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松对松毛虫危害的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弄清油松对松毛虫危害有无自控能力,利用植物的生态控制力防治松毛虫,减少浓药的用量,采用蒽酮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失叶强度下油松干基糖分含量,结果表明:在人工模拟摘叶和松毛虫自然危害条件下,油松具有补偿和超补偿能力;在2—3年生针叶失叶较多的情况下,油松可将干部贮藏的营养物质供一年生针叶的正常生长。即使在连续三年2—3年生针叶失叶较多的情况下,油松也不致死亡,仍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诱导化学防御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对受赤松毛虫为害与未受害油松的二年生针叶及用这两种油松的完整针叶饲养的赤检松毛虫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发现植株受害后针叶异亮氨酸酪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单宁,生物碱含量及总糖/氨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酚类,萜烯,矿质元素均有较大的幅度变化,用受害后油松针叶饲养的幼虫摄食量减少33.5%,死亡率升高10%,产卵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失叶对油松抗赤松毛虫的影响及其防治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章义  李景辉 《林业科学》1993,29(3):220-226
本文研究了不同失叶量、不同季节失叶、不同叶龄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叶的光合、蒸腾、叶绿素、淀粉、可溶性糖及油松生长与抗性的影响,还研究了油松的贮藏营养物质。结果表明:30%失叶量能提高树势与对赤松毛虫的抗性;油松的贮藏营养是脂肪,主要贮存于叶内,新叶的营养制造与贮存大于老叶;油松失新叶后所抽的梢比失老叶后的短,光合、蒸腾及树势与抗性更弱;为增强树势与抗性,新叶是应重点保护的对象;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幼龄幼虫主要危害新叶,取食新叶死亡率低,体重增长率大,为保护新叶与树势,应抓紧对幼龄幼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诱导化学防御及滞后诱导抗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对当年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受害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仍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生物碱含量及总糖/投案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单宁、酚类化合物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用其饲不养的赤松毛虫幼虫体三 ,死亡率比对照高19.2%,油松对赤松毛虫的滞后诱导  相似文献   

5.
敖汉地区的油松纯林均分布在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由于立地条件较差,有的松林不能及时郁闭。已经郁闭或接近郁闭的松林也因缺乏管理,或群众为索取烧柴过度修枝,使郁闭度下降到0.5或0.4以下。通过虫情调查发现:同一立地条件、同一林龄的油松纯林,凡是郁闭度较小或过度修枝的地块,松毛虫平均虫口密度及其为害程度都明显高于郁闭度较大或未修枝的地块。郁闭度0.4以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内相关因素,研究其对赤松毛虫的自然控制。结果表明:油松刺槐混交林的土壤肥力高于油松纯林,促进了油松的生长,增强了对赤松毛虫的承载能力,有利于对赤松毛虫的自然控制。  相似文献   

7.
赤松毛虫危害雪松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三年观察研究发现,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er在雪松上能正常取食、化蛹、羽化、产卵、孵化而完成整个世代发育,其生态习性、危害程度及虫态历期同在赤松上相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赤松毛虫危害雪松必须自初孵 虫开始。  相似文献   

8.
油松毛虫危害对松林生长的影响及其危害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研究,油松毛虫大发生年份,即株均虫口密度在400条以上时,油松单株材积生长量平均减少0.00097-0.00301m^3,材积生长率平均下降30%-35%。大发生时的前两年和后两年材积生长都明显减少,尤以大发生后次年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经过三年观察研究发现,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Butler在雪松上能正常取食、化蛹、羽化、产卵、孵化而完成整个世代发育,其生态习性、危害程度及虫态历期同在赤松上相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赤松毛虫危害雪松必须自初孵幼虫开始。  相似文献   

10.
将赤松毛虫生命表技术运用到防治指标的研究上,并通过逐步回归得出赤松、油松、黑松针叶蓄求算式,同时引进了“标准株”概念,量化了蛹期、卵期、冬前幼虫期和冬后幼虫期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油松种子园无性系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协调关系的研究,发现多数无性系2年生球果的发育对2次芽数、2次顶芽长及侧枝数和当年雌球花芽的分化无显著影响;但2年生球果发育降低当年顶枝生长量,增加侧潜芽数,不同无性系当年生顶枝长,侧枝总长和2次顶芽长差异显著,而2次芽数、侧枝数和侧潜芽数则差异不明显。母枝总干质量和枝长类型对当年生总干质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2342和0.4400,对多元决定系数的直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研究油松林分因子对中华松针蚧(Matsucoccus sinensis Chen)发生不同危害程度之间的影响,为白龙江林区中华松针蚧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在白龙江林区选取林龄相对一致(约25年)的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样地内草本盖度、林分密度、郁闭度、枝下高、树高、冠幅及胸径7个林分因子及中华松针蚧的虫情指数,依据样地内虫情指数的分组,分析不同林分因子与样地内虫情指数的关系。 结果 表明,草本盖度、林分密度、树高、枝下高、胸径及冠幅6个林分因子对中华松针蚧发生危害程度有显著影响,郁闭度无显著影响。通过多重回归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中华松针蚧发生危害程度的关键林分因子为草本盖度、林分密度及枝下高。草本盖度对中华松针蚧虫情指数影响极显著(P < 0.01),相关性分析得出二者变化具有相反的趋势,随着草本盖度的增加,虫情指数降低。林分密度对中华松针蚧虫情指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其低密度林分(381~763株·hm−2)受中华松针蚧的危害加重,林分密度(> 763株·hm−2)的油松林受其危害程度较轻。不同枝下高对中华松针蚧虫情指数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 < 0.01),枝下高较高(3.5~4.4 m)的油松受中华松针蚧危害严重,枝下高较低(1.1~3.5 m)的油松林受危害程度低。 结论 油松纯林的林分因子与中华松针蚧发生危害关系密切,其中草本盖度、林分密度及枝下高3个林分因子影响中华松针蚧发生危害最为显著。建议在中华松针蚧的防治工作中,可通过调整林分因子进行合理的修枝、间伐等营林措施以达到控制危害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研究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相关基因,为解析马尾松抗性机理和高抗马尾松早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高抗和易感2种马尾松基因型接种松材线虫,在接种后第1、15和30天取样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通过对高抗和易感马尾松差异基因识别以及富集分析,以筛选与抗松材线虫病相关的组成型差异基因。 结果 对高抗和易感马尾松接种松材线虫后的转录组进行比较,在接种后第1、15和30天分别获得2 866、679和1 657个差异基因,且在接种松材线虫后不同时间点间,共有差异基因相对较少。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接种后第1、15和30天,最显著的生物学进程是氧化-还原过程,而GO项刺激反应、转录调节以及香叶基二磷酸代谢过程也显著富集。对这几类GO项相关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接种后3个时间点GO项刺激反应中共包括26个R基因,除了2个R基因外,其它R基因表达皆为组成型,在接种松材线虫和对照间差异不显著,而GO项转录调节中仅2个差异基因被nr注释为 ERF 转录因子,其余为未知基因。接种松材线虫后, ERF 转录因子在高抗马尾松上的表达量始终高于易感马尾松上的表达量,且在接种松材线虫和对照间表达量变化不显著,也为组成型基因表达。GO项香叶基二磷酸代谢过程中, GGPPS 3个基因也在高抗马尾松上具有更高表达量,为组成型基因表达。这些基因中 TIR-NBS-LRR 基因(c65785.graph_c0)、 ERF 转录因子(c78073.graph_c0)和3个 GGPPS 基因在高抗马尾松中表达量较高,而在易感马尾松中表达量较低,甚至为0,可作为开发分子标记的候选基因用于鉴定抗性马尾松。 结论 高抗和易感马尾松在接种松材线虫后第1天其表达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的基因最多,其中, LRR 基因、 ERF 转录因子和 GGPPS 与马尾松的抗性相关,部分 TIR-NBS-LRR 基因、 ERF 转录因子和 GGPPS 有望被开发为鉴定高抗马尾松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丰富马尾松遗传信息,开发更多适用于马尾松的新型分子标记。[方法]依据马尾松Ty1-copia类型和Ty3-gypsy类型反转录转座子RT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建立了马尾松IRAP-PCR技术体系并以12个基因型个体为材料进行验证。[结果]42条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丰富、重复性好的29条进行PCR扩增,共获得22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07个,多态性比例为91.19%,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11 9±0.284 1,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68 0±0.288 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91 1±0.144 9,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47 2±0.195 3;利用引物P-12、P-15或R-1,可以将栽培种与无性系两类区分开;P-2可作为核心引物,能将12份供试材料有效区分开来;采用IRAP标记构建了供试种质的DNA指纹图谱;供试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6 0.69,以相似系数为基础,进行UPGMA聚类分析,以0.57为阈值可将供试种质分为三类,其中无性系内不同材料间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结论]IRAP分子标记能有效地用于马尾松种质的鉴别与亲缘关系分析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e change of pine scale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population density on pine forest in urban park between treatment (tending operations) and CK (no tending operations) was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were shown as follows: population density declined to 0.63 head per bundle from 2.61 heads per bundle when crown density of pine in urban park had become 0.5 or so by means of cultiv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felling, pruning and thinning and so on, and drop got to 75.86 percent. The pinewoods would soon get revived once using these cultivation activities, so tending operations was main measures controlling over harm of pine scale in urban park; At the same time, population density of pine scale on pinewoods in the sunny slope was more than that in the somber slope and it had become less and less from sunny slope to somber slope. Therefore, tree species must be chosen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park for preventing harm and happening of pine scale.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油松生态型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赤松纯林胸径结构对枯梢病发生效应,为合理采取森林经营措施调整林分胸径结构,防控赤松枯梢病的流行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方法 以昆嵛山赤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0块赤松纯林临时样地进行赤松胸径及枯梢病病情调查,应用Weibull分布拟合位置、尺度和形状参数并进行$ {x}^{2} $检验,然后将3参数和赤松平均胸径,感病赤松平均胸径,未感病赤松平均胸径,最大病级赤松平均胸径,最小病级赤松平均胸径表征为赤松胸径特征指标,分别与枯梢病病情指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 结果 各赤松纯林临时样地胸径结构均符合Weibull分布,其中胸径分布中心在9.66 ~16.25 cm,90.00%的样地胸径结构表现为正偏山状分布。赤松枯梢病病情指数与未感病赤松平均胸径、最大病级赤松平均胸径和最小病级赤松平均胸径呈负相关,但检验结果为不显著;与尺度参数、赤松平均胸径和感病赤松平均胸径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形状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位置参数呈间接显著负相关。 结论 Weibull分布能够较好地拟合赤松纯林胸径结构。赤松纯林枯梢病病情指数与胸径结构分布中心、胸径结构分布曲线形状、赤松平均胸径和感病赤松平均胸径结构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所测赤松最小胸径存在间接显著负相关,可采取抚育间伐等森林经营措施增加林内优势木比重,降低赤松胸径分化程度,减少感病小胸径赤松,达到赤松枯梢病生态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红树植物对缺氧生境适应能力的数量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20.
白蜡虫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