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明确大豆蚜种群数量与其天敌昆虫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Thunberg)]、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a(Pallas)]及花蝽(Orius sp.)的田间发生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借助直接观察法,对哈尔滨地区大豆蚜及上述天敌昆虫的种群动态(2008-2014年)进行了系统调查。记录各年份大豆蚜种群数量峰值及峰值日后第6天各天敌昆虫的种群数量,并对大豆蚜与天敌昆虫的发生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月为大豆蚜的田间始发期,7-8月为其田间猖獗期,9月为其消亡期。在大豆蚜的始发期和猖獗期,田间均有龟纹瓢虫(成虫和幼虫)、异色瓢虫(成虫和幼虫)及花蝽(成虫和若虫)的发生。龟纹瓢虫幼虫和异色瓢虫成虫的田间种群数量与大豆蚜的种群数量间均呈现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3.
4.
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及其优势天敌种群动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比较研究了北方棉区平作和麦套春棉治虫与不治虫共四种类型棉田的棉铃虫及其优势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平作春棉的始卵期较麦套春棉提早3~5d,四代棉铃虫发生期后者的终卵期较前者推迟10~15d;与常规治虫相比,平作春棉和麦套春杯不治虫的百株累计总卵量分别增加了151.4%和160.7%,百株累计总幼虫量则分别增加了205.1%和280.8%。与常规治虫相比,平作春棉不治虫二、三、四代棉铃虫卵及幼虫的平均寄生率分别增加了200.0%、110.0%和675.0%及148.0%、247.5%和8.5%,麦套春棉则增加了36,1%,38.9%和95.8%及64.4%、369.0%和31.6%;无论哪种类型的棉田,棉铃虫优势捕食性天敌的百株累计量均呈逐代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6.
在马铃薯同大豆间作中,采用喷洒蜂蜜水和早熟马铃薯刈秧的方法对马铃薯田内的天敌昆虫向大豆田内诱集和助迁,使得大豆田内天敌数量增加,从而使大豆蚜的防控更加有效。试验结果表明,喷洒蜂蜜水使得处理区内天敌总量增长率高于对照区,持续时间达7 d;早熟马铃薯刈秧使处理区内天敌数量增加,同时大豆蚜数量明显降低,该方法同马铃薯收获时间相吻合,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时间,因此在应用于促进马铃薯田中天敌向大豆田内转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Bt抗虫棉与常规棉棉铃虫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差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对Bt抗虫棉田、常规棉田中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系统调查,明确了Bt抗虫棉种植面积较小时,棉铃虫卵发生动态与常规棉田无大差异;而幼虫发生动态差异显著;两类棉田棉铃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动态无差异,而幼虫寄生天敌差异显著,Bt棉田三代卵寄生率低于常规棉田 相似文献
8.
9.
10.
英德茶区蜘蛛种群发生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英德茶区蜘蛛的种群动态,经鉴定,记截了十五个科66种蜘蛛,在当地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警戒蝇豹、条纹蝇虎、粽管巢蝇、八斑球腹蛛、白斑猎蛛等,蜘蛛在各种捕食性天敌中约占70%左右,占居重要地位,测定了几种蜘蛛对小绿叶蝉的捕食量,调查了蜘蛛的消长和茶园施药后对蜘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迁入种群对褐飞虱种群动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资料分析表明,浙江嘉兴8月上旬灯下褐飞虱诱虫量和连晚田间迁人代高峰虫量与四代高峰虫量显著相关,但与主害代高峰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模拟研究揭示迁人种群的初始迁入时间、迁入总虫量和迁入格局等三个特征均可通过密度制约作用和改变迁入成虫及其后代所处生态条件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迁入后种群的增长动态。因此,加深对迁人种群与环境因子综台作用的理解,将有助于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太阳能杀虫灯连续2 a对儋州、临高蔗区进行了诱捕试验。结果表明,海南蔗区趋光性昆虫共有10目27科45种,主要为鳞翅目(5科14种)和鞘翅目(11科20种),分别占诱捕虫量的50.82%、17.74%。甘蔗害虫6目17科34种、天敌昆虫6目10科11种,分别占诱捕虫量的97.74%、2.26%,益害比1 ∶ 44。大部分昆虫趋光高峰呈现在19:00~23:00。主要害虫发生峰期出现于4~10月,6月左右种群数量最为丰富,年发生规律显示天敌种群密度随害虫数量增多而加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的发生分布及致病性分化情况,同时也为我国大豆胞囊线虫防治及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豆胞囊线虫种群监测工作,对2012-2014年国家大豆产业体系的29个大豆试验站所辖150个示范县进行大豆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检测,并在国际统一的鉴别寄主上进行生理小种鉴定。明确了大豆胞囊线虫在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发生分布,总检出率达69.4%。并对其中11个群体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生理小种5个,即1、2、3、4和14号生理小种。其中安徽宿州、甘肃镇原、内蒙古赤峰、陕西延安和宁夏银川的鉴定此前未见报道。2012-2014年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病害的发生比较严重,平均胞囊量高达99个·L~(-1),我国大豆胞囊线虫致病性分化并无明显变化,鉴定结果中1、3和4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较高,为72.7%。 相似文献
16.
气温对褐飞虱种群动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浙江省嘉兴市新丰乡1976~1988年褐飞虱种群与8、9月当地气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模拟研究表明气温是影响褐飞虱迁人后种群发展的重要因子,单一年度间气温的差异可分别导致四、五代高峰期5和10 d的差异, 高峰虫量1.63和2 25倍的差异;9月份气温对褐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大于8月份的气温;而9月中旬是发生上述影响的关键时期,这一结果与嘉兴市历年发生实况相符。模拟分析也揭示了气温对种群动态的影响不仅与褐飞虱生物学特性有关, 亦与某一特定地点的种群发展和气温变化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大豆植株挥发物成份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在遭受害虫危害后,可通过改变挥发物浓度或组份以调节第三营养阶层,达到间接防御植食性昆虫目的.借助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健康大豆Glycine max、大豆蚜Aphis glycines及蚜害大豆植株复合物、机械损伤大豆挥发物成分进行了提取和组分分析.共检测出31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健康大豆、大豆蚜及蚜害大豆植株复合物、机械损伤大豆挥发物中,均含有十四烷、3,7,11-三甲基-1-月桂醇、2-己基-1-癸醇、十六烷、十五烷、7-环己基-十三烷和10-甲基十九烷7种组份.大豆蚜及蚜害大豆植株复合物、机械损伤大豆挥发物中,含有1,1-二甲基-2-(3-甲基-1,3-环丙烷)、2,6,10.三甲基-月桂烷和邻苯二甲酸3种共有成份.在遭受机械损伤后,大豆植株又可释放2-甲基-4-戊烯醛、3-己烯-1-醇、(E)-3-庚烯-2-醇、1-辛烯醇、3-辛醇、顺乙酸-3-己烯酯、1,7,7-三甲基-二环[2,2,1]庚二酮、1,1-bis(十二烷基)-十六烷和十八烷9种物质.遭受蚜虫危害后,大豆蚜及蚜害大豆植株复合物中可检测出1,7,7.三甲基-(1R)-二环[2,2,1]庚二酮、3-苯氧基-1-正丙醇、十九醇、1-二十二烯、1-二十六烯、3,7,11-三甲基-癸醇和2.甲基-二十烷7种物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大豆挥发物对天敌昆虫的吸引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