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种属间杂交育成品系日本在小麦抗锈育种的初期阶段,用了许多栽培品种与提莫菲维小麦杂交,再通过回交克服杂种不育性,并用生理小种21B作苗期接种鉴定和染色体选择,最后从有“福尔兹1号”和卡司多(カンしット)参与的两个杂交组合中培育出具有正常染色体联会(21")的抗锈品系,渡道等(1959)将其命名为“FTF”和“KTK”。但因秆太高或晚熟,而无实用  相似文献   

2.
叶锈病[Puccinia rubigo-vera(DC)Wint.f.sp.tritici(Eriks.)Carl。或(P.recondita Rob.ex Desm.)]在所有种植小麦的地方都有发生。它是否每年流行,决定于气候条件。在气候较凉的地区,它是偶发的。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叶锈病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气候变化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近年来,小麦叶锈病有加剧危害的趋势,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叶锈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途径。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对小麦叶锈病病原菌、抗叶锈基因定位、抗病育种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研究对策和展望,为抗叶锈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Kimihara Fukunaga(国立农业研究中心)1984年日本小麦的生产已回升到23.2万公顷,产量为3.2吨/公顷,而最低点为1979年的7.5万公顷.现在的产量为74万吨,供应国内市场,自给率仅为12%.日本小麦育种计划在七个农业研究站进行,其中包括国立农业研究中心.主要的育种目标是早熟、丰产和适于作面条的品质.另外的目标则依赖于小麦种植区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5.
叶锈可能是世界上为害最严重的小麦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的一种主要病害。在许多小麦生产国家,品种的抗叶锈病能力直接关系到品种的兴衰,关系到品种的更新换代。由于叶锈病菌的生理小种变化复杂,因此要不断地培育新的抗病品种,这就需要丰富的叶锈抗源。小麦叶锈的抗病基因符号为Lr(leaf rust),1946—1988年,世界上正式命名的抗叶锈基因共有35个。在小麦的各类基因符号中仅次于秆  相似文献   

6.
小麦的抗叶锈病基因及抗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
叶锈和白粉病是乌克兰南部冬小麦最常见的病害。为了预防其对小麦的危害,首要的是要培育出在当地具有抗病性的品种。解决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乌克兰南部所栽培的小麦品种中能够用作抗源的材料很少。为了培育出抗病品种,应引进其他地区——一般是国外的品种,应当指出,引种不仅能带来丰产、矮秆、抗病等优良性状,同时会带  相似文献   

8.
在很多有价值的品种中曾经鉴定到控制抗性的基因(见表2)。关于抗性的遗传性质,人们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Pokhriral等(1962)指出,在品种Rionegro,Yakvui53,Frondozo  相似文献   

9.
条锈病发病情况条锈病的严重性一般是受地区气候的限制,因为它侵染的最适温度为9—12℃。当温度高达24℃时,入侵的菌丝体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都会受到抑制。在气侯温暖的小麦产区这  相似文献   

10.
1986年叶锈病在加拿大和美国广泛流行,有些品种比原来的抗性减弱。为了给硬粒小麦育种工作提供信息开展了叶锈抗性遗传的研究。就6个硬粒小麦品种的成株期对15个叶锈小种的抗性遗传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的硬粒小麦品种(TriticumturgidumL.)有Lloyd,Medora,Pelissier,Quilafen,Stewart63和Wakooma,这些品种已被证明携带有苗期抗性基因。把每一个品种都与一个易感品系(RL6089)进行杂交和反杂,并于田间圃用15个生理小种鉴定4个F2群体和6个反杂交所产生的29或30个F2家系。鉴定结果与温室条件下苗期所鉴定同样材料的结果相比较。合并数据表明,具苗期抗性的每一个基因在田间条件下成株期也是有效的。BC1F2代的分离表明Lloyd携带1个显性基因,Pelissier具有1个隐性基因,它们仅仅在成株期有效。因此,所有的苗期抗性基因对硬粒小麦育种者来说都具有潜在价值。Lloyd和Pelisser所携带的额外成株抗性也应具有用的。  相似文献   

11.
苗期鉴定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已经证明在小麦成株期,基因Lr13赋予对许多叶锈菌小种以抗性,但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它在苗期提供抗性.Dych等观察到Lr13在三叶期是抗病的,而在一叶期则是感病的.虽然以前在一叶期未探测到抗性,但是将它用于品种改良仍然是有效的.如果在苗期能鉴定到这个基因,那么将它用于品种改良就更加方便.以前已经报道过温度能左右叶锈抗性基因表达的效应.有人发现降低培养温度可提供对燕麦冠锈病成株抗性在苗期表达的环境.本文描述了应用高温培养周期和病原物专化菌株在苗期鉴定Lr13基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麦主要抗叶锈病基因的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小麦抗叶锈基因的发掘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对目前我国小麦主要抗叶锈病基因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认为Lr1、Lr3、Lr3bg、Lr10、Lr11、Lr14a、Lr16和Lr26等基因单独应用已基本失效,但与Lr13和Lr34等合适的基因组合起来能够表现出残余的抗病作用;Lr9、Lr19、Lr24和Lr38等是典型的垂直抗病性基因,应慎重应用;虽然Lr13具有慢锈性、Lr23表现免疫,但这两个基因均对致病类型有专化性,遇到毒性致病类型时慢锈性或免疫特性均会失效。认为目前我国小麦中对叶锈病起抵抗作用的主要是Lr12、Lr13、Lr23、Lr34和Lr35等成株抗病基因、某些未知基因和水平抗病性基因。  相似文献   

13.
1986年叶锈病在加拿大和病因广泛流行,有些品种比原来的抗性减弱。为了给硬粒小麦育种工作提供信息开展了叶锈抗性遗传的研究。就6个硬粒小麦品种的成株期对15个叶锈小种的抗性遗传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的硬粒小麦品种有Lloyd,Medora,Pelissier,Quilafen,Stewart63和Wakooma。这些品种已被证明携带有苗期抗性基因。把每一个品种都与一个易感品系(PL 6089)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四国和濑户内地区小麦栽培面积不大,因此,温带的小麦栽培面积主要分布在九州中部及北部.1984年,九州的小麦栽培面积约为五万三千公顷,为1977年的二倍多.长期以来,九州小麦的主栽品种一直是"农林61号",但由于它的磨粉特性比不上进口小麦,便着重在品质上进行改良,育成了"白金"、"晨风"等出粉率高、磨粉特性更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新疆海岛棉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新疆海岛棉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的品种更新演替情况及近10年自育海岛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总结了目前海岛棉科研育种现状,指出了海岛棉育种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南方麦区的主要病害。在闽西北山区是发展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病菌腐生性强,缺乏免疫抗源,因此抗病育种难度大,进展慢,国内外至今没有发现高抗——免疫品种。我院于1974年开始进行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经几年努力,育成一批具有一定抗性,综合性状好的品系,特别是““60085”等10个品系在1980-1981年全国小麦抗赤霉病研究协作组五省(市)联合鉴定的两万多份品种资源中表现突出,为开展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一批新抗源,也为病重低产的闽西北山区提供一批优良品系进行示范试种。  相似文献   

17.
五十年代以前,中国南方麦区种植的地方品种,都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适应多雨潮湿的生态条件,大多数是比较抗、耐赤霉病的,如江苏溧阳望水白、南通躲黄梅、苏州有兰菜子黄、江阴抢水黄,浙江温州红和尚、金华白蒲、铁钉小麦、江西和尚头、蜈蚣麦、四方麦、湖北崇阳红麦、麦感火烧天、武昌和尚头、湖南浏阳有兰、麻阳洋皮、祁阳红壳麦、福建建阳平头麦、长汀白毫、福安和尚麦等,这些品种在生产上利用多年,有些地方一直保持到六十年代中后期。但地方  相似文献   

18.
小麦赤霉病是中国南方麦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一种严重病害。系统阐述了我国在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其生理特征分化、种质资源筛选和鉴定、抗性机制、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克隆及抗病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充分利用现有抗源、大力开拓新的赤霉病抗源、改进抗赤霉病性的鉴定方法、传统杂交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等措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经不起雨淋的白粒小麦在日本小麦生产最大的不利因素是收获期降雨.就拿1961年在日本的中国地区农业试验场工作的情况来说,那年梅雨期特别长而且持续不断即使象濑户这样比较少雨的地区,在收割小麦之前,籽粒在颖壳里就开始陆续发芽,农民只好放弃收获,这年的小麦算是白种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