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婍  张新  张淑琴  游明鸿  闫利军  雷雄 《草学》2024,(1):23-29+35
为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本试验以尿素和钛离子为影响因子,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通过测定分析燕麦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生理指标以及株高、分蘖、草产量等农艺性状,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光合生理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显著提高了燕麦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重、叶重以及叶面积指数(P<0.05),对燕麦的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钛离子显著提高了燕麦净光合速率、鲜草产量、叶面积指数(P<0.05);氮肥和钛离子配合施用对燕麦的光合生理和生产性能具有协同效应,施肥方式为撒施90 kg/hm2尿素+叶面喷施800倍钛离子稀释液(Ti4+约4.38mg/L)时,能让燕麦产量与光合性能达到最优,适宜在燕麦牧草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间作比例和施氮量对箭筈豌豆/燕麦间作系统叶性状的影响,设置了4个种植模式(燕麦单播、箭筈豌豆∶燕麦1∶2间作、箭筈豌豆∶燕麦2∶1间作和箭筈豌豆单播,分别表示为A、VA12、VA21和V)和3个氮肥水平(0、50和100 kg/hm2,分别表示为N0、N50和N100),测定了作物叶片性状和土壤矿质氮,并分析了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燕麦叶面积、比叶面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叶干物质含量逐渐降低;箭筈豌豆叶面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在VA21下N50时分别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为263.53 cm2/g和0.20 g/g;(2)间作下燕麦叶面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面积大于单播;箭筈豌豆叶面积和比叶面积仅在不施氮下间作大于单播;(3)除V外,N100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分别为96.13(A)、100.13(...  相似文献   

3.
我们1990年在本院试验田内进行了燕麦群体结构的研究。试验品种为丹麦444燕麦。设六个处理(每亩播种量30、40、50、60、70、80万粒。小区面积20m~2。条播,播深5cm,行距20cm。四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各生育期内测定干物重、叶面系数。苗期测基本苗数,分蘖期测分蘖数,抽穗期测有效分蘖数,开花期测鲜草产量,成熟期测种子产量,用美国产LI-3000叶面积仪测叶面积。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植物的许多生理特性都与叶比重(叶比重=单位干重/单位叶面积)有关。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苜蓿、大豆和燕麦的叶比重与二氧化碳净交换为正相关。赫斯基思发现,单位绿叶重和光合作用之间没有关系。据达尔克报道,叶比重低的苜蓿和白三叶(Trifolium  相似文献   

5.
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某些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省高寒地区,通过叶面积指数、光能转化效率、相对产量总和等指标,对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的生理学特征进行了观测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能和种间相容性,混播两组分在提高和维持草层叶面积指数、改善草层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种间互补性。同时,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也是提高单位面积草地粗蛋白产量和改善饲草营养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饲用燕麦品种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及光合生理机制,在科尔沁沙地选择燕王、牧王、甜燕1号和牧乐思4个主栽饲用燕麦品种,于燕麦的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按照15%、40%、25%、20% 比例,对燕麦追施0(CK),100,200,300 kg/hm2氮肥(纯N),灌浆期测定叶面积和光合参数指标,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表明:追施氮肥可显著增加饲用燕麦品种的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燕王与牧王产量分别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甜燕1号与牧乐思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与N0处理相比,在N200氮素水平下燕王和牧王产量提高61.43% 和54.23%,在N3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产量提高65.53% 和76.89%;增施氮肥显著促进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叶片生长(P<0.05),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燕王与牧王叶面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N200处理下叶面积达到最大值,甜燕1号与牧乐思叶面积则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施氮显著提高植物叶片蒸腾系数(P<0.05),提高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促进燕麦光合作用;叶面积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饲用燕麦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燕王和牧王对氮肥的敏感程度强于甜燕1号和牧乐思品种,燕王和牧王的适宜施氮量是200 kg/hm2,甜燕1号和牧乐思则是300 kg/hm2.  相似文献   

7.
青南牧区不同处理下燕麦生产性能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不同燕麦品种、施尿素量、行距和播量在青海果洛州达日县进行正交试验表明,各因素对燕麦株高的影响均极显著,燕麦生长期间各处理生长速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分蘖盛期、拔节盛期和孕穗盛期,最快生长期出现在7月14日至23日拔节盛期。获得最高产草量的最适行距、施尿素量和播种量分别为13.2 cm、250kg/hm2和250 kg/hm2。燕麦在试验地区生殖生长期不足,单蘖穗重占单蘖重的比例较低,而单蘖茎重则成为单蘖重的主要结构成分。与单蘖重关系最显著的是单蘖茎重,其次为单蘖叶重和秆径,而单蘖穗重与之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燕麦品种、施尿素量、行距和播量在青海果洛州达日县进行正交试验表明,各因素对燕麦株高的影响均极显著,燕麦生长期间各处理生长速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分蘖盛期、拔节盛期和孕穗盛期,最快生长期出现在7月14日至23日拔节盛期.获得最高产草量的最适行距、施尿素量和播种量分别为13.2 cm、250 kg/hm和250 kg/hm.燕麦在试验地区生殖生长期不足,单蘖穗重占单蘖重的比例较低,而单蘖茎重则成为单蘖重的主要结构成分.与单蘖重关系最显著的是单蘖茎重,其次为单蘖叶重和秆径,而单蘖穗重与之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高原低温条件对燕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青藏高原低温条件下生长的燕麦具有以下特点:①有效分蘖多,干粒重大,籽实产量高。②植株高大,茎叶繁茂,产量高,叶片寿命长。其根本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低温延长了燕麦的生育期,为小穗分化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低温又延缓了燕麦绿叶的的衰老过程和叶面积持续期,从而增强了植株光合生产能力,提高了燕麦籽粒和茎叶的产量。西宁地区燕麦产籽量为4300.05公斤/公顷,茎叶产量12174.35公斤/公项,分别比内蒙呼市高一倍和1.9倍。  相似文献   

10.
以白燕7号燕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配比的N肥和K肥对燕麦生长特性(有效分蘖、茎粗、叶面积、穗长)和鲜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和施K对有效分蘖、茎粗、叶面积、穗长都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鲜草产量在不同生育时期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施K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其中N100K105的增产效应在施肥处理组合中最佳.  相似文献   

11.
青南牧区不同处理下燕麦生产牲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燕麦品种、施尿素量、行距和播量在青海果洛州达日县进行正交试验表明,各因素对燕麦株高的影响均极显著,燕麦生长期间各处理生长速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分蘖盛期、拔节盛期和孕穗盛期,最快生长期出现在7月14日至23日拔节盛期。获得最高产草量的最适行距、施尿素量和播种量分别为13、2cm、250kg/hm^2和250kg/hm^2。燕麦在试验地区生殖生长期不足,单蘖穗重占单蘖重的比例较低,而单蘖茎重则成为单蘖重的主要结构成分。与单蘖重关系最显著的是单蘖茎重,其次为单蘖叶重和秆径,而单蘖穗重与之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筛选适宜阴山沿麓地区生长的高产优质饲用型燕麦品种。试验分别在抽穗期和乳熟期测定6个燕麦品种的产量、品质相关指标,以熵值赋权DTOPSIS法对各品种饲草生产性能进行综合排序。结果显示,在阴山沿麓地区进行饲草燕麦生产收获时,乳熟期刈割产量及质量最佳。乌燕3号在阴山沿麓地区的生产性能综合评价相对接近度(Ci)值和产量最高,饲草生产性能最佳,可视为高产优质饲用燕麦品种。性状指标中,旗叶面积、干重叶茎比、粗蛋白(CP)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株高、单株叶面积、鲜重叶茎比、鲜草产量的累计权重为82.34%,表明这8个指标在本研究的综合评价中影响最大。研究表明,经综合评价,乌燕3号适宜在阴山沿麓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不同N、K水平对青引1号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N(0、50、75、100 kg/hm2)、K(0、75、105、135 kg/hm2)施肥量对青引1号燕麦Avena sativa cv.Qingyin No.1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K施用均可提高燕麦株高、叶面积、小穗数、穗长、单株穗粒质量、千粒重和有效分蘖数,增加其牧草和籽实产量。在N75K105时,燕麦各生产性能指标均达较高值:株高157.8 cm、叶面积11.5 cm2、有效分蘖数2.5蘖/株、穗粒数38.8粒/穗、穗长20.6 cm、穗粒质量2.9 g/穗和千粒重34.6 g,种子产量最高达6 778 kg/hm2。在处理N100K135水平下,鲜草产量最大,为63 404 kg/hm2。在燕麦生产实践中,应考虑N、P、K配施及其比例,以发挥K对N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寒牧区燕麦生产性能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56  
张耀生  周兴民 《草地学报》1998,6(2):115-123
在青藏高寒牧区进行13个燕麦品种的比较试验,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结果表明,品种间产草量差异显著,基中加拿达,甜燕麦,87-444等品种明显高于当地农家品种黄燕麦。对参试品种的平均单蘖重与单蘖叶重,单蘖茎重,单蘖穗重,株高,秆径和单株分蘖数的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经t测验回归系数显著的一组回归方程,尤以单蘖茎重与单蘖重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达0.9913。  相似文献   

15.
基于熵权赋权法,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法对26个燕麦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产性能综合表现较好的是初岛燕麦、青永久409、青永久709及青永久316;青永久18综合评价值最低,生产性能最差,其余品种生产性能表现一般。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其中的绿叶数、叶长、茎叶比、鲜干比、生长速度、叶面积指数、相对生长速率及生长天数8个指标对饲用燕麦生产性能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不同渗透势的Na Cl和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盐胁迫和干旱,研究了不同干旱和盐胁迫对黑麦和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与水分胁迫的加剧,黑麦和燕麦种子的发芽率下降,发芽时间推迟,胚根与胚芽的生长减缓。渗透势为0 MPa时,燕麦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高于黑麦;在-0.3~-1.8 MPa的Na Cl和PEG渗透胁迫下,黑麦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高于燕麦。当Na Cl渗透势下降至-1.2 MPa时,燕麦的萌发受到抑制,下降至-1.5 MPa时,黑麦的萌发受到抑制。当PEG渗透势下降至-1.2 MPa时,黑麦和燕麦的萌发均已受到严重抑制。通过种子萌发期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根重和芽重,应用隶属函数法对黑麦和燕麦种子萌发期耐盐性和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出黑麦的耐盐性、抗旱性均强于燕麦。  相似文献   

17.
不同饲用燕麦品种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熵权赋权法,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法对26个燕麦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产性能综合表现较好的是初岛燕麦、青永久409、青永久709及青永久316;青永久18综合评价值最低,生产性能最差,其余品种生产性能表现一般。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其中的绿叶数、叶长、茎叶比、鲜干比、生长速度、叶面积指数、相对生长速率及生长天数8个指标对饲用燕麦生产性能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选育的高产籽兼高产草燕麦I-D品系在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域的饲草生产性能和品质,选择民和县、湟中县和海北州西海镇3个试验点,对I-D品系及其母本‘青海444’、父本‘青海甜燕麦’和对照品种‘青引1号’进行了评价,为该品种(系)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民和、湟中和海北试验地I-D品系平均干草产量达9 367.9 kg·hm-2、10 795.5 kg·hm-2和14 636.3 kg·hm-2,其产量显著优于母本‘青海444’和对照‘青引1号’;在表征饲草产量的性状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叶面积、第三茎节长、茎粗等方面,I-D品系燕麦均优于父本‘青海甜燕麦’;通径分析表明,叶面积、株高、叶片数、茎粗对燕麦饲草产量直接效应较大;从孕穗期至乳熟期,I-D品系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显著下降,粗脂肪、NDF、ADF显著增加;较其亲本粗脂肪、NDF和ADF含量相对较低,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较高,其饲草品质优于其亲本。综合分析表明,I-D品系具有较好的饲草生产性能和品质,适宜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海拔2 500~3 200 m的区域进行饲草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不同燕麦品种在天祝高寒地区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天祝高寒地区,通过研究7个燕麦品种的株高、鲜干比、叶面积指数、产草量、种子产量等性状,筛选出生产性能优良的品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当地的适应性均较好,大部分属于中、晚熟型,少部分属于极晚熟型,且在天祝高寒地区均能完成生育期。灌浆期坝莜3号和甜燕麦的产草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其干草产量分别为10 511.38kg/hm2和9 261.12kg/hm2。晋燕9号干草产量最低,为4 622.31kg/hm2。在天祝高寒地区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强,种子产量较高,供试燕麦品种中,白燕7号、丹麦444和甜燕麦的表现较好,是进行高产田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20.
青海444燕麦在高山牧场的生长性能及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地设在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平均海拔39675m,年均温-13℃,青海444燕麦鲜草产量达16167kg/hm2,干草产量5600kg/hm2,较当地推广的巴燕3号燕麦分别高347%和436%。青海444最高生长量为072cm/d,生育期平均生长量为045cm/d;收获时叶面积指数为110,日平均叶面积增长量为1204cm2/m2;日均干物质增长量最高达到1696g/m2;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率为358。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近二十几天,是光合叶面积、地上、地下生物量的重要增长期,也是干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