型的密度适应性。结果表明 :在 5.2 5万~ 8.2 5万株 /hm2 范围内 ,随密度的增加产量提高 ,最大值是 6.75万株 /hm2 ,霜前籽棉产量 51 4 0 .5kg/hm2 ,比 8.52万株 /hm2 处理增产 1 7.1 % ,增产效果达较显著水平 ;密度与株型之间的互作效应不显著 ;但多茎株型与常规株型相比 ,三个不同密度处理分别增产 2 0 .4%、2 0 .2 %和 1 8.8% ,增产效果均达较显著水平 ,说明多茎株型是短季棉高产栽培的理想株型 ,密度的适应性强 ,适宜的密度范围为 5.2 5万~6.75万株 /hm2 ,在此密度条件下 ,叶枝均衡发育 ,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高 ,具备形成高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棉花株型栽培的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株型栽培的形态指标为,株体矮化30%左右,群体密度提高20%以上;形态特点是株矮、枝短、叶小、叶厚、铃大;增产机理表现为群休早发早熟效应、铃位内移效应、抗逆效应和产量结构效应。株型栽培技术的核心是以地膜、优种为基础,通过化学生长调节剂(DPC)和农业措施(水、肥、中耕等)相结合的综合调控技术,将棉花生长形态调控为理想的群体株型。一般缩节安(DPC)调控强度为每公顷施量90~120克,分3~4次喷施;灌水和追肥时间适当提早,每公顷施纯氮150~225公斤,并要与磷钾肥平衡施用。经1992~1994年在山西、山东、江苏等地试验示范,在公顷增产皮棉168~354公斤,平均增产300公斤左右,增产率为9.2%~25.1%。  相似文献   

3.
任颐  臧存芳 《种子》1990,(3):20-26
棉花良种产质量的形成除生态气候条件外与株型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前联产承包、讲究综合效益的情况下,中等密度逐渐取代过密过稀群体,中壮株型(高度适中、植株健壮、根系强盛)逐渐取代高大株型和矮小株型,经济施肥和适促适控逐渐取代大肥大水和多促多控,为大多数良种繁殖地区所接受,并充分显示良好的经济效果。本文就不同株型对棉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连续2年的研究,旨在探讨一定密度条件下不同株型农艺、经济性状的比较及其相关,最佳株型产量的合理结构,各生育阶段的发展动态,株型塑造的最佳选择等,为良种繁殖和优化株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棉花密植、化调、水肥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密植、化调、水肥等综合栽培技术。进行了协调棉株生育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0.5万株/hm~2,DPC 90g/hm~2,N、P_2O_5、K_2O 为225、180、135kg/hm~2,盛蕾期浇头水的处理,可以达到株高65~70cm、果枝数10个、果节数3个的株型,形成铃期不封垄、通风透光好的群体结构;叶片的同化能力和根系的活性均较强,在棉株群体、生态环境和棉株体内库源流之间形成了协调的关系。因此,群体的成铃强度达到了4.68万个/hm~2·日,皮棉产量达到了1875kg/hm~2,经济系数达到了0.4以上。  相似文献   

5.
化学打顶对棉花群体容量的拓展效应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常规人工打顶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同种植密度(18万、22.5万和27万株·hm-2),研究化学打顶对棉株形态、群体器官数量和经济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打顶棉花株高显著高于人工打顶,平均高出17%,中上部果枝显著变短,尤其是上部果枝平均比人工打顶短75%.冠层中部透光率平均提高约13%.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化...  相似文献   

6.
棉花高产品种的株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泗棉3号作为近期育成的棉花高产品种的典型代表,与苏棉5号进行比较,研究高产品种的株型形成特点。其主要结果为,高产品种在株型结构上表现为植株有适当的高度,主茎及果枝节间长度分布均匀,第一果节间较长,横向生长势弱。果枝与主茎夹角由下向上呈逐渐变小趋势,植袜为塔型。叶片较小,且与水平面夹角大,叶层分布均匀,株型疏朗,消光系数小,这样有利于改善植株内部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效能。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丰富南方冬季亚麻纤维与种子兼收的栽培理论与技术和促进南方冬季油纤兼用亚麻产业提供理论与生产实践指导。研究亚麻播种期、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等关键措施对亚麻原茎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探讨了洞庭湖区亚麻原茎与种子兼收的抗倒伏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早播免耕不施肥处理抗倒伏效果最好,较轻级(0~4级)倒伏率总和为18.33%,最高级(5级)倒伏率为零,原茎产量和种子产量为最高,依次分别达到8375.77 kg/hm2和804.46 kg/hm2,同时,试验总结出了亚麻抗倒伏、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为洞庭湖地区油纤兼用亚麻大面积种植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8.
任颐  薛晶 《种子》1991,(1):20-24
传统的棉种产量结构模式与直播棉和棉种的粗加工(毛子剥绒子)相适应,我们概括这一模式为: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单位面积铃数×霜前铃%×铃种子数×粒重。新扩展的棉花良种产量结构模式与育苗移栽和棉种的深加工(硫酸脱绒子、包衣子)相适应,我们概括这一模式为:单位面积良种产量=单位面积铃数×霜前铃%×铃成熟种子数×粒重。铃成熟种子数既是数量构成因素,又有质量的内涵,是实际而有效用于生产的种子,作者建议将扩展模式中诸因素形成的产量定名为良种,以便与传统模式种子产量相区别。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从两种模式不同株型产量结构诸因子中作出比较和判断,找出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从筛选最佳株型入手,明确产质量结构的主攻目标,对促进棉种专业化生产水平的发展,社会化效益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兴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129-135
为了探讨不同亚麻品种在南方的生态适应性,提高亚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笔者对7个亚麻及2种耕作方式的原茎产量、种子产量、倒伏率等8个相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免耕处理较旋耕处理原茎增产9.45%、种子增产0.37%;‘晋亚10号’产量综合排名第一,原茎产量为5285.98 kg/hm2,种子产量为402.7 kg/hm2,‘轮选2号’产量综合排名第二,原茎产量和种子产量依次分别为:5225.95 kg/hm2和375.19 kg/hm2,其中抗倒伏能力较强的品种有‘晋亚10号’和‘轮选2号’,5级倒伏率为0。由此可见,洞庭湖区可选用抗倒性较强的品种‘晋亚10号’和‘轮选2号’,并可采用免耕措施,可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化学封顶技术在辽河流域棉区的应用可行性和配套技术,2015-2020年,在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比较试验。选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提供的化学封顶剂(简称封顶剂),设置7月12日(T1)和7月17日(T2)2个封顶时间,750、1125和1500mL/hm2 3个封顶剂用量,同时设120g/hm2高浓度甲哌鎓(DPC)处理,以不打顶为对照,以人工打顶和打大顶为副对照。结果表明,化学封顶处理能够有效控制植株长势,使株型更加紧凑,构造合理冠层结构;处理时间越早,控长效果越好。不同浓度药剂处理的效果也有差别,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化学封顶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各处理之间纤维品质差异不显著。结论认为,化学封顶剂的种类、喷施时间和用量都会影响封顶效果,辽河流域棉区建议在7月17日左右进行化学封顶处理,封顶剂浓度以1125mL/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冬季亚麻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亚麻品种在南方的生态适应性,在不同试验点间,通过亚麻的品种比较,筛选出适合洞庭湖区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点间,安全试验点的原茎产量和种子产量均高于梅加州试验点。在梅加州试点中,综合产量排名最高的是‘内亚9号’,原茎产量高达533.33 kg/hm2,种子产量高达484.85 kg/hm2。在安全试验点中,综合产量排名最高的是‘内亚9号’,原茎产量高达7244.44 kg/hm2,种子产量高达658.59 kg/hm2。通过对不同试验点间,不同品种亚麻的农艺性状及其产量性状的比较,筛选出高优高产的亚麻品种:‘内亚9号’。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湿地污染物的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洞庭湖水文观测站、环境监测站和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洞庭湖湿地的TN、TP、COD、六价铬等重金属、硫化物、氰化物、氟化物和石油类等污染物的来源和数量。结果表明:每年输入湿地TN 670132.47 t、TP 41103.85 t,COD输入317849.26 t,重金属元素、有污染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输入量10156.616 t。在输入洞庭湖湿地的污染物中,有54.76%N、44.30%P、81.83%COD和95.59%重金属元素和化合物来自四水(湘、资、沅、澧4条江河)和三口(长江分洪流入的松滋、藕池和太平3口),有94%~99%的污染物是由面源污染引起的,点源污染只占1%~6%。因此,在洞庭湖湿地水污染的治理上,控制系统外水系输入比控制湿地周边更重要,控制面源污染比点源污染更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东洞庭湖湿地指示植被光谱数据库,笔者通过分析指示植被的光谱特征,得到识别湿地植被高分辨率遥感波段窗口,为湿地健康监测提供技术支撑。选取东洞庭湖植被苔草、泥蒿、芦苇、辣蓼与灯心草5种典型湿地植被为东洞庭湖湿地指示植被,对它们进行研究。根据野外测定5种指示植被光谱数据,分析东洞庭湖湿地指示植被的光谱特性、植被类型识别的特征波段及其基本规律。研究发现:(1)在波段范围610~680 nm、810~880 nm、1030~1100 nm、1170~1240 nm、1635~1705 nm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别在波段1030~1100 nm之间,5种指示植被光谱差异性最大,光谱曲线区分特别明显;(2)通过对苔草、泥蒿、芦苇、辣蓼与灯心草5种湿地植被光谱反射率(R)采用LOG(1/R)变换,得到1个可以区分5种植被的区间,即660~680 nm之间的波段,5种湿地指示植被倒数的对数值依次降低次序是:苔草、芦苇、辣蓼、灯心草和泥蒿;(3)对同一种湿地指示植被苔草不同长势的光谱数据进行降噪、倒数的对数处理后,得到1个特征区间在500~700 nm内,可以明显的区分苔草的长势情况即:长势良好的苔草光谱反射率倒数的对数值要高于长势不好的苔草。  相似文献   

14.
西洞庭湖区森林景观指数适宜转换粒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端吕  宋涛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0):110-114
通过对森林景观矢量数据进行矢栅转换,探讨森林景观指数的适宜转换粒度。结果表明: (1)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的情况揭示了景观格局的尺度效应;(2)随着研究粒度的增加,不同景观指数对转换粒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的第一粒度域均为10m-80m;(3)对于适宜研究粒度的选择,在保证计算的质量、较好地体现原始数据的特征信息,同时避免过大的计算工作量,应当在第一尺度域内选择中等偏大的粒度,本研究中景观格局研究的最适宜研究粒度域均为40m-80m;(4)由于森林景观的复杂性、多样化,粒度在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中的影响及其尺度效应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优化洞庭湖区温光等资源配置,提高轻简化生产水平,本文探讨了洞庭湖区主要种植模式的限制因素和不足之处,从温光资源、用养结合、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洞庭湖区油-稻两熟制种植模式的优势,并提出发掘油-稻种植模式潜力的问题和展望,建议湖区发展以免耕直播、机械化收脱、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为主的油-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为洞庭湖区资源优化配置和丰产高效种植模式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不同间种模式、不同龄林的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间种能促进林木生长,与未间种林木生长比较,胸径大小呈显著性差异,树高呈极显著性差异。(2)相同龄林不同间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依次为间种白菜>间种南瓜>未间种,间作套种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不同龄林中土壤微生物数量2年生林、8年生林相对较大,4年生林较少;芦苇地微生物数量最大,与其它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林地类型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3.39~6.06 mg.g-1,0.81~1.83mg.g-1,2.18~2.26 mg.g-1。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4年生林、芦苇地最少,与间种白菜达到显著性差异。林下间种白菜和8年生林土壤酶活性最活跃。(4)杨树林土壤真菌与细菌、放线菌呈显著性相关。土壤脲酶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性负相关。脲酶、蔗糖酶均与真菌、细菌、放线菌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真菌、细菌、放线菌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优化东洞庭湖区域森林景观格局,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科学管理森林,在3S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利用东洞庭湖区域2006年与2009年2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进行森林信息提取并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图,将2期经过栅格化处理的遥感图片导入Fragstas 3.3软件计算景观指数。选取有代表性的14个森林景观指数,通过2期指数对比,分别从景观结构、形状特征、异质性与多样性3个方面对该区域进行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和针叶林是该区域的主要优势景观类型,其斑块面积大,连通性较好,但形状和分布比较复杂;阔叶林次之;竹林和草地面积最小并呈散点分布,斑块形状和分布复杂程度最低。景观中各个斑块类型分布不均衡,不定性的信息量较大,异质性较低。东洞庭湖区域森林景观总体呈现扩展、破碎化和复杂化趋势,应采取切实措施改善该区域的森林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运  张贵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8):276-281
为了提高人们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认识,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与威胁的现状,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等方法对洞庭湖湿地的水文调节、净化、维持物种多样性、碳固定、营养循环、休闲旅游、保护土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其货币价值达239.85×108元/年。在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水文调节功能价值最大,为107.44×108元/年,占总价值的44.79%,说明洞庭湖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持物种多样性功能的价值最小,为4.89×108元/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洞庭湖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要在充分认识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洞庭湖湿地生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湿地保护的基础,对提高湿地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省东洞庭湖湿地为研究区,利用Mamdani FIS (模糊推理系统)模型,构建了包含水体PH值,水体悬浮物浓度、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植被类型数量、入侵物种数量、湿地面积变化率、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9个影响因子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证明,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得分为1.37分,健康状态介于亚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利用Mamdani FIS 模型的非线性分析能力和基于专家意见的推理规则,评估湿地健康指数时不需要先验知识支撑,简化了模型使用时对数据的要求。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利用的建议,以期为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推进湖南饲用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种植,对冬闲稻田进行有效开发,探索环洞庭湖区大麦栽培抗倒高产节本的栽培措施。本研究使用裂裂区设计的田间试验方法调查不同播种期、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对大麦产量构成因子如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冬闲田种植大麦,不同播种期、耕作方式和施肥对大麦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在不影响双季稻生产的情况下,播种期最好不要超过11月4日,且翻耕可以显著提高大麦产量(P<0.05),而施肥对大麦产量影响较小,可以考虑不施肥。总体来看,‘华大麦4号’的小区种子产量最高达到9.5 kg每小区,适合洞庭湖区种植并可进行进一步栽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