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豆芽期和苗期耐盐性评价指标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耐盐性是决定盐碱地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探究不同盐浓度对大豆芽期、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评价不同大豆品种对不同盐浓度的耐受能力,以合豆3号、徐豆14、中黄55和临豆10号大豆品种为材料,在芽期,设置50,75和100 mmol·L~(-1)的盐溶液处理,苗期设置100,200和250 mmol·L~(-1)盐浓度处理。记录大豆芽期生长指标和苗期形态生理指标,并以各指标耐盐指数隶属函数值、总隶属函数值为依据,对4个大豆品种芽期和苗期耐盐性进行比较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芽期主根长、下胚轴长、根干重、含水量、鲜重、根鲜重、活力指数耐盐指数的隶属函数值与总耐盐指数隶属函数值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苗期根干重、根鲜重、MDA含量、株高的耐盐指数与总耐盐指数隶属函数值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品种的盐耐受分析中,不同生育时期的大豆耐受性表现不同;芽期4个大豆品种耐盐程度大致相同。苗期徐豆14、临豆10号耐盐性较强,中黄55耐盐性中等,合豆3号耐盐性较弱。在耐盐指标筛选分析中,下胚轴长、根干重、含水量、鲜生物量、根鲜重和主根长的耐盐指数可作为大豆芽期耐盐鉴定指标,而MDA含量和株高的耐盐指数则可以作为大豆苗期耐盐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耐盐小麦新种质,以耐盐小麦品种青麦6号为对照,分别在小麦苗期以相对盐害指数、芽期以根系盐害易感指数和相对苗长为鉴定和评价指标,对选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417份小麦材料进行耐盐性筛选与鉴定。结果显示,有39份小麦种质的耐盐性优于对照,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总根长SSI值可作为根系耐盐指标用于耐盐性综合评价;结合总根长SSI值、盐害指数和相对苗长的隶属函数综合值进行聚类分析发现,cm58、cm163、cm439和cm440 四份小麦种质的耐盐性优于对照青麦6号,是研究小麦耐盐性和培育耐盐小麦新品种的优异材料。 相似文献
3.
4.
不同花生品种(系)萌发期耐盐性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筛选耐盐品种以及开展花生耐盐相关研究,本文以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为指标对41个花生品种(系)萌发期的耐盐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盐胁迫对花生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效应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强,0.5%NaCl浓度胁迫能较好反映品种萌发期的耐盐性差异,可用于花生品种资源的耐盐性鉴定。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D=15水平上可以细分为A、B、C、D、E共5个类群,其中A类群耐盐性较强,E类群表现为盐敏感。不同地区品种对不同NaCl浓度的耐性差异明显,河南品种的耐盐性较强;不同类型花生品种中以高世代品系的耐盐性较强。本研究筛选到3份耐盐品种和2份盐敏感品种,可用于花生耐盐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6.
外源激素对野生大豆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源激素处理野生大豆可以提其抗盐性.用0.6%NaCl处理野生大豆幼苗后,再用植物激素(NAA,6-BA,GA)配制相同浓度的溶液处理幼苗,通过对比测定幼苗的叶绿素、过氧化物酶、丙二醛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不同激素对野生大豆幼苗盐伤害及抗盐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激素处理可以促进盐胁迫下野生大豆幼苗的生长,提高叶绿素的含量,增强保护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强幼苗对盐渍环境的抵抗能力,缓解盐害. 相似文献
7.
大麦发芽期的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7个大麦品种在不同盐(NaCl)浓度条件下发芽率、苗高和相对生长率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大麦发芽率同时受种子原始活力和盐浓度的影响,在盐碱土的种植大麦,应选择高活力种子种植;2.大麦苗高既受品种本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品种盐浓度的影响,应根据土壤盐浓度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3.发芽率和幼苗的相对生长率应同时作为衡量品种是否耐盐的指标,被研究品种发芽期最大耐盐(NaCl)的浓度为0.5%。 相似文献
8.
9.
10.
甘蓝型油菜发芽期的耐盐性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梯度浓度盐(NaCl)胁迫15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油菜自交系,于发芽期考查发芽率、发芽势、根长、胚轴长、单株鲜重和地上鲜重等6个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甘蓝型油菜的相对发芽率呈Bohzmann曲线变化,214mmol/LNaCl为鉴定油菜品系耐盐性的最适浓度.在该浓度下,6个性状中根长和茎长受影响程度最大,发芽率、发芽势和总鲜重次之,地上鲜重影响最小.性状相对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根长和茎长可以作为评价油菜耐盐性的早期评价指标.聚类分析表明,15个品系可分为3类,其中WH126和WH129为最耐盐品系,WH137为盐敏感品系. 相似文献
11.
不同盐分胁迫对野生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年生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野生近缘种和基因资源,具有耐盐碱、抗寒、抗病等优良性状.研究其种子萌发的耐盐性,为利用盐碱地资源和野大豆的引种驯化供依据.以山东德州一年生野大豆为材料,研究NaCl、Na2SO4、Na2CO3及三者的混合盐的胁迫对野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胚生长的影响.随盐溶液浓度的增加,野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度、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低浓度的Na2SO4(10~50 mmol·L-1),Na2CO3(0~10 mmol·L-1)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的NaCl(>200 mmol·L-1)、Na2SO4(≥200 mmol·L-1)、Na2CO3(≥75mmol·L-1)抑制种子萌发;10 mmol·L~Na2SO4处理下,其胚根胚轴长度都大于未经盐处理的,低浓度的盐分促进了胚根和胚轴的生长.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盐分促进一年生野生大豆胚的生长,野生大豆的胚根比胚轴对盐分更敏感.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野生大豆和不同栽培大豆品种在镉胁迫下种子萌发的差异,筛选优质的大豆耐镉资源,首先比较5种镉浓度(5,10,25,40 mg·L-1)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及芽长等参数,筛选出对镉敏感的性状及适中的镉浓度处理;然后以此为基础比较野生大豆1503、超高产大豆(沈农9号和辽豆14)及普通栽培大豆(辽豆16和沈农20)耐镉性差异。结果表明:野生豆1503和栽培豆辽豆16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在较高浓度(25或40 mg·L-1)处理时明显下降,其它浓度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或者高于对照,而活力指数、根长及芽长等指标在较低浓度(5或10 mg·L-1)处理时就表现明显的被抑制效应,尤其对根长抑制更明显。活力指数、根长及芽长对镉胁迫更为敏感,可以作为鉴定耐镉材料及监测镉胁迫对植物的影响的重要指标。在5 mg·L-1镉处理下,1503的活力指数、根长、芽长与对照差异不显著,10 mg·L-1时显著下降,辽豆16在5 mg·L-1时3种参数显著低于对照,因此镉浓度5 mg·L-1的处理适中,可用来比较不同品种的耐镉性。在5 mg·L-1镉处理下,按照3个敏感性状的平均值,筛选出耐镉性较强野生豆1503,镉性较弱的栽培豆沈农20,可用于耐镉育种及耐镉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野生大豆是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转基因大豆可能对野生大豆资源存在潜在的农业和生态风险.外源基因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向野生大豆材料的逃逸不仅需要成功的杂交,还要依赖于杂交后代的适合度.因此野生大豆和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杂交后代的适合度分析,对评价抗草甘膦转基因逃逸引起的生态风险非常必要.在网室条件下,4个野生大豆材料和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能够杂交结实,获得有抗草甘膦基因杂交后代群体F1和F2(江浦野生豆-5×RR).对杂交后代及其母本野生大豆材料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计算适合度并进行t测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草甘膦的选择压力下,杂交后代在一些性状上的相对适合度高于母本野生大豆材料;江浦野生豆-5和RR杂交F2代敏感株与抗性株在7个农艺性状有相对适合度上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种子和幼苗对盐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浓度的Na Cl盐溶液和混合盐溶液处理,考察了野生大豆种子在发芽和幼苗阶段对盐胁迫的反应,并利用发芽率、相对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量等指标,对其耐盐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盐浓度低于50 mmol·L-1时,野生大豆种子的发芽率、相对发芽率、相对盐害率、幼苗干物质积累和相对生长率不受影响;随着盐浓度增高,种子发芽率逐渐下降,同时盐浓度对种子的萌发进程有明显滞后的影响。盐浓度高于100 mmol·L-1时,野生大豆幼苗干物质积累、相对生长率降低幅度明显,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结果还表明野生大豆对不同盐胁迫表现出的反应不同,受单盐胁迫的影响较大,对混合盐处理不敏感。 相似文献
15.
16.
野生作物近缘的保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重要的课题,野生的作物近缘拥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对于育成高产、抗病和具有优良品质的作物品种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野生大豆及它的近缘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情况,在过去的40多年中,中国先后进行了3次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共收集资源8 518份,进行的时间分别为:第一次1978-1982年,第二次1996-2000年,第三次2001年-2010年.这些种质资源采用双轨制进行保存,分别保存在北京的国家基因库和中国的西部干燥区域.同时介绍了中国科研单位对野生大豆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和利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分析山西野生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有助于了解山西野生大豆起源与进化,为野生大豆优异种质挖掘及资源高效利用等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52对SSR分子标记对来自于山西省9个地区32个县市的70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扩增出45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8.7个等位基因,变幅为3~19。等位基因频率为0.185 7~0.885 7,平均0.421 0;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10 2~0.871 8,平均0.710 0;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01 9~0.858 4,平均0.679 7。将所有供试材料按地理来源分类,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部野生大豆资源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最高,北部次之,南部最低。而各组的平均主要等位基因频率结果与之相反。基于遗传结构和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都可将试验材料分为3个类群,两种分类结果基本相同。第一类群主要包括山西中部部分资源,第二类群主要包括山西中部部分资源和山西北部资源,第三类群主要包括山西南部资源。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较为一致。山西野生大豆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中部野生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北部资源次之,南部资源最低。推测山西中部和北部曾经发生过种质交流,导致中部资源遗传多样性最高,该区域可能为山西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18.
19.
对冀东地区收集的162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材料进行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鉴定并对筛选到的抗、感材料植株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病程相关基因GmPR-1和GmPR-10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抗病野生大豆材料7份(4.3%),中抗材料6份(3.7%),中感材料62份(38.3%),感病材料87份(53.7%);抗病材料POD和CAT活性比对照显著增加,而感病材料显著降低,抗病材料的GmPR-1和GmPR-10基因表达量比对照显著增加,感病材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初步表明POD、CAT及病程相关基因GmPR-1和GmPR-10可能与大豆抗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