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文章以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统计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 40 年来 甘肃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 1975 年到 2016 年,全省林地面积由 630.87 万 hm2 增加到 1 046.35 万 hm2 ,增长 65.9%;有林地面积由 186.83 万 hm2 增加到 263.89 万 hm2 ,增长 41.2%;森林面积(含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由 2006 年的 470.67 万 hm2 增加到 2016 年的 509.73 万 hm2, 增长 8.3%;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由 1.96 亿 m3 增长到 2.84 亿 m3 ,增长 45.1%。森林面积蓄积“双增”幅 度较大。全省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由 1975 年的 99.31m3 / hm2 微降到 2016 年的 95.45 m3 /hm2 ,下降 4.1%, 森林质量较低。同时乔木林树种、林龄结构不够合理。采用回归分析预估,到 2035 年和 2050 年,森林 面积分别达到 639.15 万 hm2 和 742.68 万 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 14.21% 和 16.52%,乔木林蓄积量达到 3.2 亿 m3 和 4.1 亿 m3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 3.6 亿 m3 和 4.5 亿 m3。  相似文献   

2.
根据《云南省思茅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汇总报告》和《普洱市森林资源数据更新报告》相关数据,对普洱市2005-2011年森林资源状况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从分析的情况看,普洱市6年间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均实现了增长,分别增加149086.40 hm2、43628160 m3、3.76%;2011年底林地面积达3278071.30 hm2、活立木蓄积达268210210 m3、森林覆盖率达68.6%;林地单位面积蓄积从2005年的71.8 m3 hm-2增加到2011年的81.7m3 hm-2,森林资源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1977~2010年,广西森林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林地面积由1 396.32万hm2增加到1 527.17万hm2,增长9.37%;有林地面积由531.36万hm2增加到1 116.38万hm2,增长110.10%;活立木蓄积由2.56亿m3增加到5.58亿m3,增长117.97%。根据广西历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阐明不同时期广西森林资源变化动态,并对政策和效益2个方面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新时期森林经营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系统分析第六次(1999年~2003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此次清查的五个特点;从森林资源结构、资源数量、区域分布、资源发展变化等方面揭示了此次资源清查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森林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措施。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85亿hm2,森林面积1.75亿hm2,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量124.56亿m3;人工林面积0.53亿hm2,蓄积15.05亿m3。  相似文献   

5.
中国森林在世界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1995年)公布了世界《森林资源1990年评估》(综合报告),包括179个国家,其陆地。急面积129.4亿hm2,森林为34.4亿hm2,森林覆盖率为27%;林木,总蓄积量3840亿m3,总生物量为4405亿t。  相似文献   

6.
根据湖南省森林资源现状,对全省森林面积、蓄积增长潜力进行了分析论证,到2020年全省可增加森林面积273.70万hm2、活立木蓄积15 208.32万m3,分别占全国新增森林面积4 000万hm2的6.8%和新增森林蓄积量13亿m3的11.70%。并提出了实现森林面积、蓄积增长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状况,以建国以来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碳贮量的变化,并估算2020年时的森林状况。结果显示:1)自建国以来,我国森林面积共增加8821万hm2,森林蓄积量共增加66.21亿m3。但各区域增量不均衡,西南地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量最大,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增量最小,华东地区森林蓄积量增量最小。我国未来森林面积增长潜力在北方地区。2)建国以来,我国森林共吸收碳225.32×108 t,其中人工林碳贮量比例由调查初期的5.3%增加到了16.7%,有较大的碳汇潜力。3)2020年时我国森林面积、蓄积量和碳贮量分别可达20 667万hm2、188.37亿m3和344.766 0亿t,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可增加我国森林碳贮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思茅市 1985年和 1999年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 ,对 14年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有林地面积增加 86 881 9hm2 ,增 4 8 6 % ,无林地减少 4 6 72 1 4hm2 ,减少 6 6 1% ,森林覆盖率由 5 2 4 %增至76 9% (含灌木林 ) ;活立木蓄积净增加 3132 76 0m3 ,增 13% ,森林资源消长比为 1∶1 9,已达到“年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森林资源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并提出了加快森林分类经营改革 ;加强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集约经营 ,提高林分质量 ;加强林政管理 ,降低木材低价值消耗 ;严格执行限额采伐等今后林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的森林资源及森林病虫鼠害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东  徐贵升  周丹 《林业科技》2002,27(2):33-34
1 森林资源状况俄罗斯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据 1 998年统计 ,其森林面积为7.74 3亿 hm2 ,森林覆被率为 4 5.3%。有林地面积近 1 2亿 hm2 (占世界总量的 2 2 % ) ,一类林地 2 .71 1亿 hm2 ,二类林地 0 .897亿hm2 ,三类林地 8.1 78亿 hm2 。俄罗斯的森林总蓄积量 81 9亿 m3,其中 4 41亿 m3为成过熟林 ( 346亿 m3为针叶林 )。主要树种的木材蓄积量年平均增长 9.70 4亿 m3,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年平均增长 1 .3m3/hm2 。可供开采的成过熟林蓄积量为 2 34亿 m3,每公顷成过熟林木材蓄积量为 1 37m3,适采林的木材蓄积量为 1 6 7m3。在俄…  相似文献   

10.
利用旌德县第8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取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析了该县的乔木林总量及其年龄结构,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全县乔木林的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表明:(1)旌德县乔木林总面积50190.7 hm2,乔木林总蓄积3624337 m3,以庙首镇森林面积最大。(2)乔木树种以杉类、硬阔和松类的面积和蓄积最大,乔木林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3)乔木林生物量为118.18万t,乔木林碳储量为591485.20 t,碳密度为11.78 t/hm2,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很大,以柏类的碳密度最大,达到27.63 t/hm2,软阔、硬阔林的碳密度较小,仅为0.73 t/hm2.和0.17 t/hm2.。因此,在实施各重点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提升现有林质量,促进林木生长,有效增加单位面积蓄积量,将会使旌德县森林的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6年、201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算乔木林各优势树种(组)生物量,并根据生物量和含碳系数的大小,计算碳储量、碳密度,藉此对不同优势树种(组)、不同起源林分、不同林龄林分、不同类型林分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昆明市西山林场森林面积、蓄积增加151hm^2、58060m^3;碳储量增加了25230.64 t,达到111530.27 t,比2006年增加了23%。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7年和2017年2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运用综合蓄水能力法估算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2007年森林生态系统总涵养水源能力为3548.2×1^07 m^3,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为1952.0 t/hm^2,经济价值达2.84×10^11元;2017年森林生态系统总涵养水源能力为4182.8×10^7 m^3,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为1986.0 t/hm^2,经济价值达3.35×10^11元。2017年与2007年相比,总涵养水源增加量达634.6×10^7 m^3,平均每年增加63.5×10^7 m^3,经济价值增加5.1×1010元,平均每年增加5.0×10^9元。  相似文献   

13.
以河北太行山区4种典型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对混交林(栓皮栎-侧柏)、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含碳率以及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为51.94,86.40,90.19,18.08t/hm^2,栓皮栎林和油松林生物量高于4种水土保持林生物量的均值(61.65t/hm^2),而混交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占生物量均值的84.25%,29.33%。不同林分各器官在乔木层生物量中分配顺序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4种典型林分各器官含碳率分别为45.16%~58.93%,58.48%~64.61%,51.16%~58.37%,52.35%~62.30%。4种典型林分碳储量为10.10~53.85t/hm^2。不同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储量与生物量呈正比关系,与生物量趋势基本相同,碳储量大小表现为油松林>栓皮栎林>混交林>刺槐林。  相似文献   

14.
广西百色细叶云南松天然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样地调查及标准木法,对广西国有雅长林场细叶云南松天然林中林(23年)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3年生细叶云南松天然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140.06 t/hm^2。(2)各层次的生物量分布为,乔木层127.75 t/hm^2,占总生物量91.21%,其中细叶云南松生物量124.01 t/hm^2,占总生物量88.54%;灌木层5.21 t/hm^2,占3.72%;草本层2.56 t/hm^2,占1.83%;枯枝落叶层4.54 t/hm^2,占3.24%。(3)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布为,干材生物量57.61 t/hm^2(46.46%),皮9.97 t/hm^2(8.04%),枝23.25 t/hm^2(18.75%),叶9.26 t/hm^2(7.47%),根23.92 t/hm^2(19.18%)。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间伐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平均年龄为23年生、地位指数为14和12的2种立地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中,分别设置固定标准样地,并分别设计5个和6个密度水平,对其抚育间伐4年后的间伐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位指数的林分,其间伐前或间伐后立木径级分布均呈现正态分布的规律;间伐前林分分化强烈,立木径级大小悬殊;间伐后林分最小株距和平均株距较接近,大径级林木比例提高;间伐4年后平均径级左右的立木比例明显增加。间伐4年后,当14地位指数林分的密度大于1 500株/hm2,12地位指数林分的密度大于1 950株/hm2时,其胸径离散度较间伐当年间伐后的反而明显增大;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均随保留密度的加大而减小,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则在其适宜密度时最大;不同保留密度各处理间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以及单位面积材积增长的差异均达极显著,但树高和比重增长的差异均不显著;间伐各处理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以及单位面积材积增长均大于对照;14地位指数马尾松林以保留密度为1 500/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材积增长最大,增长30.29%;12地位指数马尾松林以保留密度为1 950/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材积增长最大,增长24.38%。  相似文献   

16.
小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后小径木和采伐剩余物综合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琪  董希斌 《森林工程》2010,26(3):7-10
通过对小兴安岭低质林改造过程中产生的中小径木和采伐剩余物研究,分析中小径木和采伐剩余物的产生量,提出其利用途径和价值。结果表明:改造采伐时产生的大径木、中径木、小径木、短小材和薪材的出材量分别为1.13m^3/hm^2、32.15m^3/hm^2、38.30m^3/hm^2、4.79m^3/hm^2和12.68 m^3/hm^2,中小径木和薪材的出材量较高;改造地每公顷中小径木直接出售可获得6.5万元的收入。采伐剩余物总量为16.92 m^3/hm^2。小径木除了直接销售外,还可加工成拼版材、压缩木、重组木和单板层积材等。采伐剩余物可加工成木片,再根据不同的工艺加工成刨花板、纤维板、木丝板及纸张等用途。中小径木和采伐剩余物的综合利用可有效利用林区资源,提高林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张天祥  潘帅 《林业科技情报》2020,52(1):28-29,34
湾沟林业局乔木林地面积80645.75hm^2,蓄积12659376.3m^3。林业局乔木林地中,混交林的面积和蓄积所占的比例最高,整个林分以混交林为主,其龄组分布为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过熟林,主要以天然混交林中近熟林和中龄林为主。  相似文献   

18.
对木荷、尾叶桉、湿地松3种人工l林的土壤碳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碳密度存在差异,木荷、尾叶桉、湿地松林地1999年的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81.13t/hm^2、34.21t/hm。和100.35t/hm^2,2012年的分别为237.94t/hm^2、92.03t/hm^2和144.39t/hm^2,其大小排序为木荷林地〉湿地松林地〉尾叶桉林地,其中以乡土树种木荷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3种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显著增加,其中尾叶桉林地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及分布特点,进一步分析了保护区内各类土地面积、林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等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为保护区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