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Roundup Ready大豆外源基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降解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定性PER检测技术,通过分析豆腐、豆奶、豆粉3种大豆加工食品中磨浆、煮浆、调配、均质、杀菌、喷雾干燥等关键工艺对Roundup Ready大豆外源基因EPSPS的影响,揭示外源基因在不同加工过程中降解程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基因EPSPS在3种大豆加工食品的各个工艺过程中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在豆腐、豆奶、豆粉的加工过程中,片段大小为1512bp及807bp的外源基因仅能在原料中检测到;当原料经过磨浆后,EPSPS基因的片段大小骤然降至800bp以下;点浆、加热等工艺又使得外源基因继续降解至400bp左右;随着挤压成型、高温杀菌及喷雾干燥工艺的完成,3种大豆终产品中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仅为190bp左右。  相似文献   

2.
抗草甘膦转EPSPS大豆的基因漂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和不同生长类型的非转基因大豆为材料,通过表型筛选及PCR分子检测,分析不同方向和距离条件下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通过花粉向非转基因大豆的漂移率,为制定转基因大豆安全种植隔离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长类型大豆的基因漂移率明显不同,以育成品系ZZH015最高,在70 612株中的漂移率为0.45%;半蔓生地方品种DPZ722次之,164 449株中漂移率为0.01%,而195 088株野生大豆YDD080中没有检测到基因漂移。方差分析表明,漂移率在不同距离和方向条件下均有显著差异,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递减。在5 m处漂移率为0.03%,而在29 m处降至0.001%。基因漂移在下风口方向发生较多,表明风媒可能是影响基因漂移分布的重要因素。如果以1%基因漂移率为阈值,无论是自然条件下还是随机选取1 000粒检测,漂移率都低于阈值,表明转EPSPS基因大豆的基因漂移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3.
采用定性PCR检测技术,通过分析豆腐、豆奶、豆粉3种大豆加工食品中磨浆、煮浆、调配、均质、杀菌、喷雾干燥等关键工艺对Roundup Ready大豆外源基因EPSPS的影响,揭示外源基因在不同加工过程中降解程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基因EPSPS在3种大豆加工食品的各个工艺过程中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在豆腐、豆奶、豆粉的加工过程中,片段大小为1512bp及807bp的外源基因仅能在原料中检测到;当原料经过磨浆后,EPSPS基因的片段大小骤然降至800bp以下;点浆、加热等工艺又使得外源基因继续降解至400bp左右;随着挤压成型、高温杀菌及喷雾干燥工艺的完成,3种大豆终产品中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仅为190bp左右.  相似文献   

4.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利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1996年抗农达转基因大豆正式上市以来,有关转基因大豆问题就展开了争论.13年的实践表明,抗农达大豆得到了迅速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大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了积极作用.减少了除草剂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加速了免耕技术的推广,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抗农达大豆也有负而影响,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产量可能降低,出现了13种抗农达杂草.已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开发出了新一代转基因产品,这项技术正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技术,分析草某膦氧化还原酶基因(GOX)和修饰草甘膦氧化还原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表达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建立了检测转基因抗草甘膦油菜籽中草甘膦氧化还原酶基因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试纸条法和PCR法检测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外源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及其受体材料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对喷施除草剂草甘膦后部分存活的5个常规大豆材料后代进行试纸条检测和PCR检测.结果发现2种方法均在被检大豆材料中检测到抗草甘膦基因CP4 EPSPS,而且这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能相互验证;对这2种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用量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RR1)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未喷施草甘膦情况下,抗草甘膦大豆(RR1)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12∶00和10∶00。RR1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CCI)的日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14∶00左右最低。水分利用效率(WUE)和胞间CO2浓度(Ci)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波浪式变化,WUE在6∶00、10∶00和16∶00有3个小峰,而Ci在6∶00最高。(2)喷施草甘膦后,RR1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趋势总体与未喷药前相似。Pn和CCI随草甘膦用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当草甘膦用量大于4.48 L.hm-2时,CCI和Pn显著下降。12∶00以前(包含12∶00),除低用量(1.12 L.hm-2)的草甘膦促进RR1的Gs外,各用量抑制了RR1的Tr和Gs;而12∶00以后,草甘膦却促进了RR1的Tr和Gs。草甘膦增加了RR1的Ci,而大于2.24 L.hm-2的草甘膦却降低了RR1的WUE。表明光强和草甘膦会影响大豆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8.
野生大豆抗草甘膦基因漂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间种植从阿根廷引进的抗草甘膦大豆,并在其四周50m范围内种植野生大豆Y-8104,野生大豆收获后第二年继续种植,通过喷施高剂量草甘膦,发现一株抗草甘膦野生大豆,对该抗草甘膦大豆在田间种植,取其叶片提取DNA,再经过PCR检测,确认为阳性,初步判定该株野生大豆为基因漂移植株.  相似文献   

9.
杨子山 《中国棉花》2009,36(11):22-22
Lee D R等研究抗草甘膦大豆对抗草甘膦棉花的影响发现:大豆对棉株收获高度无影响,但对棉花单产有影响。在棉行间大豆株距1m、全生育期干扰的情况下,棉花单产减少14%。而在棉行间大豆株距0.19m仅干扰1周时,棉花减产0.4%~1.0%;干扰持续2周、4周、6周时,棉花分别减产1%~3%、5%~6%、8%~11%。抗草甘膦棉田中的抗草甘膦大豆应被视为杂草在前期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的光合及荧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40-3-2与常规栽培大豆荷豆13在光合、叶绿素荧光以及繁殖适合度参数上的差异,以评价在我国农田生境中转基因大豆相对于本土栽培种是否具备更强的入侵性或杂草化特征。结果表明,40-3-2花期叶片净光合速率低于同期的荷豆13,但水分利用策略优良,即蒸腾速率低、水分利用效率高,环境适应能力强。叶绿素荧光测定显示40-3-2全天只有轻微的光抑制现象,其光系统Ⅱ能够在高温和强光照条件下维持较高的光化学效率,而荷豆13叶片在正午时有强烈的光抑制。尽管如此,在没有除草剂选择压条件下,在生长和繁殖适合度上40-3-2相对于荷豆13无竞争优势,入侵性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针对与食品链关系密切的转基因大豆在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及跟踪溯源研究,建立起我国转基因大豆的溯源与污染评估体系,为我国的转基因产品的标识、监管、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等方面制度建立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与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光解地膜的裂解产物和分解产物对作物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以聚乙烯为原料的光降解地膜的研制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用7×5、4×5和1×5 cm2的光解地膜碎片、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低分子量聚乙烯(LMWPE),模拟光解地膜的降解产物;以7,70,140,210,280和350 g·m-2模拟残留量,以无降解产物处理为对照;盆栽试验,6次重复,研究光解地膜降解产物和残留量对大豆生长中期土壤养分和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光解地膜各种降解产物对大豆生长中期土壤p H略有增加作用,而对有机质含量、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2)光解地膜降解产物对大豆株高、株有效荚数、株粒数、百粒重、株粒重有增加的作用,但不同降解产物和残留量的作用大小不同。因此,光解地膜降解产物可以促进大豆生长期间土壤养分的分解和吸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豆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3.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8株系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毒病害,SMV株系SC18是我国东北和南方两大产区的优势株系,在黄淮大豆产区亦零星发生。本研究对5个抗×感杂交组合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后,发现各组合F_1均抗病,F_2表现3∶1(抗∶感)分离比,F_(2∶3)表现1∶2∶1(抗∶分离∶感)的分离比,表明5个抗病亲本(中作00-683、滨豆95-20、东大2号、中品661和RN-9)对SC18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杂交组合"中作00-683×东大2号"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F_2出现15∶1(抗∶感)的分离比,表明中作00-683与东大2号可能各携带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SC18的抗性,且独立遗传;抗×抗杂交组合"中作00-683×滨豆95-20"的F_1、F_2和F_(2∶3)在接种SC18后均未检测出感病株,表明中作00-683与滨豆95-20所携带的对SC18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利用RN-9×7605重组自交家系将RN-9对SC18的抗病基因Rsc18定位到大豆6号染色体(C2连锁群)SSR标记Satt286和Satt277之间,遗传距离为6.12和4.69 cM。  相似文献   

14.
大豆异黄酮还原酶基因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是大豆主要的功能活性成分之一。异黄酮还原酶(isoflavone reductase,IFR)是异黄酮分解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在调控异黄酮含量及成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豆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大豆异黄酮还原酶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基因的序列特征、结构特征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还原酶(GmIFR)家族含有17个成员,蛋白序列介于191(GmIFR07)和376(GmIFR11)个氨基酸之间,序列相似性为19.59%(Gm IFR07和GmIFR11)~98.43%(Gm IFR12和GmIFR17),结构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内含子数目差异较大,2~6个不等,不均匀的分布在大豆的1、4、6、9、11、12和16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5.
花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定位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豆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基因标记和结构信息,利用大豆基因组和染色体标记数据,对16个花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酶(CHS,包括9个成员)、黄烷酮-3-羟化酶(F3H)、苯基苯乙烯酮黄烷酮异构酶(CHI)、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和4-香豆酰CoA连接酶(4CL),进行基因遗传图和物理图定位和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6个基因分别定位在A1、A2、B1、B2、D1a、D1b、D2、I、K、O等10个连锁群上,并获得了基因所在序列两侧标记.利用大豆的cDNA和gDNA序列信息,获得了16个基因的结构,外显子数目1~7个,内含子数目0~6个,其中PAL、DFR2、GmCHS7是单外显子基因,4CL、CHI、F3H、GmCHS1、GmCHS5、GmCHS8有1个内含子,DFR1、GmCHS2、GmCHS3、GmCHS6有2个内含子,GmCHS4、GmCHS9有3个内含子,GmIRCHS则有6个内含子.  相似文献   

16.
大豆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挖掘定位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豆基因组物理图和遗传图的整合图谱,应用blast软件将基因序列与大豆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完成了9个大豆天冬氨酸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定位以及结构分析。结果表明:9个基因分别定位在大豆的13个连锁群D1a、B1、N、I、O、C1、C2、F、L、A2、J、D1b以及B2上,并获得了基因所在序列两侧标记。利用大豆的cDNA和gDNA序列信息,获得了9个基因的结构,外显子数目为5~12个,内含子数目为4~11个。  相似文献   

17.
多重PCR检测抗草甘膦大豆GTS40-3-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豆内源参照基因(Lectin)、外源基因P-CaMV 35S、CP4-EPSPS和T-NOS作为多重PCR检测参数,建立了一种多重PCR检测抗草甘膦大豆GTS40-3-2的方法.反应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多重PCR的适宜退火温度为58℃,适宜引物终浓度(μmol· L-)配比为:0.1∶0.2∶0.2∶0.2.采用已知样品对多重PCR体系进行验证,检测结果可靠,证明该多重PCR体系为一种有效的抗草甘膦大豆GTS40-3-2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纤维素具有较强的持油、持水、增容、诱导肠道微生物生长、解毒等生理功用,被营养学家誉为"第七营养素"。近年来,随着人民膳食结构发生改变,人们对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严重不足,出现了一些"富贵病"。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有必要积极开展对膳食纤维的开发利用。鉴于此,综述了大豆膳食纤维的功效、提取工艺和提取过程中膳食纤维的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研究者今后的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大豆天冬氨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电子定位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电子定位的方法,利用大豆基因组物理图和遗传图的整合图谱,完成了17个大豆天冬氨酸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定位以及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酶基因分别定位在A1、B2、D1a、D1b、D2、F、G、H、J、L和N等11个连锁群上,并获得了相应连锁群区间两侧的标记;在基因结构分析上,AHAS、DHDPS、HK与TS没有内含子,DHAD基因的内含子数目最多,为13个,AK基因有12个内含子。通过定位获得的对应分子标记可以为基因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而基因结构信息能更好的实现基因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世界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国内外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病育种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文中从抗胞囊线虫的抗源筛选、抗病育种和抗病基因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