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以垦丰16为材料,在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垄三栽培和垄上单行栽培三种栽培模式下,测定株高、叶面积、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结果表明: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及光合势数值均以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最高,其次是垄三栽培,垄上单行栽培株最低,在鼓粒期叶面积和光合势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处理;处理间植株干物质积累差异主要出现在鼓粒期后,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干物质阶段积累量和日积累量均高于垄三栽培和垄上单行栽培.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产量最高达4052 kg·hm-2.  相似文献   

2.
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杂草的危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除草是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唯一的杂草防除方式,草害水平和除草时期将直接影响化学除草的经济效益.研究不同杂草发生密度及与大豆共生时期对窄行平作密植栽培模式下大豆产量的影响,以明确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杂草化学防除的适宜时期和草害水平,提高化学除草的效益.利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调查了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杂草的危害特点.结果表明:野燕麦发生密度(x)与大豆收益(y)之间的曲线关系为y=2267.2Ln(x)-4934.2,野燕麦的理论密度阈限为10.75株·m-2;苍耳发生密度为6株·m-2时,与大豆全生育期共生使大豆减产61.1%.  相似文献   

3.
介绍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海伦市近几年大豆窄行密植推广面积逐渐加大,该技术既集成了大豆"垄三"栽培的技术优势,又汲取了大豆平作密植的技术精华,可操作性强,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窄行密植种植方式及密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窄行密植种植方式下密度对合农60号产量影响显著,同密度下30cm行距平播产量高于45cm小垄窄行密植,大豆合农60号窄行密植高产栽培适宜方式为30cm行距平播,密度为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借鉴美国大豆平作密植,与我国传统垄作大豆结合而成的栽培技术,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把常规垄作变成平台小垄或窄行;二是比常规密度增加35%左右,垧保苗一般35万株~45万株。在这项技术的引进过程中,国内和省内的专家以及科技人员都做出许多有效的偿试,黑龙江省拜泉县在学习其他地区先进作法,引进这项技术工作之后,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经过近两三年的探索研究发现,美国平原区的平作密植技术在拜泉县境内的平原地区和坡度小于5°的地区完全适用,从2004年在拜泉县拜泉镇民乐村示范田的调查结果为,平均产量202 kg/667 m2,这对处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的拜泉来说,是个历史性的突破,本文仅就相关关键技术作为阐述,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6.
浅谈黑龙江省大豆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黑龙江省五大类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大豆垄三栽培模式、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大豆覆膜栽培模式、大豆垄系栽培高产配套模式和常规大豆栽培模式.分析各类栽培模式特点及技术增产关键,对提高大豆单产、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推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英博 《杂粮作物》2010,30(3):233-235
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选用半矮秆大豆品种合农60,并以大垄栽培为对照,研究窄行密植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大豆的产量显著地高于大垄栽培的产量,并且除了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他各性状都以窄行密植的大豆表现最好;不同时期窄行密植和大垄栽培大豆的SPAD值、单株叶面积和叶干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科所,在品种选育和筛选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现将1997-1998年引种所内外适于窄行密植的大豆品种(系)在密植栽培条件下的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研究内容与方法11 1997年试验方法与供试品种试验于1997-1998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试验地进行。1997年试验采取大区对比法,逢5,逢0设对照。每区行长10米,宽325米,面积325平方米,每区播15行,行距225厘米。密度为444株平方米,以垄三栽培(品种为合丰25号)为对照。供试品种为合丰25号(中熟)、合交93-88(早熟)、北丰11号(早熟)、合交93-128(早熟)、合交93-769(中熟…  相似文献   

9.
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2007~2008年于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以垦丰16为试材,采取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叶面积指数、荚数和荚干重在冠层中垂直分布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栽培模式下,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叶面积指数、荚数和荚干重最高,垂直分布最合理,产量也最高,不同栽培模式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条件下,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密度为30万株·hm-2到36万株·hm-2之间,产量、荚数和荚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密度为39万株·hm-2时,产量、荚数和荚干重都有所降低,即在36万株·hm-2的栽培密度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蚜虫胁迫下两种栽培模式大豆生理指标及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栽培中,利用植物光谱仪测定受害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变化。结果表明,大豆蚜虫危害程度可以在大豆叶片的光谱中得到响应,且近红外区比可见光区更明显。大豆植株受蚜虫危害后,其株高、SPAD、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均有所下降。不同时期两种栽培模式下受大豆蚜虫危害的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其株高和叶面积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SPAD值表现略有不同,垄三栽培模式下,受虫害植株与正常植株间差异显著;密植栽培模式下,正常植株的SPAD值极显著高于受虫害植株。地上部干物重在垄三栽培模式下,正常植株与虫害植株不存在显著差异;密植模式下,虫害植株干物重显著低于正常植株。  相似文献   

11.
合丰55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2008年育成的优良大豆品种,该品种具有超高产、高油、抗病、广适应性等突出优点。为了进一步探索该品种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采用二因素三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播种密度与施肥水平对其油分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高油大豆品种产量影响显著,随密度的增加和常规施肥量提高,高油大豆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高油大豆油分含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油分含量下降明显,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油分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密度和施肥量互作对产量及油分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合丰35遗传基础好,种性优良,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1993~2006年生产直接利用累计推广408.6万hm2,纯增产大豆10.4亿kg,创纯社会经济效益26.9亿元;间接利用该种质做育种亲本育成大豆新品种11个,各品种品质优良,丰产性突出,增产效果显著,综合性状好,适宜种植区域广,累计推广面积119.4万hm2,纯增产大豆2.7亿kg,创纯社会经济效益7.0亿元.结果表明,合丰35既是优良品种又是被育种利用的优良种质.  相似文献   

13.
湖南春大豆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及其利用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优良品种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测定参数,对密度(X_1)和氮(X_2)、磷(X_3)、钾(X_4)、硼(X_5)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双因素互作的产量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近年育成的春大豆新品种均具有亩产180~230kg的生产潜力;(2)大豆最佳种植密度因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为2.4~3.6万株;(3)不论稻田或旱土施用氮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施用量为每亩5.0~20.0kg;(4)施用磷、钾、硼肥均有一定增产作用,每亩用量分别为过磷酸钙25.0~50.0kg、氯化钾7.5~22.5kg、硼砂0.4~0.8kg;(5)提出了以优良品种为中心的高产综合农艺模式,经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综合农艺模式亩产130.2~180.0kg,比对照(常规栽培)增产22.78%~73.1%。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下品种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品种与密度互作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分别为显著和极显著。龙育1号、高油169和高油115作为优质青贮高油玉米在黑龙江省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7.0~8.0万株/hm2、7.0万株/hm2和6.0万株/hm2;黑饲1号在6万株/hm2时产量较高;龙辐208在7万株/hm2种植条件下,其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较高,尤其干物质产量最高;青贮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日数、株高、穗位、茎粗、收获期绿叶片数差异不大,品种之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中原单32可作为粒用玉米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作物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方式可以改善玉米的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玉米植株的叶面积、LAI和LAD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玉米群体光照条件,提高了群体光合性能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寒地春玉米的产量。试验表明: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分别比小垄栽培对照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16.
低丘红壤春大豆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灵  陈诗武 《大豆科学》1992,11(2):97-105
本文分析了在低丘红壤的生态条件下,春大豆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植株性状的变化特点;以及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春大豆群体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其适宜种植密度范围较大。每亩穴数相同每穴株数不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别为21.26~43.25千株/亩,当种植密度为30.968千株/亩时,期望最高产量为174.3kg/亩,单株最高产量为15.2961g。每亩穴数不同每穴株数相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别为24.01~53.18千株/亩,当种植密度为36.678千株/亩时,期望最高产量为146.7kg亩,单株最高产量为10.8713g。在相同的种植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前者优于后者,增产幅度分别达5.56~34.26%。综合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浙春2号每亩种植7.500~12.000穴,每穴留苗4株左右,这样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以晚粳品种丙96-42为试材对杭州临平镇条播、撒播和移栽方式下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群体变化及种类进行了研究,从水稻不同生育期采集叶片、叶鞘和谷粒样本810份,获得细菌菌株7193个。结果显示,在每种种植方式下,稻株上的拮抗细菌数量都是叶鞘中最多,谷粒中最少。3种种植方式下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群体数量基本上是随着稻株成熟而逐渐下降,在水稻6个生育期中,拮抗细菌出现的高峰因不同种植方式而有所差异。条播稻上拮抗细菌占细菌总量的比率从苗期到蜡熟期维持在3.6%~4.8%,各生育期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撒播和移栽稻上拮抗细菌所占的比率因不同生育期而有所不同。从539份纹枯病拮抗细菌中鉴定出8个属的14个种,不同种植方式与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种类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密度和施氮量对垄膜沟播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2、2014年,以玉米杂交种沈禾201为试验材料,探讨垄膜沟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在抽雄期和灌浆期,玉米个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群体产量的综合影响呈开口向下的凸面体,2012年施氮量对群体产量的影响大于密度处理,2014年施氮量对群体产量的影响小于密度处理。通过对产量方程模型寻优,得到超过平均产量的管理方案,2012、2014年种植密度分别为69 727~84 818株/hm~2、39 880~51 778株/hm~2;施氮量分别为342~478 kg/hm~2、223~413 kg/hm~2。在试验区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和中高施氮量可显著增加垄膜沟播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9.
林丽宏  张君涛 《北方水稻》2010,40(4):35-36,39
水稻苗床地种植大豆,品种选择是关键。试验通过对14个大豆品种(系)进行田间调查、室内考种和产量鉴定筛选出适宜佳木斯地区水稻苗床地不同播期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6月1~5日苗床复种可种植:安01-1233、安02-348、丰收25、垦丰11等;6月6~10日苗床复种可种植:丰收27、北豆10、北03-96等;6月11~15日苗床复种可种植:合丰42、合丰37等。  相似文献   

20.
秧苗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组合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10.3、207、31.0和41.4 g/m2N)和秧苗密度处理(353、706、1059和1412苗/m2)双因子试验,旨在探讨施氮水平、秧苗密度和秧龄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秧苗密度降低或施氮量增加,均降低出叶所需的有效积温,加快秧苗的出叶,且秧苗密度的效应更显著;2)高密度或低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或低密度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 d(7叶期)内呈增加趋势,之后进入分蘖衰减期;3)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单株干质量的增加以及植株含氮量的提高均有正效应;4)秧苗密度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单株干质量的增加均有负效应,并比氮效应明显;对植株含氮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负效应;对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