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去根处理对夏玉米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在7.5万株/hm~2条件下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去根处理对植株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吐丝期去根处理的植株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较不去根处理的植株分别提高8.70%、4.74%和1.98%;大喇叭口期去根处理的植侏分别降低16.53%、10.29%和2.74%。吐丝期去根处理的植株地上部总干物重和分配至果穗中的干物质比例最高,较对照分别增加0.72%和4.96%。两种去根处理显著增加0~10 cm土层内的根系长度,尤其增加0.5~1.0 mm毛细根的数量,利于对耕层水分和营养的吸收。大喇叭口期去根处理增加各土层内的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吐丝期去根处理增加0~10 cm土层内的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密植高产玉米群体存在根系冗余,在玉米吐丝期适当去根处理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杂种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个澳大利亚杂种小麦在不同生育期植株及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干物质积累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总干物质积累在籽粒灌浆末期达到最大值,茎秆和叶片干物质积累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挑旗期茎秆、叶片各占植株总干物质的50%;从孕穗王灌浆末期,茎秆为干物质的主要贮存器官,占植株总干物质的 39.87%~66.67%;在成熟期,籽粒成为干物质贮存的最主要部位,占37.65%,茎秆占35.23%。从6个杂交种平均值来看,干物质积累多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尤其在营养生长期优势最明显。相关分析表明,营养生长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且主要分配在茎秆部位的杂交品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和较强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3.
在滴灌条件下,以玉米郑单958为试材,设4个施肥处理:CK(对照)、T1、T2、T3,探究氮、磷、钾肥分次施肥处理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夏玉米对氮素和磷素吸收速率最大的时期均为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钾素为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吐丝期至成熟期氮、磷吸收积累量分别占全生育期43.05%~54.07%、41.76%~52.27%,钾几乎不再吸收(T3处理除外)。处理间比较,玉米V12期T3处理植株磷含量显著低于T2处理29.18%(2019年)和CK处理17.61%(2020年);吐丝期T1处理钾含量显著高于T3处理30.73%(2019年)和20.51%(2020年)。与CK和T2处理相比,T1和T3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成熟期深层土壤无机氮残留。各分次追肥处理百公斤玉米子粒产量养分吸收量氮、磷、钾均值分别为2.31、0.90、2.09 kg。综合分析,在T1处理基础上推荐黄淮海夏玉米滴灌条件下播种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氮、磷、钾分次施肥比例为40%:20%:40%、35%:25%:40%、75%:25%:0,可更好满足玉米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  相似文献   

4.
超高产冬小麦硫素营养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超高产(9 000 kg/ha左右)冬小麦的硫素营养特点,于2004~2006年冬小麦生长期间,在超高产田取样研究了超高产冬小麦硫素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器官中的硫含量为0.27%~0.76%(干重).不同器官比较,除拔节期以茎秆含硫量最高外,其他时期几乎均以叶片含硫量最高.同器官不同时期比较,各器官均以新发生时含硫量较高.叶片的含硫量从越冬期到孕穗期一直增加,孕穗期以后逐渐下降,其他器官从发生以后含硫量即逐渐下降,各器官均以成熟期含硫量最低.生育前中期不同器官硫的积累量均以叶片最高,生育后期以籽粒最高.冬小麦对硫的吸收强度为单峰趋势,拔节到孕穗期最高.小麦植株硫的吸收积累量随生育进程而增加,起身期以前吸收较少,拔节到开花期稳定增加,开花后吸收减弱.不同品种的硫素积累量陆续在开花到灌浆中期达到最大值.硫的累积吸收量在越冬前、起身、拔节、孕穗、开花或开花后10 d及成熟期依次达到全生育期的10%、20%、40%、80%、100%左右和85%,即硫的阶段吸收量以生育中期(起身至开花)最高,前期(出苗至起身)次之,后期(开花至成熟)最低.小麦一生对硫的总积累量为62.49~79.09 kg/ha,冬前至拔节期主要分布在叶片和叶鞘中,尤以叶片中分配比例最高,孕穗至灌浆期在叶片和茎秆中分配较多,成熟期籽粒中分配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品种干物质的积累与运转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通过对两种类型饲用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青贮型玉米科多8号偏重于营养生长,生物产量较高,拔节之前其生长中心为叶片,拔节之后其生长中心为茎秆,干物质积累量吐丝前大于吐丝后,比例为67∶33,形成生物学产量的关键时期在大口期至吐丝期,光合产物向子粒转移输出的主要器官是叶片;粮饲兼用型玉米陕单310偏重于生殖生长,拔节之前其生长中心为叶片,拔节至吐丝25d生长中心为茎秆,吐丝25d至成熟期生长中心为子粒,形成生物学产量和子粒产量的关键时期在灌浆期,光合产物向子粒转移的主要器官是叶片、茎秆和苞叶。  相似文献   

6.
施肥量对高产夏玉米需肥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对高产夏玉米器官中氮、磷、钾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的影响,并对施肥量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玉米在氮、磷、钾累积吸收数量和消长速度上,高肥量处理显著高于低肥量处理(t=0.05)。施肥量基本不影响磷和钾的吸收动态,而氮的吸收动态两处理间不一致。玉米在氮的吸收过程中,高肥量处理出现两个高峰,分别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后15天.而低肥量处理只在大喇叭口期出现一个高峰.掖单51号每公顷生产11613公斤子粒,最高需肥量N230.25公斤、P2O5104.25公斤、K2O212.70公斤.三要素的比例为1:0.45:0.92,生产百公斤子粒所需N、P2O5、K2O分别为1.983、0.898、1.832公斤.氮、磷、钾的最大吸收强度分别为4.86、2.49、7.62公斤·公顷-1·日-1,完熟期子粒中的氮、磷、钾分配率分别为58.90、82.40和12.50%.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华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小麦不同器官氮素吸收、分配及转运的差异,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西农979为供试品种,于小麦的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对其叶、叶鞘、茎、穗轴、颖壳和籽粒的干物重及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成熟时,不同器官氮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叶鞘>颖壳>茎>穗轴,氮积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鞘>叶>茎>颖壳>穗轴,即氮在籽粒中分配和积累量最大,叶是最大的氮素“源器官”。在不同生育阶段,拔节至抽穗期的氮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最大。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籽粒氮收获指数达到68.48%,而叶对籽粒的氮转运贡献率达到54.52%;拔节至抽穗期氮素吸收比例占全生育期的48.07%,故而底施氮肥与拔节期追氮的比例控制在5∶5为好。  相似文献   

8.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中美当代大豆品种和中国20年代大豆品种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时期的钙含量.结果表明:大豆植株不同部位钙的百分含量依次为:叶片>茎>叶柄>籽粒>荚皮;美国当代大豆品种茎秆和籽粒中钙的百分含量高于中国当代品种;从结荚期到完熟期,中美大豆植株中钙的百分含量随着生育时期的变化而逐渐降低;施用磷酸二铵以后,大豆在结荚期到鼓粒期增加了植株对钙的吸收,但进入始熟期以后,大豆植株钙的百分含量受磷酸二铵肥力影响不大;成熟时豆秸(包括茎、荚皮)、籽粒及大豆植株钙的绝对含量表明,相同器官内,中美当代大豆品种钙绝对含量高于中国20年代品种,其中美国当代品种的籽粒和植株钙绝对含量高于中国当代品种,中美当代品种豆秸中钙绝对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辽宁锦州农田试验站为研究地点,依托2015年田间分期播种试验,通过分析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生理特征的数据,揭示干旱胁迫及补水对玉米不同播期和不同发育期的影响。试验表明,干旱胁迫对吐丝期的影响大于抽雄期,造成抽雄日期比正常年份推迟1~14 d,吐丝日期推迟5~23 d,抽雄、吐丝间隔日数增加为3~15 d。抽雄-吐丝期遇干旱胁迫,最多可造成24.03%的植株未抽雄、37.3%的植株抽雄后未吐丝、49.21%的植株未正常发育。干旱胁迫抑制植株茎秆的生长,同时加速了叶片的枯萎,对抽雄-吐丝期的影响大于拔节期,不仅阻碍茎秆营养物质的累积,还抑制了营养物质从茎秆向果实转移的生理过程,最终对干物质的分配造成叶重和茎重比例增加,穗重比例减少。干旱胁迫对各播期均造成大幅减产,早播播期(影响抽雄-吐丝期)损失严重,晚播播期(影响拔节期)损失相对较小。补水条件下的各播期玉米植株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发育期、植株性状和干物质分配等数据与正常年份接近。  相似文献   

10.
紧凑型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与产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通过对高产条件下紧凑型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群体光合特性与同化产物积累量、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灰色关联分析,明确了籽粒产量在吐丝以前各生育时期与叶面积系数关系最为密切,在吐丝以后的各生育时期主要依赖于同化产物的积累,各生育时期同化产物的积累则主要同叶面积系数密切相关,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对籽粒产量的关键作用时期为吐丝至吐丝后15天.同化产物积累量对籽粒产量的决定作用随生长发育的进行而逐渐增大.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穗数与拔节至吐丝期间的叶面积系数关系最为密切;穗粒数和千粒重则主要依赖于大喇叭口期或吐丝期以后的同化产物积累.  相似文献   

11.
高产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3,他引:18  
以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和冠层分析仪测定并比较了不同密度下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高产玉米群体的产量增加源于肥水管理与综合栽培技术创建了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在追求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使之尽早达到最佳状态、减少前期光能漏射损失的同时,保证了叶片维持较长的功能期,尤其在吐丝至乳熟期间。高产玉米群体在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叶面积指数(LAI)为4.0~4.6,乳熟期不低于3.2,吐丝期平均净光合速率(CO2)为31.2μmol/(m2.s)。  相似文献   

12.
冀东晚播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冀东地区晚播冬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冀东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京冬8号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晚播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吸收特性.结果表明,籽粒产量在8 111.5 kg/ha水平下,平均每生产100 kg籽粒植株需吸收N 2.780 kg、P2O5 1.458 kg、K2O 4.833 kg.拔节期~挑旗期是植株对N吸收强度最大的时期,占总吸收量的41.01%;挑旗期~开花期是植株对P2O5和K2O吸收强度最大的时期,分别占总吸收量的31.77%和35.49%.成熟时植株吸收的N和P2O5 主要贮存在籽粒中,分别占植株总吸收量的58.49%和57.02%;K2O主要贮存在茎秆中,占植株总吸收量的60.30%.不同时期各器官中N、P2O5、K2O的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立双  杨恒山  毕文波  张瑞富 《玉米科学》2014,22(4):120-125,131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量施肥和减量施肥两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N吸收量和吸收速率高量施肥均高于减量施肥;除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外,K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总体变化趋势与N相同;P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在出苗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至吐丝期高量施肥低于减量施肥,其他生育阶段均为减量施肥低于高量施肥。植株N、P、K的积累量各生育时期高量施肥均高于减量施肥。完熟期高量施肥和减量施肥各器官N、P分配比均以子粒中最大,且高量施肥均低于减量施肥;K分配比例以茎中最高,高量施肥高于减量施肥。玉米N、P、K的收获指数和养分利用效率年度间均表现为减量施肥大于高量施肥。  相似文献   

14.
玉米倒伏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12,他引:29  
采用试验与生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倒伏玉米植株性状表现及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种植密度、品种选择和氮钾肥对玉米抗倒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倒伏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株高和穗位高不能作为评价品种抗倒伏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茎秆基部节间粗和长粗比值小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茎折能力;随着密度的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下降;氮钾肥配施能有效提高茎秆的抗倒伏能力。玉米吐丝1周后倒伏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分别降低19.4%~30.2%、29.6%~31.8%、45.0%~50.8%。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等磷量投入条件下,不同施用时期及比例(P1,100%基肥;P2,40%基肥+60%拔节肥;P3,40%基肥+4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P4,40%基肥+2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20%开花肥)对玉米产量、物质生产与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施磷处理(P2、P3、P4)玉米产量均高于P1处理,P4处理玉米产量与P1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施磷显著提高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干物质量和磷素吸收量,吐丝期干物质量与磷素吸收量以P1处理最高,灌浆期至成熟期干物质量与磷素吸收量以P4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6.
氮肥管理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夏玉米群体结构和氮肥利用情况,探索节肥、高产、高效的夏玉米氮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改善夏玉米产量因子、提高产量。氮肥适量后移显著改善穗部性状,等氮量下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均追施氮肥处理与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处理相比穗粒数提高28.5粒,收获指数提高11.3%,增产101 kg/hm2。吐丝期施氮显著增加灌浆期LAI,使LAI峰值从吐丝期后移至灌浆期。施氮肥可增加夏玉米SPAD值,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可提高各生育时期玉米SPAD值;吐丝期追施氮肥可提高株高、茎粗、穗位高。适当降低氮肥投入,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32.3%、60.9%;氮肥用量相同时氮肥适当后移分别提高10.5%、1.3%。吐丝期施氮增加夏玉米成熟期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减少子粒的氮素积累,导致氮收获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7.
大豆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毕远林 《大豆科学》1999,18(4):331-335
本文通过在高产条件下对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茎、叶、叶柄、英、籽粒及全植株(不包括含根)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研究表明,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在始花期至盛花期和结英期至鼓粒期出现两次高峰,分别占总积累量的23.91%和47.39%。不同生育阶段氮和磷的吸收与积累量最大值在结英至鼓粒期,分别占总量的47.74%和44.00%。钾的积累量最大值在始花期至盛花期,占总积累的34.66%,氮和钾的累积速  相似文献   

18.
Zn在小麦植株中吸收、分配和累积的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Zn在小麦植株中吸收、分配和累积的动态变化规律,以郑州9023为供试品种,测定了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的Zn含量。结果表明:小麦植株中分配Zn较多的部位是籽粒、根和茎,叶和叶鞘中Zn含量水平较低,由此可知,Zn是一种可移动的元素,易累积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灌浆期和拔节~抽穗期是植株吸收Zn最快的时期,其中吸收速率最高的为灌浆初期~中期,吸收速率最慢的是越冬~返青期,前者约为后者的136倍。  相似文献   

19.
大麦氮磷钾吸收动态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84—1985年在杭州就不同施氮量下大麦(Hordeum distichum L、,品种浙皮1号和早熟3号)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动态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麦植株地上部氮、磷、钾的积累持续至灌浆期。氮和钾的吸收强度以拔节至抽穗阶段最大,磷吸收强度最大的时期为抽穗至灌浆阶段。增施氮肥不仅提高地上部的氮素积累量,同时也增加了植株地上部磷、钾的积累量。生育后期植株地上部的养分右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钾的损失最为明显,达最大积累量的30—40%。在本试验条件下,每生产100公斤大麦籽粒需氮2.85±0.56公斤,磷0.86±0.23公斤和钾2.30±0.38公斤。  相似文献   

20.
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对耐密玉米氮磷钾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振武  李真  王岩  赵艳艳  黄毅  齐涛  尚彬 《玉米科学》2012,20(2):115-118
选用耐密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12 t/hm2)、大垄深耕无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无深耕无整秆深还田无膜覆盖(对照)3种处理,研究不同方式对耐密玉米的植株叶片、茎秆氮、磷、钾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叶片和茎秆对氮、磷、钾吸收积累,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大垄深耕无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对照。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处理与对照相比,玉米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植株叶片的氮、磷、钾积累分别增加了4.4%、15%、10%、23%;26%、9.7%、15.4%、19%;18.3%、5.1%、7.1%、9.8%;叶片氮积累增加高于磷和钾。茎秆的氮、磷、钾分别增加了8%、30%、5%、14%;45%、38.5%、40%、25%;12.4%、30.9%、43.8%、34.5%;茎秆磷积累增加高于氮和钾。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突出增加了叶片氮积累和茎秆磷积累。在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处理的玉米生育期间,植株吸收充足的氮、磷、钾养分,植株健壮,促进叶片光合作用,茎秆的抗逆性、抗倒性增强,为子粒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