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选育出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耐高盐品系,为提高其养殖经济效益和促进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方法]以广西茅尾海海区野生香港牡蛎为亲本,采用♂:♀=1:3的交配方式建立30个香港牡蛎野生群体全同胞家系,比较各家系早期的生长性状差异,并对30个家系在高盐度(25‰~30‰)自然海域的生长和存活率进行监测,对香港牡蛎耐高盐性进行筛选.[结果]各家系间的受精率及孵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在幼虫培育过程中,至15日龄时以家系G1的壳高最大,家系I1的壳高最小,二者差异显著(P<0.05);以G为父本的半同胞家系存活率较低,均低于平均值(63.21%);而以D为父本的3个家系存活率较高,均超过71.33%.海区养殖期间,至60日龄时各家系均表现出较高的存活率,保持在90.00%以上;至120日龄时,除家系B1、B2、B3、E1、I1、J1、J2和J3外,其他各家系的存活率均为0;至300日龄时家系B1、B2、B3、I1、J1和J2的存活率在40.23%~60.32%.不同家系的壳高在相同日龄差异明显,养成期至300日龄时,家系B2的壳高最大,但与家系B1和J3的差异不显著;以家系E1的壳高最小.[结论]通过家系建立结合高盐海域养殖的方式筛选获得B1、B2、I1、J1和J2等优良家系,可为香港牡蛎耐高盐品系选育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近交对大菱鲆体尺生长的动态影响,构建了非近交和2个不同近交水平的30个家系。在生长期内,定期测量了1 082尾个体的全长、体长、头长、体宽和尾柄高等体尺性状。选择三阶勒让德(Legendre)多项式为子模型,采用随机回归模型估计了这些体尺性状的遗传参数。考虑近交和不考虑近交作为固定效应的随机回归分析表明:近交显著地提高了所有体尺性状遗传力估计值。与远交组相比,近交导致了体尺性状不同程度的衰退,但衰退程度在2个近交组间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5个体尺性状之中,全长和体长表现出较为相似的近交衰退趋势,而体宽、头长和尾柄高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趋势。与非近交组相比,全长和体长在350日龄前,近交系数0.25的个体体长性状并未出现近交衰退,反而有所提高,而近交系数为0.375的组,这2个性状表现出衰退。全长和体长的近交衰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0.25和0.375两种近交水平的群体在第400和第650生长日之间对体长的生长曲线几乎没有影响。在整个测量周期内,近交水平对尾柄高的生长曲线的影响几乎没有差异。而在第650生长日龄后,全长、体长和头长的近交衰退随着近交程度增加而加快。这些近交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指导大菱鲆配套系选育过程中亲本群体遗传纯化过程中的近交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家系间杂交的遗传效应,以生长和抗逆性状优良的壳面具有斑块花纹的蛤仔家系子一代(C31、C32)及壳面背景颜色为橙色的蛤仔家系子三代(Or)作为基础群体,采用单对单双列杂交方法构建选育家系,对建立的蛤仔家系进行Kung育种值、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15日龄时,C32(♀)×Or(♂)家系Kung育种值最大,30~90日龄时,C31(♀)×C32(♂)家系Kung育种值最大;6日龄时,各杂交家系一般配合力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特殊配合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9~90日龄时,除60日龄杂交家系特殊配合力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各测量日龄杂交家系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30日龄后,C31(♀)×C32(♂)杂交家系子代杂种优势最为明显。研究表明,以斑块花纹C31(♀)与斑块花纹C32(♂)为亲本的杂交家系表现出较好的Kung育种值、配合力和杂种优势,是较好的杂交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5.
五指山猪3个近交家系内微卫星等位基因的遗传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五指山猪近交3个不同家系F14-F18等位基因的遗传学规律,为大型动物近交系培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4对微卫星DNA引物,以五指山小型猪(Wuzhishan Miniature pig,WZSP)F13-F18世代的3个近交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估算基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等位基因数(N)等参数,检测近交3个家系微卫星等位基因的纯合度,以及随近交代数的推进每个星座上等位基因的变化规律。【结果】WZSP近交系Ⅰ系F14-F16的14个微卫星座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个、平均杂合度为0.40、多态信息含量为0.26;Ⅱ系F15-F18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92,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32,多态信息含量为0.25;Ⅲ系F14-F17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17,平均杂合度为0.4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2。【结论】随近交代数的推进,每个星座上等位基因数越来越少,基因的纯合度越来越高,但WZSP近交系微卫星等位基因的纯合度有一定的限度,与近交鼠有所不同;在近交系3个家系各个世代中有少数几个基因座,如Sw874和Sw936等一直处于高度杂合状态,这可能与WZSP近交家系的种质特异性有关,推测与这些基因座处于同一连锁群的某些功能基因在维持极高近交水平下WZSP的基本生存能力中起着关键作用。3个近交群体间的分化系数在0.07以上,已各自成为独立家系;3个家系的近交程度不完全一致,基因的纯合度亦不同,Ⅱ系最高、14个微卫星座中7个纯合,其次为Ⅰ系和Ⅲ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SNP 芯片分析的蓝塘猪遗传群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和利用蓝塘猪种质资源,采用Illumina CAUPorince 50K SNP芯片对139头蓝塘猪进行遗传群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SNP芯片基因型分型的平均检出率高达98.24%,表明该芯片适合应用于中国地方猪。蓝塘猪的平均遗传距离值为0.3326±0.0339,主成分分析和G矩阵结果表明部分种猪之间亲缘关系较近。139头蓝塘猪种猪可以分成5个家系,分别为家系A、B、C、D和E,其中家系A、B、C和D均有种公猪。蓝塘猪的Y染色体共有两种单倍型,其中家系A和B属于单倍型A,家系C和D属于单倍型B。在蓝塘猪中共检测到1 680个ROH片段,10~20 Mb长度的ROH数量最多、占44.52%,平均每个蓝塘猪的ROH数量为12.09(±5.90)个,平均总长度为246.90(±170.93)Mb。通过SNP芯片,从遗传水平反映了一个蓝塘猪种群的群体结构,为地方猪种的保种、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不同近交水平的海胆群组,即半同胞近交组(H组,F=0.125)、全同胞近交组(F组,F=0.25)和对照组(C组,F=0),研究了近交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受精、孵化和幼体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交对海胆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四腕幼体的畸形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近交水平的四腕、六腕和八腕幼体体长均表现为H组>C组>F组,体宽表现为无规律性;六腕幼体的胃长和胃宽均为F组>C组>H组,八腕幼体的胃长和胃宽均为C组>H组>F组。研究表明,一定近交水平(F=0.25)的中间球海胆的受精、孵化,以及变态前幼体的体长、体宽均没有出现明显的近交衰退,但幼体胃长和胃宽的近交衰退现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培育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抗高温品种(系),在10个全同胞家系中筛选3个耐高温家系(A、B、C),比较早期不同发育阶段缢蛏幼虫的半致死温度,并对各家系2、4、6、10、20、30日龄幼虫的生长、存活和抗高温性能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家系C较其他家系生长显著(P<0.05),在室内30、32、34、36、38℃温度下测定10(附泥期)、20、30日龄(出苗期)幼虫的半致死温度,发现同一时期内家系间的半致死温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家系C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研究表明,以半致死温度为衡量指标,在缢蛏快生长选育系新品种"申浙1号"基础上进行家系耐高温定向选育,可实现在缢蛏家系幼体期耐高温性提前筛查,本试验结果可为耐高温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6种不同荫蔽度处理,即处理A(56%)、处理B(64%)、处理C(70%)、处理D(82%)、处理E(88%)和处理F(91%),研究了荫蔽度对巢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荫蔽度对巢蕨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长、叶宽、新增叶片数和植株死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依次为F>E>D>C>B>A;对叶长的影响为E>F>D>C>B>A;对叶宽的影响为E>D>C>F>B>A;对新增叶片数的影响为D>C>B>F>E>A;对巢蕨死亡率的影响为A>C>B>E=D>F.荫蔽度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正相关;对叶长、叶宽影响呈曲线变化,处理E最有利于巢蕨叶片生长;较强的阳光有利于叶片代偿性数量增加,过强的阳光会导致植株死亡.综合分析得出,通过控制荫蔽度可以调控新生叶数量和叶片生长,适宜巢蕨健康生长的荫蔽度在88%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培育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抗高温品种(系),在10个全同胞家系中筛选3个耐高温家系(A、B、C),比较早期不同发育阶段缢蛏幼虫的半致死温度,并对各家系2、4、6、10、20、30日龄幼虫的生长、存活和抗高温性能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家系C较其他家系生长显著(P0.05),在室内30、32、34、36、38℃温度下测定10(附泥期)、20、30日龄(出苗期)幼虫的半致死温度,发现同一时期内家系间的半致死温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家系C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研究表明,以半致死温度为衡量指标,在缢蛏快生长选育系新品种"申浙1号"基础上进行家系耐高温定向选育,可实现在缢蛏家系幼体期耐高温性提前筛查,本试验结果可为耐高温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近交有其特殊的用途,畜牧学上常采用近交系数来表示近交程度。本研究用算法语言描述阿部西田细分系谱计算近交系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美利奴羊(军垦型)应用多变量线性模型方法,分析近交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在各主要经济性状中,遗传力高的性状近交衰退较小,遗传力中等和低的性状近交衰退较大。选择能有效地克服近交的影响,对遗传力高的性状,加强选择克服近交衰退较强。采用指数选择克服近交衰退效果较好。利用双亲亲缘系数估测后代生产性能可早期预测近交衰退。  相似文献   

13.
改进畜禽近交系数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是对Wright的计算近交系数的方法做了改进,同时,借助计算机实现了计算过程的程序化,从而明显地提高了计算工作的效率,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Arianta arbustorum 性成熟后隔离一定时期,在无交配机会的情况下,某些个体可以进行自体授精而繁殖,但繁殖量远远小于交配过的个体.每个繁殖季节交配一次,即能够达到正常繁殖量.交配次数多、繁殖量大的蜗牛,寿命较短.同胞之间的交配导致严重的近交衰退,主要表现在卵的孵化率(0.37)及后代存活率(0.30)上.进化理论认为,近交衰退是雌雄同体的生物进行异体授精的主要选择力.对 A.arbustorum 实验种群的研究支持了这种学说.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Ⅳ系群猪的研究资料,我们逐头计算了个体近交系数,然后按近交系数(%)高低依次分为0~0.78,0.79~1.56,1.57~3.12.3.13~6.24,6.25~12.4,12.5~25等6个组,对各项繁殖性状、肥育性状、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进行了分组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当近交系数在6.24%~12.4%范围内时,后备猪生长发育和同胞测定猪的肥育性能表现最佳,当近交系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适于任何无世代交叉系谱的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迭代算法。迭代过程是先利用亲代的近交系数和亲代间的亲缘系数计算出子代的近交系数,然后利用亲代的近交系数、亲代间的亲缘系数和子代的近交系数计算出子代间的亲缘系数。这种迭代算法不仅以统一的形式描述了连续全同胞、半同胞等有规律系谱近交系数迭代公式,而且突破了有规律系谱的限制,使迭代算法的适用范围拓宽到了任何无世代交叉的不规则系谱。  相似文献   

17.
群体近交的最优选配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能够使群体近交得以最优控制的线性规划模型。计算机模拟试验表明,在控制群体近交方面线性规划选配明显优于随机交配,越是在世代的早期,这种优越性越大。民猪保种群体应用线性规划选配,其后代的近交系数为0.0589,比随机交配期望值低32.38%。  相似文献   

18.
引进优秀种猪基因资源,提高高产基因频率。是每一个养猪场都面临的课题,本文对我国引入外国种猪 引种数量、选育方法、群体近交增量(△F)的变化进行了论述,同时对怎样发挥引进种猪的高生产性能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