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低产林是指其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的那些林分。我县现有油茶林4.1万亩,主要分布在祁红乡、平里镇、古溪乡等乡镇,其中有1.5万亩油茶林,由于经营粗放,林龄老化,品种混杂等原因,处于“劣、疏、老、病、荒”等低产状态,经济效益低下,影响了林农经营油茶的积极性。对这部分油茶林,必需采取一定的营林措施进行林分改造,才能充分发挥油茶林的生态、经济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2.
思雨 《云南林业》2014,(1):68+71-68
近年来,油茶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特色林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油茶林分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油茶低产林的面积相当惊人。  相似文献   

3.
《福建林业科技》2017,(1):61-64
采用实地调查与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对尤溪县6个坡度级和4种经营类型的油茶林的分布面积和产量及3种经营类型(低产林)的改造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尤溪县油茶林2008年的面积13519.03 hm~2,主要分布于斜坡地和陡坡地,两者共占总面积的91.28%,不同坡度级的油茶林产量的变化幅度为61.90~110.62 kg·hm~(-2),缓坡地以上的林分产量随着坡度级的加大呈降低的趋势;现有油茶林经营类型以中和差为主,约占整个种植面积的89.78%,油茶林产量与经营等级呈正相关,好、中、差、荒芜4种经营类型的油茶林产量分别为313.42、102.73、64.83、27.59 kg·hm~(-2),总的年平均产量为93.92 kg·hm~(-2);中、差、荒芜3种经营类型的油茶林改造后3 a的平均产量与改造前3 a相比,产量比值分别为2.4、2.6、7.1,平均增产150 kg·hm~(-2)左右,且改造后林分增产幅度与经营类型密切关联,经营类型越低则增产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4.
油茶林生物量与养分生物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何方  张才学 《林业科学》1996,32(5):403-410
对不同发育期油茶林生物量与养分的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幼龄期至盛果期油茶林生物量逐步积累,盛果期生物量达到16.139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为1.798t/hm2;不同发育期油茶林分的生产力不同,盛果期油茶林太阳能利用率最高,为0.2%;不同发育期油茶林光合产物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不同;不同发育期油茶林系统大量元素(N、P、K、Ca、Mg)的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及输出量不同。并提出了油茶林系统施肥的监界量。  相似文献   

5.
祁阳县油茶经营经济效益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祁阳县油茶经营经济效益调查分析表明:经营措施对油茶产量有较大影响,其中采取修枝、垦复、三保、授粉、施肥、综合措施的油茶林,其产量分别是传统经营林分的1.5、1.91、2.46、2.34、4.5、11.27倍;林分密度对其产量亦有较大影响,密度适中,则群体产量高,本次调查中以1050—1350株/hm^2的林分产量最高,平均达1215kg/hm^2。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祁门县现有油茶林状况,结合近年来实施的中央、省财政油茶项目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对油茶林进行分类经营理念,对一类林集约经营的稳产和对二类林改造增产的不同技术措施和要求,同时对油茶果采收及处理情况进行了介绍,希望对其他地区油茶经营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助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为油茶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杉木林和油茶林中共有OUT 2845个,30个门,88个纲,195个目,295个科和887个属.2种林分类型中主要细菌群落有变形...  相似文献   

8.
程鹏 《安徽林业》2014,(1):35-38
本文在实地调查安徽山区、丘陵油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茶发展中存在的造林地水土流失严重、资金投入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油茶林的营造应该优先注重低产油茶林分的改培、新造林的水保措施及复合经营,并对重点推荐的模式——油茶×茶树复合经营的优势、原理和技术措施进行了初步阐述,旨在为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石门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现有油茶栽培面积4026.67公顷,其中老油茶林面积3373.33公顷,2010年以来新造林面积653.33公顷。全县有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承包大户和农户个人等5种油茶经营主体,主要以村集体组织农户经营为主,全县申请批准的油茶专业合作社18个。存在的主要问题油茶产业观念不强。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大部分油茶林分山到户,由于当时茶油价格过低,农民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不愿在油茶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油茶林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为给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高效经营及加快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对GLS高产无性系油茶幼林始产期的生殖生长特性及产量结构特征进行了静态与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林始产期的林分生殖生长分化程度逐年降低,林分株间产果量差异逐年减小,产量结构变化显示低产株数逐年减少高产株数逐年增多的特点,立地条件和幼林始产期的经营水平明显影响着群体产量结构与林分产量。  相似文献   

11.
油茶是我省的优势,全省现有油茶林 160多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 40%以上,年产茶油 5万吨— 6万吨,年产值 10亿元以上,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演替、经营粗放,致使油茶品种混杂、树势衰老,极大地制约了油茶生产经营的效益。自 1990年我省“油茶低产林改造”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科研部门的积极响应和地方群众的密切配合,通过实施“林地清理、密林疏伐、整枝修剪、垦复深挖、蓄水保土、合理施肥、稀林补植、更换劣株”等技术措施,使单位面积产…  相似文献   

12.
油茶,茶叶复合经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油茶生产大部分是纯林,林分低产低值。为改变油茶单一的生产体制,增加油茶生产自身的活力,提高油茶林的经济效益、我们于1981年在20亩油茶低产林内间种茶叶,进行油茶、茶叶复合经营提高林分产值的试验,取得初步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地设在浙江省常山县林场大地(土午)分场,该地处东经118°31′,北纬28°64′,海拔98m。年平均温度17.3℃,年降雨量1700mm,3—6月为雨季,夏秋干旱。土壤为低丘红黄壤,pH5—5.5。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根据油茶幼林内套种药食两用植物仙人草的经营效果,试验分析了XYL处理(仅修剪不套种仙人草)、XTX处理(修剪并套种仙人草)、TNX处理(仅套种不修剪)、NXT处理(不套种不修剪)4种处理的油茶和仙人草生长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在油茶幼林地套种仙人草可以形成比较合理的复合林分,创建适度的林隙,套种仙人草,填补油茶株间的生态位。试验结果还表明:在种植株行距和修剪双控制下,油茶林间的林隙大小保持在1.5m,大于1/2树高,为仙人草存活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复合经营较为合理的空间分布格局。经方差分析,XTX处理与NXT处理油茶产果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XTX处理与TNX处理油茶产果量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XTX处理与XYL处理油茶产果量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XTX处理与TNX处理仙人草产草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油茶仙人草复合经营具有良好的经营效果,而且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是油茶林经营中较好的经营模式,应在油茶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东兰县是广西油茶生产基地县之一,全县有油茶林0.67万公顷,其中老油茶林占60%左右。过去由于群众对油茶生产经营粗放,种植密度大,品种类型混杂,寄生枝多、产量很低,每公顷产油脂仅30~  相似文献   

15.
南岳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衡阳南岳区现有油茶林多存在普遍老龄化、品种混杂、残次林多、嫁接不当病虫害多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油茶单位产量及其品质偏低。若要提高林分产量,可以从更换良种,垦复抚育,老林更新,科学嫁接等方面对油茶低产林进行改造。从分析南岳区油茶低产的原因入手,结合南岳区实际情况,探讨了油茶低产林产生原因,着重提出了改良技术措施(林地清理和密林疏伐,深挖复垦,更新复壮,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保花保果等),目的是优化油茶低产林分,同时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桃源县有油茶林69万多亩,大面积亩产油在3公斤—5公斤的水平徘徊,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树种结构老化,种质较差。全县69万亩油茶,衰老树占60%以上,再加上过去造林时没有选种,品种混杂,良美不齐,结果少或基本不结果的植株占50%左右,每年结果25公斤以下的植株占林分总株数的80%-95%,严重影响了林分产量。二是科技水平不高,管理水平粗放。大多数油茶林处于粗放经营管理状态,没有进行合理的、系统的抚育管理,大部分地方是多年不管,任其大小乔木生长,有的在其中还新造了杉木等乔木树种,形成荒芜油菜混交…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兴国县现有油茶林分进行群体结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兴国县现有油茶林分品种(类型)混杂,以黄球球类型最多,依次为青球,红球、黄桃、青桃,这5种品种(类型)分布约占全县94.8%。林分生长发育存在差异,综合表现以黄桃最好。全县平均单位面积株数78株/667m2,林分密度基本合理,但同一地段不同林分、不同地段林分间密度存在显著差异。林相不齐,疏密不均,植株大小不一,表现在全县平均整齐度仅为2.44,为现有油茶林栽培管理和低产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油茶在南方各省栽培有悠久的历史,多为自然落籽成林和萌芽成林的林分,但油茶林相不齐,残林老化,品种混杂,单产不高,效益不好。一、油茶林低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油茶低产林分结实与外界因子的关系及改造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茶低产林分结实与林分组成、品种类型、养分供应、花期及部分气象因子有一定的关系,提高油茶低产林发产量的主要措施是:垦复深挖、改善土壤条件;调整密度及改造林相;适当施肥;控制病株、减少落果。  相似文献   

20.
油茶,为我国特产的重要食用木本油料树种。目前,大部分油茶林经营粗放,品种良莠不齐,病虫害滋生,地力下降,致使油荼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