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2.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松针褐斑病毒素的培养、提取和生物测定,对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方法和时间、毒素提取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PDA液体培养基和小麦粒固体培养基最适于该病菌的产生;病菌培养23天所产生毒素最多;毒素浓度越高,其致病力越强;80℃和100℃条件下浓缩获得的毒素提取液的致病力最强;毒素粗提液煮沸20分钟仍不失效,毒素易被活性炭吸附。  相似文献   

3.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寄主细胞质膜伤害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毒素粗提液处理寄主愈伤组织2d后,可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严重的细胞原生质泡囊化现象,这是寄主受到毒素作用后于细胞水平所表现出的伤害症状,经毒素诱导后用ESR仪检测,寄主愈伤组织于2h内即可产生比对照高得多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继而诱发膜脂肪过氧化反应;随着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寄主细胞膜脂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总的变化趋势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毒素作用后于4h以内即可产生大量的M  相似文献   

4.
5.
应用松针褐斑病菌菌丝对国外松松苗进行接种,以及应用脱脂棉吸附松针褐斑病菌孢子保温保存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菌丝接种的松苗一组没有出现褐斑病典型症状。用脱脂棉吸附孢子低温冷藏保存孢子有效时间不超过6d。  相似文献   

6.
松针褐斑病的病原菌为Iecanosticta acicola,在病叶上或叶上的病了实体和病组织中的菌丝体是初侵染源。侵染期主要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病原菌通过雨水的溅散主风力而传播。在发病初期采用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和托布津农药喷液及人工摘病叶的进行防治,均能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地松松针褐斑病是我国南方松树上的重要病害,本文综合概述了我国自80年初开始的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的抗病选择和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作了分析评述,122株抗病单株已被收集,4hm^2抗病湿地松种子园已在省建立,松针褐斑病的抗病机制也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松针褐斑病综合防治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包括三项措施11种方法均取得防治效果。其中营棒措施较好,尤其是采用砍、剪、清、盖为最佳,防治效果可达94.9%,且简单易行,省工、省钱。病害盛发期采取砍、剪、清后喷0.5%或1%的波尔多液,防治效果达83.79%。单用0.5%波尔多液或800倍敌克松,防治效果亦可达71.78%和66.68%。  相似文献   

9.
松针褐斑病在我省驻马店地区主要危害黑松、火炬松、油松、赤松等,以15年生以下幼林受害严重。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病害在林间流行的主要因素。化学防治在5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雨后施药,每年3-5次,使用多菌灵800-1000倍液喷雾、相对防治效果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10.
靖州县松针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松针褐斑病为害特点与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其在靖州县的发生与危害现状,并根据病害发生区地理、气候特征分析了该病流行原因;综述了其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侧柏抗病单株对叶枯病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比较测定了对叶枯病具有高度抗性的侧柏单株叶片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细胞含水量和肉质化程度。结果表明,抗病单株叶片细胞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含量显著地高于普通的感病侧柏;抗病单株的PAL活性和SOD活性也明显高于感病株。并且发现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抗病单株的细胞含水量和肉质化程度则显著地低于感病株。综上指标说明,抗病单株在生理生化和遗传上,明显地区别于普通感病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序法分析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在叶绿体rps16序列上的遗传差异,旨在分析三者之间在叶绿体基因上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探讨其种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选取兰考泡桐、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各15个样本,对其提取的DNA用PCR扩增获得特异片段,并将其纯化与测序。利用软件Clustal X 2.0对所得序列进行排序;运行MEGA 4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其序列特征,并计算出K2P遗传距离。【结果】(1)对获得的rps16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得兰考泡桐序列长度分别为932 933 bp;白花泡桐序列长度为932 bp;毛泡桐序列长度分别为916918 bp。对所得rps16序列进行排序后的长度为938 bp,平均GC含量为34.31%。3个种所代表的个体之间共有10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长度的1.07%。其中有9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插入或缺失类型,占变异位点总数的90%,占整个序列长度的0.96%。有1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替换类型,占整个变异位点总数的10%,占整个序列长度的0.11%。(2)整个rps16片段的序列共有10个变异位点,其中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在总的变异位点上,具有一致的碱基位点9个,占总变异的90%。而兰考泡桐与毛泡桐相比,没有相同的碱基。【结论】根据三种泡桐的rps16序列的序列特征和变异位点的分析,表明在叶绿体遗传方面,兰考泡桐具有与白花泡桐更多相似的遗传物质,其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推测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可能来自同一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具有靶向沉默信使RNA(mRNA)表达的功能,是基因表达的负调控因子;研究并明确马尾松在遭受松材线虫侵染下是否存类似的调控模式,对于未来探析寄主植物对病原侵染胁迫下的应激机制及获得调控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的miRNA及其靶标mRNA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前期高通量测序获得的松材线虫侵染1、2、3 d的马尾松针叶mRNA和miRNA表达谱为研究对象,采用STEM软件分别分析mRNA和miRNA的表达变化模式,并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研究松材线虫侵染下的马尾松针叶中miRNA与mRNA的表达关联情况。[结果]松材线虫侵染下的马尾松针叶中的miRNA呈2种显著的表达变化模式,mRNA呈8种显著的表达变化模式,且15个miRNA与其12个靶标mRNA的表达变化模式相反,符合miRNA对靶标mRNA的负调控特点,这些靶标mRNA编码具有识别病原作用的ACRE、CC-NBS-LRR基因等。[结论]松材线虫侵染下的马尾松针叶中miRNA及mRNA均呈多种表达变化模式,且部分miRNA与靶标mRNA的表达变化模式相反,推测其中部分miRNA可能是病原识别基因的负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出强致病菌株用于木麻黄抗病育种研究工作。[方法]在广东沿海木麻黄青枯病发病区采集病根,开展病原菌两种不同分离方法的比较研究,对分离出的31个病株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采用稀释分离法及根系溢出法在TTC培养基上共分离出了31个病原菌株,根系溢出法操作简便,杂菌含量低,分离率在60%左右,可作为常规稀释分离法的补充。31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只有22个菌株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对确定这22个菌株为青枯菌。青枯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致病性在无性系间、菌株间及菌株与无性系间的交互作用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接种方法间菌株致病性相关系数值较小,介于0.496 6~0.731 0之间,即室内水培接种与小苗盆栽接种不存在密切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综合选择在不同无性系及不同接种方法中均具有较强致病性的GL-2、H、M、TC-1、F、Q菌株作为下一步木麻黄种质资源抗性鉴定及抗病育种研究试验菌株。  相似文献   

15.
黄藤生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黄藤天然分布的主要植被类型,在热带山地雨林和季雨林的不同林型中,黄藤分布密度变化大,10-1700株/hm^2;黄藤为强萌蘖丛生植物,1-3年生幼藤生长缓慢,3年生植株生长加快,茎长生长量大于1.0m/a,4-5a开花结果;藤丛由茎长不一的异龄植株所组成,不同长度级的株数分配及其茎长占藤丛总株数的比例具有一定规律:各长度级的藤株数量随长度级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6.
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雄虫交合伞形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7.
The furano-lignan pinoresinol was toxic to fourth-instar larvae of the milkweed bug Oncopeltus fasciatus and of the haematophagous insect Rhodnius prolixus, a vector of Chagas disease. At lower doses, it also exerted antifeedant activity and dose-dependent antimoulting activity on both insec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南方红豆杉根际微生物草木樨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CHW10B的溶磷特性及促生作用。[方法]利用液体发酵试验比较不同时间、碳源、氮源、碳氮比、培养温度等条件下CHW10B菌株的溶磷量,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该菌株对南方红豆杉生长的影响,并分析该菌株产嗜铁素、精氨酸脱羧酶、ACC脱氨酶及有机酸等成分的能力。[结果]该菌株分别在培养时间4 d、磷酸钙5.00 g·L~(-1)、初始p H值7.0、装液量1/2、NaCl为0.0 g·L~(-1)、温度30℃、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碳氮比100∶1时溶磷能力最强。将该菌株接种于1年生南方红豆杉实生苗360 d后,苗木的地径、苗高、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长了19.53%、20.14%、25.39%。该菌株能够产嗜铁素、精氨酸脱羧酶、ACC脱氨酶(0.922 U·mg~(-1))和IAA(8.908 mg·m L~(-1)),并可分泌大量有机酸—葡萄糖酸(5 704.92μg·L~(-1))。[结论]草木樨中华根瘤菌CHW10B溶磷能力强,对南方红豆杉促生作用显著,适用于多种不同酸碱性土壤,可高效应用于南方红豆杉的人工栽培,具有被开发为生物肥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用2种浓度的杨树溃疡病病菌毒素处理具有不同抗生的杨树愈僵组织,引起了显著的超微结构变化。其变化包括:细胞壁变形消解,中胶层分解;质壁分离,质膜破裂,线粒体局部破裂、分解成颗粒甚至空胞化;细胞核在处理的后期核膜破裂,核仁亦部分分解,损害发生得最早、最严重的是细胞膜、杨树未处理的愈伤组织具有健康组织细胞所具有的完整结构。经过毒素处理,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膜系列受因轻,对细胞损伤高浓度毒素处理比低度的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