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番茄早疫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番茄早疫病菌对3种化学杀菌剂的敏感性。[方法]从山西省晋中、长治、临汾及五寨地区的番茄早疫病株的果实或叶片上采集番茄早疫病菌,将检测到的抗性菌株分别接种在含嘧菌酯、腐霉利和代森锰锌药物的平板上,测定不同分离菌株对这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共采集分离到124株番茄早疫病菌。五寨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表明,其平均EC50值分别为0.033、1.969和9.328μg/ml,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1.0、8.0和50.0μg/ml。以此作为番茄早疫病菌对这3种杀菌剂的相对敏感基线,所测晋中、长治及临汾菌株与五寨菌株相比,均未对腐霉利及嘧菌酯产生抗药性,而对代森锰锌已普遍产生抗药性,最低达66.7%。[结论]番茄早疫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抗性处于中抗水平,对嘧菌酯及腐霉利未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番茄叶霉病是危害温室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其致病菌对常用杀菌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亟待开发高效替代药剂。研究旨在探索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建立敏感性基线,明确咯菌腈在田间的防治效果。【方法】在山东济南、泰安、聊城、潍坊、莱芜、淄博6个蔬菜产区采集感叶霉病的番茄叶片,经分离纯化后,培养得到126株番茄叶霉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咯菌腈对3株代表菌株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3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地区的126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建立敏感性基线。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评价咯菌腈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结果】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菌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平均EC50值分别为0.30和0.80 μg·mL-1,而对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弱,平均EC50值均>100 μg·mL-1。不同地区番茄叶霉病菌群体间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均无显著差异。其中,潍坊地区叶霉菌株对咯菌腈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值为0.43 μg·mL-1;淄博地区叶霉菌株敏感性相对较低,平均EC50值为0.79 μg·mL-1。泰安、济南、聊城、莱芜地区的叶霉菌株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平均EC50值分别为0.65、0.75、0.71、0.58 μg·mL-1。咯菌腈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6-1.69 μg·mL-1,平均值为0.64 μg·mL-1,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可作为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2016-2017年田间试验表明,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咯菌腈在60.75 g a.i./hm2剂量下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治效果分别为72.21%-75.02%和61.94%-70.65%,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100 g a.i./hm2、代森锰锌700 g a.i./hm2和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与氟吡菌酰胺150 g a.i./hm2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咯菌腈有效成分为40.50 g a.i./hm2时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的保护和治疗防治效果。2017年咯菌腈有效成分为20.25 g a.i./hm2时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显著高于对照药剂代森锰锌700 g a.i./hm2和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作用均高于治疗作用。【结论】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和芽管伸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孢子萌发基本无抑制作用,山东省6个蔬菜产区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相对比较敏感。该药剂在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7,1988两年对全国重要稻区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抗药性的测定表明:稻瘟菌敏感菌株平均抑制中浓度为15.38μg/ml,30μg/ml 异稻瘟净抑菌率>52.87%;抗异稻瘟净菌株平均抑制中浓度较异稻瘟净菌株高2倍,为46.00μg/ml,30μg/ml 异稻瘟净抑菌率<51.46%。在南方双季稻区存在大量抗异稻瘟净菌株,其中在广西平南县抗性菌株频率达91.67%,而单季稻区抗性菌株频率最高只有10%。稻瘟病菌抗异稻瘟净菌株在部分地区仍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30μg/ml异稻瘟净可用作抗性监测中的鉴别浓度。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啶酰菌胺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抑制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啶酰菌胺、嘧霉胺和多菌灵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嘧霉胺和多菌灵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值分别为7.3972、10.7540和19.7834μg/mL,啶酰菌胺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优于嘧霉胺和多菌灵;50%啶酰菌胺WDG 1200倍液、40%嘧霉胺SC 750倍液和50%多菌灵WP 1200倍液,2次施药后21 d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0.71%、72.05%和38.95%,啶酰菌胺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优于嘧霉胺和多菌灵。  相似文献   

5.
杀菌剂啶菌恶唑对番茄灰霉病和叶霉病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啶菌恶唑是沈阳化工研究院研制生产的一种新型杀菌剂。经室内抑菌活性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菌恶唑对番茄灰霉病菌和叶霉病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和田间防效。EC50值分别为0.2055μg/ml和0.3509μg/ml;在200~400 g/hm2的处理剂量下,施药3次后,25%啶菌恶唑乳油对番茄灰霉病和叶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5.58%~89.79%和83.87%~89.14%,均优于当地常用药剂的防效。苗期在2 g/L使用剂量下未见药害。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番茄叶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山西神池山区采集到 30个番茄叶霉病菌 [Fulviafulva (Cooke)Ciferri]菌株 ,测得对多菌灵 (MBC)EC50的平均值为 0 0 978μg/mL ,最低抑制生长浓度 (MIC)值为 0 5 μg/mL。该区从未用过MBC ,以其EC50 的平均值定为敏感基线。从其它六个地区数十个县市采集分离得到 347个菌株 ,并测定了对MBC的敏感性。有 30 1个菌株属于抗性菌株 ,占总数的 86 7% ,并且 95 %以上的菌株EC50 >10 0 0 μg/mL。晋南和晋北地区的抗性频率最高 ,分别达到97 6 %和 10 0 % ;太原和吕梁地区相对低 ,但也分别达到 74 4 %和 79 6 %。抗性菌株经过多代无药培养后抗性程度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山西运城温室番茄灰葡萄孢对啶酰菌胺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山西运城温室番茄灰葡萄孢对杀菌剂啶酰菌胺的抗性进行调查与分析,从温室番茄病果和病叶上利用单孢分离法获得灰葡萄孢菌株105个。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的EC_(50)值,结果表明,灰葡萄孢对啶酰菌胺的EC_(50)值为0.40~132μg/mL,抗性菌株81个,占测试菌株总数的77.14%;敏感性菌株24个。选取对啶酰菌胺表现敏感、低抗、中抗和高抗的菌株各10个,并对其SdhA、SdhB、SdhC和SdhD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 30个抗性菌株SdhB的272位组氨酸发生点突变,而SdhA、SdhC和SdhD基因无突变。适应性分析显示抗性菌株与敏感性菌株在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及致病性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新型农药戊唑醇、烯酰吗啉、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咯菌腈为试剂,每种药剂均设置0.01μg/ml、0.1μg/ml、1μg/ml、5μg/ml、10μg/ml、100μg/ml 6个浓度,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番茄绵腐病菌进行抑菌测试。结果表明:5种药剂中以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抑菌效果较好,烯酰吗啉抑菌率较低。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抑菌率相对较低且效果不稳定。通过回归分析知,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对番茄绵腐病菌的抑菌中浓度EC_(50)值分别为0.19707μg/ml和0.34135μg/ml,均小于敏感标准值0.46μg/ml。所以番茄绵腐病菌对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敏感性较高。而烯酰吗啉、啶酰菌胺、咯菌腈对番茄绵腐病菌的抑菌中浓度EC_(50)值分别为59.2516μg/ml、28.708μg/ml、12.175μg/ml,均远大于抗性菌标准值3.65μg/ml,即产生3.3~16倍的抗性,以上结果为正确选用药剂防治番茄绵腐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由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温室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该病害的防治主要依赖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啶酰菌胺。本研究中,采集了11个乡镇的温室黄瓜灰霉菌标本,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了163个菌株。利用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这些菌株的EC_(50),其范围为0.045μg/mL to 50.148μg/mL。有101个菌株为抗性菌株,这些地区的抗性频率为33.33%到86.67%。大多数菌株表现为低抗或者中抗,其中中抗水平菌株抗性频率最高达到80%。测序分析发现,抗性菌株SDHB基因在His272处发生了点突变。适应性分析发现抗性菌株与敏感性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结果暗示,灰霉病群体对啶酰菌胺的稳定抗药性可能会导致防治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理来源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不同省份芦笋茎枯病菌对内吸性和保护性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个省24个菌株对多菌灵和代森锰锌2种杀菌剂的抗药水平,并比较了其差异。结果表明:各省份菌株对2种杀菌剂的抗药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山东省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最强,平均EC50值为1.10 mg/L,江西省和福建省菌株次之,平均EC50值分别为0.58 mg/L和0.33 mg/L;福建省菌株对代森锰锌的抗药性最强,平均EC50值为34.53 mg/L,河北省和山东省菌株次之,平均EC50值分别为15.88 mg/L和14.19 mg/L。多菌灵相对代森锰锌更易产生抗药性,其抗药菌株为7个,平均抗性水平为3.66,抗性频率为29.17%;而代森锰锌抗性菌株为4个,平均抗性水平为1.90,抗性频率为16.67%。24个菌株中,SD4对多菌灵和代森锰锌的抗药性均较强,抗性水平分别为10.44和3.01,表现出多抗性。  相似文献   

11.
灰霉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从山西各地数十县市采集分离到的188个灰霉病菌菌株[Botrytis cinerea Pers.]对多菌灵的抗性进行了监测。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敏感菌株的平均EC_(50)值为0.0428μg·mL~(-1),EC_(90)值为0.1280μg·mL~(-1);中抗菌株的平均EC_(50)值为11.2415μg·mL~(-1),EC_(90)值为128.4351μg·mL~(-1),中度抗性菌株的抗性倍数为262.7倍;由于大多数高抗菌株的抗性太高,无法测得其EC_(50)值,但实验表明,EC_(50)值均大于50μg·mL~(-1),且大部分高抗菌EC_(50)值大于100甚至500μg·mL~(-1),即抗性倍数在1000倍以上。山西各地灰霉菌对多菌灵的抗性均较为严重,晋中、晋南、晋东南和晋北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6%、87.2%、93.5%和100%,除晋北高抗菌株频率较低外(33.3%),其它地区高抗频率均在50%以上。从各地区的抗性情况看,晋南和晋东南较重,晋中和晋北相对则较轻。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灰霉病菌对乙霉威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离到的188个灰霉病菌菌株[BotrytiscinereaPers.]进行了乙霉威的抗性监测。用MIC法测出乙霉威敏感菌株114个,抗性菌株74个,并测定了4地区的抗性频率。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敏感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 0085μg·mL-1,EC90值为0 2596μg·mL-1;抗性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1 5563μg·mL-1,EC90值为3 0512μg·mL-1;抗性菌株的抗性倍数为183 09倍。晋北、晋中、晋东南和晋南的抗性频率分别为0%、26 0%、51 6%和52 3%。从山西省四大地区抗性监测结果看,晋南和晋东南抗性较强,晋中和晋北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3.
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霜脲氰和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广西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霜脲氰和烯酰吗啉的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菌落生长直径法测定病菌对甲霜灵、霜脲氰和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并用叶盘漂浮法加以比较。【结果】2000~2006年,从广西8个冬春植番茄区采集分离了239个菌株,测定结果表明,对甲霜灵表现为敏感型、中间型和抗性型的频率分别为42.26%、35.98%和23.53%,不同地区和年份的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来自田林县、武宣县的菌株均为甲霜灵敏感性菌株,但在田阳县,抗甲霜灵菌株占优势,抗性频率高达51.35%,一些菌株的EC50值在500 µg•ml-1以上,抗性水平超过105倍。虽然霜脲氰在广西使用了近10年,烯酰吗啉也已应用了5~6年,但并未检测到番茄晚疫病菌对它们的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病菌的敏感性接近正态分布,因此可以采用它们的平均EC50值(霜脲氰0.1647±0.0255 µg•ml-1,烯酰吗啉0.0970±0.0052 µg•ml-1)作为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叶盘漂浮法测定结果与菌落生长直径法一致。【结论】广西田林县、武宣县和南宁市番茄晚疫病菌尚未出现抗甲霜灵菌株,仍可用甲霜灵来防治该病,而其它地区则应减少或不使用甲霜灵,改用霜脲氰或烯酰吗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山西省番茄早疫病菌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菌株分布情况,对其进行了抗药性监测,以便合理用药。从五寨县分离出的15株菌对腈菌唑的平均EC50值为0.52mg.L-1,最低抑制浓度为5.0mg.L-1,以此作为番茄早疫病菌对腈菌唑的相对敏感基线。所有菌株中有56.52%敏感菌株,40.87%低抗菌株和2.61%中抗菌株,表明低抗菌株和敏感菌株是山西省内的优势菌株,中抗菌株还未形成规模,因此可判定山西省番茄早疫病菌还未对腈菌唑产生严重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5.
从山西晋南、晋中、晋东南、晋北4个不同地区蔬菜上采集分离到169株灰霉病原菌菌株[Botrytis cinerea Pers],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嘧霉胺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敏感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2454mg·L-1,抗性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219.1650mg·L-1,最低抑制浓度1mg·L-1。以此作为蔬菜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相对敏感基线,所测晋南、晋中、晋东南、晋北4个地区相比,晋南和晋中地区已产生较高水平的抗药性,其抗性频率分别为89.5%和60.0%;而晋北和晋东南地区则主要以敏感菌株为主,分别占58.9%和75.0%。因此,根据各个地区的测定结果可以得出,在晋南和晋中地区已经形成嘧霉胺的抗性群体;而在晋北和晋东南地区,抗性水平还比较低。  相似文献   

16.
忻州地区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对五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AO推荐的微量点滴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了山西省忻州地区的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和成虫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地成虫和幼虫种群都对氯氟氰菊酯敏感性高,对马拉硫磷的敏感性却较低。成虫和幼虫对各种药剂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成虫对氯氟氰菊酯的LC50值仅为0.706 3μg/mL,而对马拉硫磷的LC50值高达120.778 4μg/mL;幼虫对氯氟氰菊酯LD50值仅为0.25×10-3μg/头,而对马拉硫磷LD50值为100.82×10-3μg/头。  相似文献   

17.
橡胶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橡胶炭疽病危害日趋严重,为了解病原菌耐药性差异,采用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了云南省橡胶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acutatum)对咪鲜胺、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溴菌腈、百菌清和代森锰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对咪鲜胺、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的敏感性高,EC50分别为0.020 9 μg/mL,0.050 5 μg/mL和0.404 3 μg/mL;尖孢炭疽菌同样对咪鲜胺、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的敏感性高,EC50分别为0.0290 μg/mL,0.194 6 μg/mL and 3.8347 μg/mL,但要显著低于胶孢炭疽菌的敏感性;两种炭疽菌均对代森锰锌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