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花苜蓿无菌苗培养前的种子消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过不同消毒处理的苜蓿种子的消毒效果表明:种子在消毒前,经无菌水浸泡24h(预处理)比不浸泡的消毒效果好,但是浸泡后,用酒精消毒时间不宜过长:2%次氯酸钠、10%次氯酸钙、0.1%升汞3种消毒剂中,0.1升汞消毒效果最好,种子带菌率为0,用75%的乙醇预处理可大幅度降低种子的带菌率;3种消毒剂中0.1%升汞处理的苜蓿种子发芽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和龙牧806苜蓿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内蒙古(呼和浩特)和黑龙江(齐齐哈尔)2个地区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简化活力指数,比较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下苜蓿种子质量差异。结果表明,在呼和浩特地区,公农1号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96.3%)和发芽指数(38.47)最高;龙牧806苜蓿种子简化活力指数(0.159)最大。呼和浩特地区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简化活力指数优于齐齐哈尔地区,不同生态环境对苜蓿种子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苜蓿品种再生体系的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陇东野生紫花苜蓿、阿尔冈金、甘农1号、游客4个苜蓿品种的下胚轴为外植体,比较不同苜蓿品种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再生能力的差异,研究不同激素浓度及配比对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苜蓿品种下胚轴诱导率依次为阿尔冈金甘农1号陇东野生紫花苜蓿游客;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2.0 mg/L 2,4-D+1.0 mg/L NAA上诱导率最高;MS+0.5 mg/L KT+0.3 mg/L NAA为最佳分化培养基,分化率在84.5%~93.5%;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0.1 mg/L NAA,附加1%蔗糖,各品种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为100%。  相似文献   

4.
紫花苜蓿体细胞胚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以我国农艺性状优良的丰产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大叶苜蓿和甘肃省广为种植的优质紫花苜蓿品种陇东、陇中、甘农1号、甘农3号等的下胚轴、子叶、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激素配比以及脯氨酸、蔗糖和活性炭对紫花苜蓿胚性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胚性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 2,4-D 5 mg/L KT 1 mg/L;最佳外植体为下胚轴。最佳体细胞胚诱导和分化培养基为SH;脯氨酸对体细胞胚的诱导分化无明显作用;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会降低体细胞胚诱导率;蔗糖浓度为20 g/L时体细胞胚诱导率最高。同时还建立了紫花苜蓿体细胞胚高频再生体系,为根癌农杆菌介导AtNHX1基因对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赤霉素浓度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和呼伦贝尔黄花苜蓿2种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以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对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农1号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速度以及根长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赤霉素浓度为50 mg/L时效果最好;呼伦贝尔黄花苜蓿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速度以及根长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增加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赤霉素浓度为200 mg/L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23种紫花苜蓿不同品种及器官间化感活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小勇  孙娟 《草业学报》2012,21(2):83-91
以生菜和小麦为受体,采用琼脂混粉法对23个紫花苜蓿品种不同器官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3种紫花苜蓿的根、茎、叶3种器官在1 g/L的粉末添加浓度下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生菜和小麦幼苗的生长,且对胚根(或种子根)的抑制作用高于对胚轴(或胚芽鞘)的抑制,受体植物间生菜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小麦。各品种对生菜的综合化感活性相对较高的有WL324、敖汉、甘农1号和甘农4号,对小麦相对较高的有甘农1号、甘农3号、甘农4号和公农1号。各器官间对2种受体植物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差异,但总体上以根的活性最高,叶次之,茎最低。  相似文献   

7.
高寒地区引种苜蓿的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高寒地区通过对抗逆性强的苜蓿品种引种驯化试验,选育当地最佳人工种植苜蓿草种.试验表明:阿尔冈金紫花苜蓿、肇东苜蓿、公农1号紫花苜蓿3种苜蓿均适合高寒地区种植,扎根较深,越冬率高,抗逆性强.但从产草量、鲜干比、茎叶比、越冬率等主要指标对照,阿尔冈金最佳,肇东苜蓿较好,公农1号次之.  相似文献   

8.
刘明稀  郭振飞 《草地学报》2012,20(2):383-388
为确定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再生体系中种子外植体的消毒方式,经过预备试验后共设计A,B,C,D 共4组2系列8种消毒方式。A1:3.5%次氯酸钠消毒25 min,A2:浓硫酸灼烧30 s+3.5%次氯酸钠消毒20 min,B1:7%次氯酸钠消毒20 min,B2:浓硫酸灼烧30 s+7%次氯酸钠消毒20 min,C1:0.05%升汞消毒20 min,C2:浓硫酸灼烧30 s+ 0.05%升汞消毒15 min,D1:0.1%升汞消毒15 min,D2:浓硫酸灼烧30 s+ 0.1%升汞消毒10 min。结果表明:A2的愈伤诱导效果最好,达到52%;D1的愈伤诱导率最低,仅17.33%,其他处理的愈伤诱导率介于二者之间。发现浓硫酸灼烧假俭草种子30 s,可显著提高出愈率;试验证实消毒剂次氯酸钠比升汞有利于假俭草种子的愈伤诱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引进的15个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筛选出酒泉荒漠区粘土地适宜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品种在越冬率、干草产量、营养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适应性及生产性能之间的差异.[结果]甘农3号、公农1号、赛特、WL363HQ、阿迪娜在越冬率、干...  相似文献   

10.
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对内蒙古地区特有的红豆草品种蒙农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 Scop.cv.mengnong)的种子进行不同预处理,统计在不同培养基培养下供试材料种子的萌发率,并在出苗后对红豆草幼苗各外植体(下胚轴、子叶、幼茎、叶片)在不同激素配比培养基中进行组织诱导培养,最终确定理想的培养基激素配方并获得红豆草再生植株。研究结果表明,在1/2MS培养基中种子的萌发率高于MS培养基,并在4℃冷藏预处理下其萌发效果最佳,萌发率达94%。不同激素配比对不同外植体的愈伤诱导和芽分化的效果有所差异。附加MS+2,4-D 2mg/L+6-BA 1mg/L+KT 1mg/L培养基下胚轴整体出愈效果最好,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6%;附加MS+NAA 0.1mg/L+6-BA 2.0mg/L培养基有利于芽的分化,分化率为24%。外植体出愈顺序为:下胚轴>子叶>叶片>幼茎。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消毒药剂和激素对桑树冬芽组织培养的影响,以桑树冬芽为研究材料,研究了3%次氯酸钙溶液、10%次氯酸钙溶液、20%次氯酸钙溶液和3%过氧化氢溶液等不同消毒药剂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桑树冬芽外植体的消毒效果,以及NAA(α-萘乙酸)和6-BA(6-苄氨基嘌呤)不同浓度组合对桑树冬芽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桑树冬芽组织培养的消毒药剂为10%次氯酸钙溶液消毒5 min,污染率为0;桑树冬芽外植体诱导的培养基以WPM培养基中添加0. 01 mg/L的NAA和0. 60 mg/L的6-BA的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以紫花苜蓿无菌苗的下胚轴、子叶、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种类和配比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及不同分化培养基对胚状体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胚轴外植体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最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改良SH+2.0mg/L2,4-D+0.5mg/L6-BA;最佳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为MSO+2.0mg/L6-BA+0.5mg/LNAA;成苗培养基为1/2MS+1%蔗糖+0.7%琼脂。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牧草育种工作历史悠久,成绩显著。截止20世纪末,先后培育出优良的紫花苜蓿品种“公农一号”、“公农二号”、以及根蘖型苜蓿“公农三号”、菊科牧草品种“公农”苦荬菜、“公农”无芒雀麦、白城小花碱茅,朝鲜碱茅、“吉生”系列羊草等优良牧草。公农一号紫花苜蓿因其生产性能优良,抗逆性能出众而在东北地区广泛推广。利用小花碱茅、朝鲜碱茅改良碳酸盐重盐碱地取得的成就则更令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紫花苜蓿与不同品种根瘤菌之间的共生匹配性,获得高效根瘤菌用于接种,试验在吉林省大安地区、农安地区和黑龙江地区采集15株苜蓿根瘤菌与公农5号紫花苜蓿进行共生匹配,分别在土壤盆栽及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15株苜蓿根瘤菌与公农5号的各生长效应指标,并进行了固氮性分析。结果表明:HLCC3002菌株与公农5号能很好地共生匹配,从而确定HLCC3002菌株为与公农5号紫花苜蓿相匹配的高效根瘤菌。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和加速甘肃省酒泉地区牧草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对引自国内外的9个优质紫花苜蓿品种(甘农3号、阿尔岗金、金皇后、WL343、阿迪娜、公农1号、中苜1号、新农3号、苜蓿王)在酒泉金塔县进行了适应性比较,研究其耐寒性、丰产性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的越冬率和青干草产量间差异较大。通过综合分析,阿迪娜、金皇后、公农1号、WL343、甘农3号的适应性、丰产性和营养品质均优于其他品种,稳定性较好,适宜在酒泉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KT对白花草木樨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改良H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白花草木樨不同外植体和KT(激动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无菌苗子叶、下胚轴和幼根为外植体,下胚轴出愈率为100.0%,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子叶和下胚轴出愈率随KT浓度增大呈抑制作用,在1.0mg/L2,4-D+0.1mg/LKT时出愈率分别为98.00%和100.00%,为最佳激素浓度配比;幼根出愈率随KT浓度增大先促进后抑制,1.0mg/L2,4-D+0.3mg/LKT时出愈率为99.33%,为最佳激素浓度配比。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偏关苜蓿(Medicago sativa ‘Pianguan’)种子为材料,从不同消毒剂、培养基成分对种子萌发以及不同激素及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结果表明:0.1% HgCl2消毒6 min后置于1/4MS培养基上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较高,霉烂率低;不同外植体的最优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2 mg·L-1 2,4-D+0.4 mg·L-1KT,下胚轴与子叶最高诱导率分别为100%和98%;最优愈伤分化培养基为UM+1.6 mg·L-1KT,下胚轴与子叶最高分化率分别为59%和44%;不定芽转至1/2MS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达64%。本研究系统构建了优化的偏关苜蓿植株再生体系,可为后续遗传转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紫花苜蓿品种根部特性与持久性和生物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的根部特性与其持久性和生产性能关系密切,但以往关于紫花苜蓿不同品种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通过对10个紫花苜蓿品种第10年的根部特性、生物量、持久性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根部特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新疆大叶和公农1号根茎和主根粗壮,侧根数多;Super 7、Jindera、Eureka根茎和主根细小,侧根数少;L33、美国大叶、SD-006、甘农1号、Ranbule根部特性各指标居中。紫花苜蓿的根部形态指标与持久性和地上生物量显著相关,主根尤其是根茎越健壮侧根数越多,持久性越好;主根和根茎越粗壮,地上生物量越高。综合评价认为,新疆大叶和公农1号根部各形态指标均优于其他品种,地上生物量和持久性好,可以选择为适宜的紫花苜蓿品种在甘肃河西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利用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3个不同种子预浸泡时间(6,12和24h),3种消毒剂(10%H2O2,30%NaClO和0.1%HgCl2)和3个不同消毒时间(10,20和30min)对甘肃红豆草种子萌发率、污染率及发芽指数的影响,以获取甘肃红豆草无菌苗时种子的最佳消毒方法。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发芽率影响差异显著;预浸泡时间对发芽指数影响差异极显著,而对污染率影响差异不显著;消毒剂种类及消毒时间对污染率和发芽指数影响差异显著。综合各项因素,室温条件下无菌水预浸泡24h、0.1%HgCl2消毒20min种子发芽率较高,污染率较低,发芽较快且出苗整齐,是获取甘肃红豆草无菌苗种子的最佳消毒方式。  相似文献   

20.
紫花苜蓿不同栽培品种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马晖玲  卢欣石  曹致中  葛军 《草业学报》2004,13(6):99-105,F003
离体培养条件下对紫花苜蓿地方栽培品种--陇东苜蓿、和田苜蓿、准格尔苜蓿以及引进品种Rambler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苜蓿品种、外植体、外源激素种类及其浓度等因素均影响着植株的再生.陇东苜蓿下胚轴愈伤组织出愈率和体细胞胚形成率最高可达91.04%和63.75%;和田苜蓿下胚轴愈伤组织出愈率最高可达92.05%,体细胞胚形成率最高为56.82%.这2个品种在紫花苜蓿的组织培养植株再生中是较理想的试验材料;紫花苜蓿下胚轴是理想的受体材料.苜蓿愈伤组织的诱导、体细胞胚的形成以2.0 mg/L 2,4-D处理2周为最佳;在2.0 mg/L 2,4-D 0.5~2.0 mg/L 6-BA的作用下,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以及进一步发育的趋势较强.对体细胞胚的发育和幼苗的形成则以2.0 mg/L 6-BA 0.5 mg/L NAA的激素组合进行处理.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 1.0 mg/L IBA 1%蔗糖 0.7%琼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