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普者黑景区现有植被景观格局的分析,找出普者黑景区植被景观改造途径,从而提升景观效果,改善景区秋、冬两季经营状况。    相似文献   

2.
研究合肥市区不同功能区景观林组成与结构,共记录102个样方。结果表明:景观林主要组成种有111种,分属45科、81属;主要优势种是香樟、枫杨、水杉、杨树、桂花、石楠等;不同功能区景观林树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公园与居住区)、0.24(高校与居住区)、0.22(公园与高校);林分平均密度560株/hm2,平均基盖度18.83 m2/hm2,平均胸径16.99 cm,平均树高10.13 m,均为正态分布。群落类型可归纳为5个植被型、16个群系及69个群丛,以落叶阔叶型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型为主。建群树种主要有香樟、广玉兰、女贞、雪松、水杉;群落外貌较整齐,树木整体较为健康,景观效果较佳;但层次结构、树种多样性不高,应丰富树种,增加群落的垂直层次,采用近自然经营。    相似文献   

3.
绿道是以乡土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带状绿地。将公路景观设计与绿道设计相结合,有助于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公路沿线景观。314省道概念性景观设计结合绿道概念及理论,为理解和认识公路景观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选择景观面积、游人规模和森林景观质量等三个指标对森林景观资产类型进行等级期分并评估了北京市各森林景观资源类型的资产等级。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化地被植物混种模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地被植物混种模式,可以提高绿地覆盖率,达到最佳的植物景观效果,延长观赏期,使地被景观更为生动,富有变化,提升园林地被植物的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黄梅马尾山森林公园为例,探讨森林公园建设前期的生态基质修复和植被景观改造措施,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郁闭度对风景游憩林林下植被及林内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郁闭度对林下植被和林内景观的影响,探讨部分群落生态学因子与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关系,为风景游憩林经营管理提供数量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风景游憩林侧柏刺槐林的林内景观美景度不高,急需进行人工干预;不同郁闭度类型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成分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存在差异,郁闭度0.6~0.7时,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最大,生态优势度最小;尽管林内景观美景度与郁闭度的关联性不显著,但林下植被物种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均匀度与美景度标准化值呈显著负相关,生态优势度与美景度标准化值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风景游憩林的多种功能需求,本研究认为风景游憩林侧柏刺槐林的郁闭度以0.6~0.7为宜。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对沂河沿线乡镇自然经济条件、植被状况、林业生态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经济、景观相结合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9.
沪宁高速铁路南京段配置及景观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沪宁高铁南京段全长24.51km,是沪宁高铁的起点。根据《沪宁城际铁路绿色廊道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南京不同地点的调查,分析其绿化配置模式的营建,在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从植被地带性、景观美学评价、景观格局等方面,探讨沪宁高铁南京段的绿化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义乌市机场路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为例,采用三段式设计方法,使城市入口道路间的城市人造景观与郊野的自然景观相城市入口道路植物景观设计互延续、渗透和过渡,植物选择更多的考虑乡土植物和地带性植被群落,植物景观中融合本土文化内涵和历史景观。    相似文献   

11.
以"3S"技术(RS、GlS、GPS)作为技术支撑,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规划区的植被覆盖度现状,为规划该区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植被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地评价和经营恩施州森林资源,依据1985,1994,1999和2006年4次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并结合20年来恩施州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活动情况,从森林面积、蓄积量、组成结构、质量等角度对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经过20年来的努力,恩施州森林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州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60.20万hm2,其中森林面积113.41万hm2,活立木蓄积量5 000.13万m3,森林覆盖率67.02%,有林地面积年均增长率为3.11%,无林地面积年均净减率为4.61%,防护林、特用林、经济林面积年均净增率分别为38.55%、20.88%、2.91%,用材林面积年均净减率为1.21%,森林资源结构得到改善,质量有所提高。最后揭示资源变化的原因与内在联系,提出资源管理与发展方向,为制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针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全面分析了长沙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植被景观特点与存在不足,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公园植被景观改造思路及措施。在构建“五彩斑斓”的森林植被基质的基础上,营造特色鲜明的植被景观与高效经济植被斑块,沿湖、沿路打造景观廊道,全面提升公园森林植被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昆明市清水海调水工程海当标段的现场调研,结合甲方提出的景观要求,展开了对该标段进行植被生态恢复设计与景观营造的相关研究。根据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植被生态恢复设计和景观营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三明城区周山森林生态景观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市区自然条件、森林植被类型和工业污染状况 ,采用大绿色、大生态、大环保布局的构想 ,将市区周山森林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区划改造为多色彩阔叶林群落区、多样化针阔混交群落区、多层次抗污染林带和多形式防火林带等 4个部分 ,并提出市区周山森林生态景观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中国景观生态学文献分析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宇  肖笃宁等 《林业研究》2002,13(2):98-102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90年代期间景观生态学文献及论著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过去十年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不完全统计,中国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发表有关文献619篇以及中、英文著作13部,其中90% 以上是在国内发表的。基础理论方面和应用方法的文献分别占39.6% (245篇)和23.6% (146篇)。依据不同的研究内容,中国90年代景观生态学研究文献被分为9类。城市景观生态学的文献数量排列第一,占全部统计文献的13.4%;其次是区域、流域景观,寒区、旱区景观,森林景观,生境与生物多样性,农业景观,湿地景观,城郊景观以及植物景观。根据分析结果,作者对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表3参42。  相似文献   

17.
人为干扰对珠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森林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景观功能等方面分析了社区人为干扰活动对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影响。表明长期以来强烈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保护区森林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降低,并延缓了森林植被恢复演替的进程,景观生物量积累少,抗干扰能力弱,生态功能较差,尚难以满足作为我国第3大河流珠江的源头地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需要,景观生态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风景游览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演变是自然保护与风景旅游业协调发展状况的直接表现。以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大石林景区为例,应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199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天然灌草在研究期内减少了近50%,耕地减少了7.81%,石林地减少了4.15%,云南松林、交通用地、水体、建筑、滇青冈林、柏树林、人工草地、香樟树林8种景观类型均有所增加。景观类型呈现出不稳定和频繁变化的特点,地类间的转化呈多向交叉转移转化,除建筑、水体、滇青冈林保有率较高外,其余各地类均有超过50%的比重发生转入和转出。景观间的连通性降低,多样性增加,异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干旱河谷封山育林区域与未封山育林区造林苗木生长状况和灌草群落特征对比,开展封山育林对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成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坡向和海拔梯度上,封山育林区造林苗木平均保存率和树高净生长量均极显著性高于未封山育林区,其差值变化幅度分别为21%(阴坡Ⅰ)~31%(阴坡Ⅲ)和42.7%(阳坡Ⅰ)~59.7%(阳坡Ⅱ);灌草平均盖度和高也表现为封山育林区高于未封山育林区,灌木和草本平均盖度差值变化幅度1.1%(阳坡Ⅰ)~26.7%(阳坡Ⅱ)和2.2%(阳坡Ⅰ)~18.5%(阳坡Ⅱ)之间;灌木和草本平均高度差值变化幅度8.2%(阳坡Ⅰ)~53.5%(阴坡Ⅲ)之间和17.9%(阴坡Ⅲ)~28.9%(阴坡Ⅱ)之间。  相似文献   

20.
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分离度和斑块密度指数4个指标,从景观的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3个方面,对安凯乡旅游开发过程中森林景观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森林类型斑块中,马尾松林斑块所占面积以及斑块平均面积最大;经济果林、木麻黄林破碎化程度较高;马尾松林保持完好,分离度也最小,木麻黄林分离度最大;各景观类型比例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